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绣:在经纬间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023-09-04姜声权张明

民族大家庭 2023年4期
关键词:汉绣荆楚楚文化

文/姜声权 张明

汉绣,兴于唐而盛于清,曾与苏绣、湘绣齐名,主要盛行于荆州、武汉等地,被称为“荆楚艺术瑰宝,针尖上的传奇”。汉绣是中国十大名绣之一,与编绣、金银贴并称为荆楚“三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汉绣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是一种融绘画艺术、手工技艺为一体的刺绣。汉绣以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在中国绣林中自成一格,是丝缕间极具荆楚风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

1910 年到1915 年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08 年6 月14 日,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 年,汉绣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荆州,汉绣的发祥地与中心地

汉绣代表作品:《楚鸟图腾》《三首凤》《虎座凤鸟悬鼓绣》《龙凤虎纹绣》《凤鸟花卉纹绣》

汉绣的发祥地是荆州,流传于长江流域。承载着楚文化的汉绣,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土壤肥沃、物资充沛的楚国丝织业、刺绣水平已达到很高水平。在有着“丝绸宝库”之称的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绣工艺品。汉绣的针法,与出土的楚绣针法一脉相承,证明了汉绣与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汉绣名字的来源,据说是因为起源于西汉时期。自秦汉以后,汉绣的技艺与针法得到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直针、铺针、辫针等多种针法,色线掺和镶嵌而更加成熟。三国时期刘备坐拥荆州,迎娶孙夫人返荆州,诸葛亮发动当地妇女手工绣战旗、龙凤旗、标织旗,当时整个江陵地区“挂锦在山,结绣如林”。今天的荆州市沙市区迎喜回族街就是当年刘备与孙夫人的婚礼现场遗址。当地各族居民仍然在祖祖辈辈中流传着孙刘联姻的故事和汉绣之美的传说。

到了唐代,蚕桑业兴盛发达,于是出现规模较大的刺绣业,荆州也成为古代刺绣三大中心之一。明清时期的荆州,与汉口并列为湖北省两个刺绣基地,一直到近现代都是汉绣的中心地区。特别是清朝建立后,朝廷在荆州设立满城,大量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将满族刺绣工艺和宫廷刺绣技术带到了荆州,有力地促进了汉绣的发展,形成各民族交流发展的灿烂文化,并浸润着一代又一代荆州人民的心灵。

融会南北诸家绣法之长

汉绣源于有2000 多年历史的楚绣,在荆州千百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河之中,融汇了汉族、满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绣法之长,是糅合富有鲜明荆楚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汉秀讲究“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刺绣时灵活运用各种针法,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构图上,汉绣素以吉祥喜庆、民族特色为主题,诸如“龙凤呈祥”“莲生贵子”“平安富贵”等,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用大胆想象、夸张变形的手法绣出人物花鸟、瑞兽祥云,呈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艺术效果。

楚地崇尚亮丽五色,汉绣配色承袭楚文化传统,以红、黄、蓝、白、黑之五色为首选,夹以金银,使绣品产生“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的效果。为区别不同质地,还采用块面式分层破色方法,这就是“平金夹绣,分层破色”的特征。除此之外,也爱采用大红、青、绿、蓝等重色来衬托热闹的气氛。

非遗传承,汉绣作品走进生活

汉绣技艺承载了楚韵遗风,是荆州的民间传统刺绣技艺,富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在荆楚千年的传承中,它凝聚了几千年来的楚地刺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汉绣有更强的生命力,广泛应用于大小家用装饰、民俗灯彩、戏装道具等,成为荆楚民俗节庆的情感依托。

目前,荆州“非遗”汉绣正在飞速发展,不断传承创新,让历史与时代接轨,让汉绣发声,让文物说话。

2023 年3 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在荆楚“非遗”传承院挂牌,吸纳各族群众学习汉绣,传播“非遗”文化,共享“非遗”之美,在丝缕间彰显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猜你喜欢

汉绣荆楚楚文化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老乡敲钟忙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