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 年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概述

2023-09-04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

民族大家庭 2023年4期
关键词:恩施州恩施全州

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建州40 年来,恩施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恩施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成立自治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恩施州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983年8 月19 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同意撤销恩施行政公署,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鹤峰县。同年12 月1 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在首府恩施市隆重举行。1993 年4 月4 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36 号文批复,同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2008 年修订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每年8 月19 日为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成立自治州,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恩施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是全州民族工作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后,恩施州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先后制定了1 部自治条例、16 部单行条例、4 部地方性法规,为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

成立民族乡(村)。1986 年以来,为保障全州散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其经济社会发展,恩施州认真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先后在散居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乡、村成立了4 个民族乡、3 个民族村。其中4 个民族乡分别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长潭河侗族乡(以上3 个侗族乡均为1986 年成立,2001 年合并)、鹤峰县铁炉白族乡(2006 年成立);3 个民族村分别是鹤峰县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2002 年成立)、鹤峰县走马镇曲溪白族村(2013 年成立)、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羌族村(2013 年成立)。

深入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恩施州抓住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各项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不断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央、省财政持续安排民族专项资金,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建设,1985 年以来累计到位资金17.8 亿元;对民贸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补助,2019 年以来下达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引导资金累计1.46 亿元,全州1046 家次企业直接受益;杭州市结对帮扶恩施州以来,累计帮扶财政资金11.19 亿元,实施项目872 个,组织社会帮扶资金1.96 亿元。“616”工程落实资金182.4 亿元,帮扶项目近3000 个;省内经济强市全力帮扶对口县市决战贫困,援助资金3.12 亿元。民族乡(镇)“1+1”对口帮扶工程落实资金近8000 万元,项目40 多个,拉动投入1.67 亿元。2021 年4 月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武汉市对口帮扶恩施州,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31 亿元,实施项目127 个。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2009 年以来,恩施州按照国家民委、省民宗委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总体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2016 年8 月,恩施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十三五”期间,恩施州实现了州、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命名全覆盖。2023 年1 月,恩施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截至目前,第二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实现一州三县市(恩施州、恩施市、来凤县、利川市)成功命名。全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19 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154 个,州级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0 个,谱写了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培育选树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截至2022 年,国务院共召开7 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5 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恩施州委、州政府召开7 次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涌现了一大批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其中,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恩施市教育局等34 家单位先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张富清、王光国、易满成、林丽等48 人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等50 家单位先后被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姚绍斌等64 人先后被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55 家单位先后被表彰“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414人先后被表彰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通过上述表彰活动,培育选树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有力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一是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座谈会等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召开州委民族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奋力开创新时代恩施州民族工作新局面。

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建立常态化机制。二是举办不同层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先后邀请省民宗委领导为州直各单位、州内三所高校主要负责人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并以视频形式将讲座覆盖到各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州委党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邀请上级机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全州民宗干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辅导;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了两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三是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恩施新闻网、知恩客户端、“恩施发布”纸媒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宣传专栏。四是在国家民委、省民宗委、州民宗委门户网站和《鄂西民族》杂志刊登发布宣传信息。五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网络知识竞答,组建“石榴籽”宣讲团,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恩施州宣传教育工作被湖北省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专题报道。通过上述活动,积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2022 年端午节期间,恩施市在恩施土家女儿城举办了丰富的端午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彰显了以端午文化元素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 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全州各县市均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突出了舞龙、舞狮、灯会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各族群众献上丰盛的文化盛宴,自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二是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建设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保护实验区为契机,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延续历史文脉,共建精神家园。全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 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 处,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现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6 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 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8 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先后培育命名2 批40 个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寻访命名7 批67 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建设了49 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同守护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利川市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四个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之中,坚定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全州每年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到何功伟、刘惠馨烈士墓等地缅怀革命先烈,到叶挺囚居旧址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四是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2021 年9 月,南剧《唐崖土司夫人》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创新奖。创作了南剧《本色》《老兵》和音乐剧《太阳照在山窝窝》等文艺精品,出版了《陈连升传》《土司抗寇》等文学作品,编纂了《容美土司史料文丛》《恩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等文化成果,推动各民族文化共享,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举全州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筹整合资金769 亿元,组建2438 个“尖刀班”驻村奋战,8 个国定贫困县摘帽,729 个贫困村出列,110 万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使全州各民族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深度对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三峡经济合作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彰显“土硒茶凉绿”资源优势,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富硒产业、新型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全州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正在加快建设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特色民居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和杭州市、武汉市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结对子、联办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2022年7 月,湖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赴疆实践团成员到伊宁市协海尔依其社区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2022 年暑假期间,来自武汉大学的32 名港澳台学生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小学的学生们开展“手牵手”活动。二是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抓住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融入恩施、恩施外出务工人员融入当地、本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互相融入三个环节,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吾斯曼·伊敏尼亚孜一家1999 年来到恩施创业,从最初的摆地摊到如今经营着6 家新疆风味餐厅,带领18户维吾尔族家庭、33 人在恩施创业生活,还解决了本地汉族、土家族、侗族等20 多人就业问题,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大力巩固1425 个扶贫易迁点脱贫攻坚成果,引导24.3 万名易迁群众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有效促进安置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按照“注入新内涵、打造新线路、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的总体要求,抓住有利时机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恩施土家女儿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恩施女儿会为核心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恩施州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3 年春节期间,恩施州7 天接待游客140.51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83%、127.81%。

恩施州还努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扬帆起航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恩施州各族人民将以建州40 周年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恩施州恩施全州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恩施年俗——点路烛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