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自我同情、照顾负担与抑郁的相关性

2023-09-04井滕滕段嘉宜魏绍辉

护理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同情调节个体

井滕滕,段嘉宜,魏绍辉

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2019 年研究显示,全球约有5 000 万人罹患痴呆症,预计到2050 年痴呆病人数将增加到1.52 亿人[1]。而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程中,痴呆病人数不断增加,约占全球痴呆总人数的1/4,位居世界第1位[2]。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认知功能损害外,多数病人合并有情绪及行为异常,具有很高的生活依赖性及失能特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其进行照料。研究发现,我国超过90%的痴呆病人生活在家中,由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照护,长时间照顾的压力及日益增长的照顾需求,给家庭照顾者带来了巨大的负担[3]。研究发现,痴呆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明显高于非痴呆家庭照顾者,且照顾负担越重,照顾者越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抑郁症状不仅会影响照顾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影响照顾质量,继而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疾病预后。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和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以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失败和痛苦,并把这些经历看作全人类共有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减轻个体所感知的痛苦[5]。研究发现,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负面影响,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个体,抑郁水平较低[6]。此外,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还可以影响照顾者对照顾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选择功能失调应对策略的照顾者,照顾负担更高[7]。目前,国内较少有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自我同情及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及作用路径的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自我同情及抑郁情绪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我同情在照顾负担和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 年3 月—9 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137 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痴呆症诊断标准的病人照顾者;2)在所有家庭照顾者中照顾时间最长,且照顾时间≥3 个月;3)年龄≥18岁;4)意识清楚,言语正常,能够完成问卷调查;5)知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护工、保姆等非无偿照顾者;2)同时承担其他患病家属的照顾任务者;3)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痴呆病人的年龄、性别、痴呆类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及家庭照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健康状况、与病人关系、照顾时长等。

1.2.2 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

该量表由Neff[8]2003 年编制,陈健等[9]2011 年翻译、修订成中文版。量表包括自我宽容、自我批判、普遍人性、孤独感、正念、过度认同6 个维度,共26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非常不符合”计1 分,“非常符合”计5 分,其中自我评判、孤立感和过度认同3 个维度采用反向计分法计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自我同情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

1.2.3 Zarit 照顾者负担量表(Zarit Caregivers Burden Interview,ZBI)

该量表由Zarit 等1980 年编制,王烈等[10]2006 年翻译、修订成中文版。量表包括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2个维度,共22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没有”计0 分,“经常”计4 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照顾负担越重,得分0~19 分为很少或没有负担,20~39 分为轻到中度负担,40~59 分为中到重度负担,≥60 分为严重负担。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

1.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该量表由Zung[11]于1965 年所编制,王春芳等[12]翻译、修订成中文版。量表共20 个条目,采用Likert 4 级计分,“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计1 分,“绝大部分时间”计4 分,其中负向条目采用反向计分法计分。各条目相加得总粗分,用粗分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得标准分,总分为25~100 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其中<53 分为无抑郁,≥53 分为有抑郁症状。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神经内科门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调查员首先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调查对象介绍研究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征得其知情同意后由其自行填写,无法自行填写者,根据其描述由调查员代写。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所有问卷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 份,回收有效问卷137 份,有效回收率为94.4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自我同情、照顾负担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检验自我同情在照顾负担与抑郁情绪的调节效应,并根据简单斜率检验法绘制效应图。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为(48.42±11.73)分,其中40.9%的照顾者SDS 得分≥53 分。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人口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照顾时长、与病人关系及健康状况的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在病人疾病资料方面,不同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的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不同特征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s,n=137)单位:分

表1 不同特征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s,n=137)单位:分

项目年龄分类<60 岁≥60 岁统计值t=-2.025 P 0.045性别t=0.879 0.381文化程度女男小学F=2.907 0.024婚姻状况t=-0.213 0.832家庭月收入F=3.668 0.014健康状况F=3.471 0.034与病人的关系F=4.647 0.011每日照顾时长初中高中/中专专科本科及以上有配偶无配偶<3 000 元3 000~<6 000 元6 000~<9 000 元≥9 000 元良好一般差配偶子女其他<6 h 6~<12 h≥12 h人数62 75 85 52 10 37 37 23 30 128 9 19 45 49 24 49 80 8 78 51 8 25 34 78 SDS 得分46.21±12.62 50.24±10.68 49.10±12.53 47.29±10.31 57.00±6.77 49.05±11.62 48.68±11.11 49.65±13.11 43.50±11.28 48.36±11.55 49.22±14.90 55.58±9.34 48.38±11.94 47.76±11.43 44.17±11.74 45.39±9.78 49.60±11.77 55.13±17.96 50.90±10.90 45.64±11.32 48.42±11.73 42.40±11.63 45.38±10.75 51.67±11.17 F=8.208<0.001

表2 不同疾病特征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s,n=137)单位:分

表2 不同疾病特征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比较(±s,n=137)单位:分

项目性别分类P女男统计值t=-1.928 0.056年龄F=0.257 0.856疾病类型F=0.056 0.946病程F=2.779 0.029疾病严重程度F=20.198<0.001医疗付费方式<60 岁60~<70 岁70~<80 岁≥80 岁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其他<1 年1~<3 年3~<5 年5~<10 年≥10 年轻度中度重度医疗保险新农合其他人数87 50 8 53 44 32 83 31 23 8 55 49 12 13 29 62 46 95 31 11 SDS 得分46.90±11.21 50.90±12.30 50.25±14.70 48.79±11.34 48.70±12.29 46.94±11.23 48.65±11.70 48.29±13.44 47.74±9.66 38.38±6.30 46.50±10.20 51.10±12.59 50.70±12.48 49.80±13.02 39.62±9.41 47.58±9.91 55.09±11.46 47.52±12.21 51.42±10.20 47.73±10.99 F=1.321 0.270

