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育人:新时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3-09-03许昌良李晓玲庄晓红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生课程体系育人

许昌良 李晓玲 庄晓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如何在学校层面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实践中,用切实行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认为,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化为校本化课程行动。因此,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侨外”)因势求变,坚持“从优势出发”“在对话中生成”的建构主义思想,发掘阅读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将阅读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展开了丰富而又生动的阅读教育实践。

一、从优秀经典阅读到“共生阅读”,阅读育人价值的发现

侨外对阅读育人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在十多年经典阅读实践中学校深刻感悟到,阅读对所有学科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不仅具有积淀知识、拓宽视野的价值,而且具有发展思维的价值、提升能力的作用;阅读不仅具有开发智力的价值,而且具有化育思想、治愈心灵的价值;重视阅读并非仅是学习方式层面的变革,开展阅读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是家长与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样,从经典阅读到挖掘阅读内涵,探索阅读与人的活动便从此展开。

当许昌良作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被引入侨外后,其阅读育人的观念与侨外阅读优秀传统经典、培育中华谦谦君子的教育意蕴不谋而合,于是形成了“人——校——书”优美相遇的“共生阅读”。优秀的教育一定是基于优质的课程,共生阅读也必然基于课程。于是,学校在“共生”教育哲学指引下,将国家课程与学校“凤凰绽放”选修课程融合,构建了学校共生阅读课程。学校的共生阅读课程是一种泛在课程,既是国家三级课程的融合,又是学习的课内外的融合,包括学生阅读、教师阅读、家长阅读、教师阅读诸多方面。这是家校社三方互助互动、亲子互动、社区互学等的多元阅读,是一种超越学科、超越学校、超越知识、超越考试功利追求的整全式教育,是实现师生、家校在知识、思想以及心灵诸方面的和谐一致,是对传统阅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二、在书籍里找寻幸福与美好,阅读育人的课程实践

在“共生”教育哲学引领下,学校主动构建共生阅读课程愿景,根据三级课程要求,建构了教师阅读课程、学生阅读课程和家长阅读课程三位一体的共生阅读育人课程体系。共生阅读课程犹如一条条美丽的纽带,连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在书籍中寻找幸福与美好,优化了育人环境及育人方式,形成了多维共生的优良教育生态。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共生阅读育人课程体系

1.教师阅读课程体系

学校将教师阅读视为校家社阅读协同育人的“总把手”。一是教师的阅读课程建设,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必读与选读相结合、专业与人文相结合、团队与个人相结合、考核与运用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举措,将教师阅读落实到位。二是将阅读渗透进课堂,促进课堂与阅读共生,帮助教师跳出单纯传授学科知识的圈子,开展以阅读为重要学习手段的共生课堂教学探索,促进课堂与阅读共生。三是行政管理阅读行动引领。每一位行政人员均以个人名义组织阅读小团队,并作为阅读点灯人,组建教师阅读团队,设置主题进行阅读分享,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营造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阅读课程体系

学校将学生课内外阅读进行一体化设计,主要由序读、晨读、趣读和e阅读(智慧阅读)系统组成。我们按照学科、学段选编适合学生的晨读内容,研制了《共生阅读推荐书目》。学校积极引入社区阅读资源,建立班级共生阅读角,引导学生进行全科阅读,热爱阅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阅读的效果进行检验,用科学的、及时的数据引导、激励学校深度阅读的有效开展。

3.家长阅读课程体系

学校以“新父母学校”为载体,通过家长阅读笔记展示、定期推送校长荐读、家长阅读专题培训、班级亲子读书会、创建家长小种子阅读坊、评选书香家庭、评选“优秀家庭书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家长参与阅读的全过程,进而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文化的营造,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共生阅读课程的实施

1.开展教师专业阅读

通过组织教师的小组读书会、凤凰论坛、阅读分享会多种形式的专业阅读,逐渐消解了教师“惟分”的教育理念,各学科组围绕“双新”要求,遵循“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Al助教”的课改原则,将阅读融入各科教学中。在“共生阅读”的助力下,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2.拓展阅读内容

学校认真落实课内阅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语文、英语教材中的课文、课堂阅读练习、《阅读链接》等进行二次开发,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培育阅读核心素养。课外,学校开展全科阅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形成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全科阅读,促进阅读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各学科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参加朗读者、名著阅读、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拓展视野、启迪思维。

3.创新评价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阅读路径与方式,搭建了智能化的五星(阅读)育人评价体系,以“摘星争章”的激励机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现阅读的过程性监测、科学评价、个性化反馈。各学科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九个年级的阅读阶梯要求和内容,形成侨外阅读质量的话语表达样式。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借助深度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关键能力素养,通过数据挖掘揭示内隐于表层阅读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思维进阶规律,触发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4.形成阅读育人共同体

学校以阅读为纽带,家、校、社共同参与,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教育优良生态环境的建构。学校举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每年推进百个家庭书房建设。校长定期向家长推送《校长荐读》共160多期。自2021年起,家长公益性阅读组织“小种子阅读坊”组织了十多场家长读书会,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了家庭育儿水平,赋能孩子健康成长。2023年学校成立了由百名教师、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组成的“阅读点灯人”志愿者团队,积极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对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在阅读中形成阅读育人共同体带来了强大的正面效应,师生团结拼搏,阳光向上,追求卓越;家校齐心协力,共同育人;社區尊师重教,人文氛围越来越浓厚。

注: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共生理论视域下阅读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编号:20221384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生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