APP下载

中小学课堂教学三要素关系探析

2023-09-05乐进军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师生教材

乐进军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疑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纽带和平台。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中的“三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教材是物的因素。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距离,既相互促进又可能相互抑制。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对待学生,是老师教还是教材教,认识和理念的差异对教学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样,学生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对待教师,是跟教材学还是跟教师学,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一、幾种典型的“关系图”

如果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视作三个点,它们可以构成一些形状各异的“关系图”。而同一种图形会因为三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化的效果。

(一)教材居上的“三角”关系

如图1所示,这种教材在上的“三角”关系,可以理解为师生围绕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关系的优势是重视教材的落实,不会偏离常规的教学,降低开展教学的复杂度。因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和教学活动都基于教材展开,教学目标、内容、活动都相对清晰明了,所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然而,“教材至上”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容易陷入“教材教”的误区,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进而缺乏教学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求难以被满足。换言之,这种关系过于突出教材的重要性、权威性,导致人被物所左右,是一种与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落后关系。

(二)教材居下的 “倒三角”关系

如图2所示,这种教材居下、教师和学生在上的“倒三角”关系,可以理解为以教材作为支撑,师生在此平台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其优势是突出“用教材”,更突显人的作用,更能满足人的需求,师生的互动更加灵活,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同时,不把落实教材作为最终目的或唯一任务,更能体现新型教材观。

从另一方面观之,基于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师生能力和水平要求更高。如果教师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可能会把握不好其中的度,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三)教师居上的“三角”关系

如图3所示,这种教师居上、教材和学生在下的“三角”关系,让人联想到传统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材和学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如何应用教材,如何制定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全由教师来决定。不难看出,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地位得到保障,引领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被削弱,导致“学”为“教”服务,这无疑与当今的教育理念不符。

(四)学生居上的“三角”关系

如图4所示,这种学生居上、教师和教材居下的“三角”关系,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得以突显,教师与教材都是学生发展的支撑。

虽然都注重人的因素,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均衡,将其置于不同层级会产生不同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种关系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位置,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教是为了学,无论是教师、教学资源还是教育政策,无不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教材的“用”都要服务于这一核心任务。

(五)线性关系

在早期,人们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视为线性传递的关系,由教师接纳教材等材料中的内容,再将所吸收的内容传递给学生。的确,在课程改革之前的很多年,教材、教师和学生一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材控制着教师,教师控制着学生,学生则被教材和教师双重控制,失去自主性,也失去了自我。因此,课程改革首先要改的是这种扭曲的关系。

有学者还提出“教师—教材—学生”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教材联系起来,实现双向互动,更加突显教材是师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关系尽管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突显教材的地位,给人一种一旦离开教材,师生就会变得疏远,教学难以开展之感。

二、教材与教师的双向作用

(一)教材对教师的正向促进作用

教材给教师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不只节省了查找、开发教学资源的时间和精力,还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示范,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教育理念

教材中承载了新的育人理念,蕴含了各方面教育专家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不过,这些内容通常并不醒目,而是润物无声地渗透在知识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

2.帮助把握目标和内容

教材是对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诠释和示范,使其更加具体化。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要求,向教师传达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学行为。

3.引导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是精心选择和加工的典型案例,易于开展,且教学效果突出。对教师来说,这些案例能给他们示范和启发,帮助他们从传统的教知识、教结论的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去找知识、找结论的模式,即把“教”指向“学”。教师还可以加工这些活动,将其转化为更切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活动。

4.增进学科专业知识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学科知识储备远超基础教育水平,然而,在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对知识认识的高度、深度、广度等方面,未必能胜任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向教材学习,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细化、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与生活及社会实际相关联,为学科知识赋能、增值。

5.提升教师地位和影响

不同于传统教材,新教材给教师预留更多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决定权。教师可以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还可以采用加工、替换、丰富教材中的素材和资源等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些变化有利于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帮助解决教材在满足教学差异性需求方面的难题。

(二)教材对教师的负向抑制作用

哲学强调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有利则有弊,教材自不例外。不科学的教材观以及对教材不合理的定位,会使教材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限制教师教学

教材一直是教学、考试极其重要的依据,而过于依赖教材会出现把教学简单处理为“教教材”“学教材”和“考教材”。教师几乎拱手交出了主动权和决策权。教材无形中限制了教师经验和智慧的发挥。

2.抑制教师专业提升

当教师对教材过度依赖时,其教学工作极易转变为“解读教材”“执行教材”的简单行为。这样的教师如果离开教材这根“拐杖”,就可能变得寸步难行。由于他们不敢超越教材,其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必然受到教材这个“天花板”的限制。

三、教材与学生的双向作用

(一)教材对学生的正向促进作用

让学生从相对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最显性的变化之一,而教材在引发和促成这种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材编写专家努力将许多知识结论加工、转化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自主发现知识、总结结论,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同时,教材还提供提示、示范,以及有形和无形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

1.利用情境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教师利用教材中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材料,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习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品质。如果使用合理,这些情境材料还可能作为认知线索,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2.利用驱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钻研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优质的教材会设置很多驱动性问题,它们贴近学生既有的认知经验,又暗藏“机关”和“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钻研,努力地寻找答案。这样的驱动问题,既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的新思想和新智慧。

3.利用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探究发现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采用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教材中提供的适量、适度的活动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积累直接经验,从而满足“教学活动化”的追求。

4.利用开放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教材中设置的开放性问题、活动、任务,有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利用拓展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潜力

在呈现重要主干内容的同时,教材利用拓展性栏目呈现与之相关的内容,做到了有主有次。既满足了共性的要求,又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联系,给有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尝试和挑战的空间和方向。

6.利用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教材中可以采用类似于“方法导引”的栏目,显性地指导学生形成理想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将学习方法隐含在正文或其他栏目中,渗透和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二)教材对学生的负向抑制作用

教材在给学生诸多帮助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编写质量不高、教育理念和教材观不能与时俱进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带来负面作用。

1.窄化学生学习视野

人们常批评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如果教材成了教学的“圆心”,学生的学习只是绕着教材“转圈”,学习被简化为“念书”,那么,容量有限的教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狭隘,缺乏张力和灵活性。

2.限制學生创新能力

如果学生“只唯书”,过于迷信教材中的知识和结论,便不敢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大胆地表达出来,也不会去深究其中可能蕴含的其他知识,导致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精神被压抑。

3.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有的教材盲目追求知识容量,不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加上教师的推波助澜和考试的压力,导致教材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启示与思考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造成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的状况。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三者的关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平衡的。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领者、推动者,无疑是关键因素。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教材和学生的关系,不能因为重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也不能因为重视学生而对教材置若罔闻。

另外,教材是静态、固化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材的优质内容需要师生共同发掘,合理地演绎到教学活动之中。师生不能被教材所制约,否则教学将不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对教育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成功的教学都有赖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非控制与被控制、依赖与被依赖,而是需要与被需要、支持与被支持、促进与被促进。这其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是衡量三者关系优劣的关键性指标。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师生教材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