2.2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自我同情及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ZBI 得分为(35.06±14.07)分,SCS 得分为(86.74±8.65)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ZBI得分与SDS得分呈正相关(r=0.542,P<0.001);SCS 得分与ZBI得分呈负相关(r=-0.374,P<0.001);SCS得分与SDS得分呈负相关(r=-0.458,P<0.001)。

2.3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自我同情在照顾负担与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

根据温忠麟等调节效应检验程序[13],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对自我同情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首先,将ZBI 得分和SCS 得分均进行中心化,将SDS 得分作为因变量,将中心化后的ZBI 得分、SCS 得分以及ZBI 得分与SCS 得分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作为第1 层变量,将ZBI得分和SCS 得分作为第2 层变量,ZBI 得分和SCS 得分的交互项作为第3 层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第2 层纳入ZBI 得分和SCS得分后,ZBI 得分(β=0.223,P<0.05)和SCS 得分(β=-0.280,P<0.05)能够预测SDS 得分。第3 层纳入ZBI 得分和SCS 得分的交互项后,交互项能够预测SDS 得分(β=-0.214,P<0.05),说明SCS 得分在ZBI 得分与SDS 得分间具有调节效应,详见表4。为了进一步检验SCS 得分的调节效应,将自变量ZBI 得分以及调节变量SCS 得分以加减一个标准差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基于此进行简单效应的分析。在不同的SCS 得分水平上,ZBI 得分对SDS 得分的预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低SCS 得分组的个体,ZBI 得分对SDS 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但对于高SCS 得分组的个体,ZBI 得分对SDS 得分没有预测作用(P>0.05)。见图1。

图1 调节效应分析图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表4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自我同情在照顾负担和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抑郁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为(48.42±11.73)分,抑郁检出率为40.9%,低于房燕等[14-15]研究结果。原因可能为:其一,本研究中轻中度痴呆病人的家庭照顾者比例较高。相关研究证实,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与照顾者抑郁情绪呈正相关[16],病人病情越重,对照顾者的依赖性越大,照顾者花费在病人身上的时间越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社会交往及休闲活动减少,越容易产生疲劳、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其二:本研究中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较高。王莉等[15,17]研究均表明,文化程度会影响情绪的加工与调节过程,文化程度高的个体不容易受到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侵扰。同时,文化程度高的个体,领悟理解能力强,掌握的照料知识与技能更多,能够较好地适应照顾角色,心理负担较轻。一项纳入10 825 名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表明,痴呆照顾者抑郁发生率为34.0%,超过1/3 的照顾者存在抑郁症状,说明痴呆病人家庭照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偏高[18]。痴呆病人与其他病人不同,不仅自理能力下降,还伴有多种记忆问题,尤其是冷漠、激越、攻击、幻觉、妄想、猜忌、情绪低落等精神行为症状,照顾难度高,家庭照顾者难以胜任照料工作,容易出现紧张、无助、恐惧、痛苦感受,加重照顾者的抑郁倾向[19]。

3.2 照顾负担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抑郁情绪的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ZBI 得分为(35.06±14.07)分,与胡周英等[20]研究结果类似;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SDS 得分与ZBI 得分呈正相关,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发现,照顾负担能够正向预测抑郁情绪(β=0.223,P<0.05),与Miller 等[21]研究结果一致。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需要完成病人日常生活有关的任务,如吃饭、服药、穿衣、如厕、洗澡等任务,照顾任务繁重且复杂[22]。照顾者不仅因劳动强度过高产生较大的身体负担,也会因为长时间的照料工作缺乏合理的社交、休闲活动及情绪宣泄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照顾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有学者发现,照顾负担会加重照顾者的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照顾者的照顾负担[23]。提示减轻照顾负担是恢复照顾者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政府及医疗机构应加大痴呆照顾者支持力度,完善痴呆照顾体系,大力发展日托中心、喘息护理机构等照顾机构,以减轻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3.3 自我同情调节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调节效应分析显示,自我同情能够缓冲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对抑郁情绪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照顾者自我同情水平高的时候,照顾负担无法正向预测照顾者的抑郁情绪水平。也就是说,在高水平的自我同情条件下,抑郁情绪几乎不受照顾负担的影响;而当照顾者自我同情水平低的时候,照顾负担能够正向预测抑郁情绪,即照顾负担越高,照顾者的抑郁情绪越明显,可能与自我同情的调节机制有关。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有助于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尤其是接受及认知重评方面,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降低情绪反应[24]。自我同情还与应对方式相关联,Lloyd等[7]研究证实,痴呆照顾者自我同情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功能失调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自我同情水平高的照顾者多使用接受、幽默、情感支持、积极重构等方式应对照料压力,而自我同情水平低者多使用沉思、逃避、自责、物质滥用等消极方式应对照料压力,感知的照顾负担更高,容易沉迷在悲伤与痛苦情绪中。此外,研究发现,诱导自我同情能够促进内啡肽和催产素的释放,减少压力荷尔蒙的释放,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生理性压力反应,促进适应性情绪调节,减轻个体的负性情绪[25-26]。本研究中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示医护人员应尽早评估照顾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及时发现自我同情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易受照顾负担影响的个体,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照顾者的自我同情水平,使其以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看待疾病及照顾责任,坦然面对照顾任务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应对,从而减少因照顾负担产生的抑郁情绪。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自我同情及抑郁情绪间存在相关性,且自我同情能够调节照顾负担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缓冲照顾负担的影响,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医护人员在开展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心理健康护理时应重视自我同情的作用,从减轻照顾者负担和提升自我同情水平两个方面制定干预策略,使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及照顾质量。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局限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今后应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同情调节个体
方便调节的课桌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不该有的同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