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PACU 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疼痛及躁动发生的影响

2023-09-02孟令娟吴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总分

孟令娟 吴苏

(1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郑州450003;2 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 郑州450003;3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全身麻醉是手术患者常用麻醉方式之一,患者术后需在麻醉恢复室(PACU)复苏,直至其生命体征恢复稳定[1~2]。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受麻醉药物、疼痛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不仅影响复苏效果,还可因患者肢体动作幅度过大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术后康复[3~4]。因此,加强全麻手术患者在PACU 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是在实施相应措施前,预测患者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旨在最大程度降低不良情况发生风险。本研究选取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PACU 全麻手术患者中实行基于前馈控制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 年3~6月期间于医院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2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 例。观察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32 例,Ⅱ级28 例;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3 例,骨科手术16 例,胸外科手术10例,妇产科手术10 例,泌尿外科手术8 例,其他3例;男38 例,女22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43.56±3.38)岁;受教育年限3~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54±1.23)年;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34±1.02)kg/m2。对照组ASA 分级:Ⅰ级33 例,Ⅱ级27 例;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18 例,胸外科手术8 例,妇产科手术11 例,泌尿外科手术10 例,其他2 例;男39 例,女21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43.59±3.41)岁;受教育年限3~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56±1.25)年;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36±1.0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由同一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年龄在18 岁以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伴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伴认知异常、精神分裂症等。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控制PACU 温度在22~26℃、湿度保持在55%~60%,并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麻醉期间对患者进行语言唤醒,加强对患者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并采取相应处理。

1.3.2 观察组 实行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1)组建前馈控制小组。由1 名麻醉科护士长、5 名责任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加强对组员全麻手术复苏期的护理学习和培训,小组成员开展头脑风暴,总结PACU 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包括疼痛、苏醒期躁动、坠床等,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2)心理护理。术前,带领患者参观PACU 环境,并介绍麻醉恢复过程中的感觉,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疑虑,予以患者关爱和支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手术治疗。(3)体位护理。术后待患者病情允许,在头部垫软枕,并抬高床头15°~30°。(4)疼痛护理。术前静脉注射非甾体类镇痛药物,保持音量在60~80 dB,术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动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4 分者,遵医嘱予以患者非甾体类镇痛药物,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5)躁动预防。为患者加盖棉被,注意保暖,及时评价患者气管拔管指征,并尽早拔除气管,对于延迟苏醒者采用安全约束,并在拔管后延长监护60 min。(6)安全管理。在患者床边予以监护,合理约束患者肢体,添加床挡,妥善固定各类导管和引流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持续护理至患者完全苏醒。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疼痛情况、生理功能、躁动发生率、苏醒情况及患者满意度。(1)疼痛情况。于出室时采用NRS 评价患者疼痛情况,以0~10 分表示,0 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痛,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轻。(2)生理功能。于入室15 min 时和出室时对两组患者生理功能进行评价,采用Aldrete 苏醒评分表评价,包括意识(0 分:无任何反应,1 分:嗜睡,对刺激有反应,2 分:完全清醒)、血氧饱和度(0分:辅助吸氧下<90%,1 分:辅助吸氧下>90%,2分:辅助吸氧下>92%)、呼吸(0 分:需辅助呼吸,1分:呼吸窘迫或受限,2 分:正常呼吸和咳嗽)、活动力(0 分:无肢体活动,1 分:可活动两个肢体,有限的抬头;2 分:能活动四肢和抬头)及血压[0 分:麻醉前±50%以上,1 分:麻醉前±(20%~49%),2 分:麻醉前±20%以内]5 个方面,各项赋值0~2 分,总分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理功能恢复越好,≥9 分方可出室。(3)躁动发生率。参照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无躁动计0 分,患者在进行吸痰等操作时存在肢体阻挡、乱动等情况计1 分,患者在无干预状态下发生躁动以及拔管等行为计2 分,患者躁动剧烈,需采取制动措施计3 分。躁动总发生率=(1 分例数+2 分例数+3 分例数)/ 总例数×100%。(4)苏醒情况。统计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PACU 停留时间。(5)患者满意度。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中文版Hawkins 全身麻醉患者满意度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该调查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9,重测效度为0.866,包括围麻醉期情绪感受(5 个条目,总分25 分)、麻醉后身体症状(4 个条目,总分20 分)、麻醉人员的沟通技能(2 个条目,总分10 分)、疼痛(2 个条目,总分10 分)、麻醉人员的关怀与友善(2个条目,总分10 分)、等候时间与延迟(2 个条目,总分10 分)、麻醉信息提供(2 个条目,总分10 分)、麻醉计划理解(2 个条目,总分10 分)8 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得分与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R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出室时NRS 评分为(1.40±0.15)分,低于对照组的(3.53±0.28)分(t=51.941,P=0.000)。

2.2 两组躁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躁动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躁动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入室时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时,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入室时高,且观察组评分更高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分,±s)

呼吸入室时 出室时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意识入室时 出室时血氧入室时 出室时60 60 t P 0.63±0.18 0.66±0.20 0.864 0.390 1.75±0.11 1.86±0.04 7.280 0.000 0.64±0.17 0.67±0.19 0.912 0.364 1.82±0.03 1.87±0.05 6.642 0.000 0.66±0.17 0.68±0.20 0.590 0.556 1.83±0.02 1.88±0.04 8.660 0.000总分入室时 出室时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活动力入室时 出室时血压入室时 出室时60 60 t P 0.85±0.12 0.87±0.14 0.840 0.403 1.83±0.04 1.87±0.05 4.839 0.000 0.86±0.21 0.88±0.24 0.486 0.628 1.83±0.05 1.86±0.06 2.975 0.004 3.64±0.40 3.76±0.30 1.859 0.066 9.01±0.20 9.35±0.22 8.858 0.000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麻醉后身体症状、疼痛、麻醉人员的关怀与友善、围麻醉期情绪感受、麻醉人员的沟通技能、等候时间与延迟、麻醉信息提供、麻醉计划理解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围麻醉期情绪感受麻醉后身体症状麻醉人员的沟通技能 疼痛 麻醉人员的关怀与友善等候时间与延迟麻醉信息提供麻醉计划理解 总分对照组观察组60 60 t P 14.98±2.36 18.89±2.42 8.960 0.000 12.65±2.13 14.49±2.24 4.611 0.000 5.54±1.02 7.79±1.04 11.964 0.000 5.08±1.01 7.82±1.03 14.713 0.000 4.49±0.87 6.98±1.12 13.600 0.000 4.85±0.93 6.87±0.95 11.770 0.000 4.86±0.97 6.92±1.02 11.336 0.000 5.07±1.00 7.83±1.01 15.042 0.000 60.89±4.46 81.15±4.57 24.576 0.000

2.5 两组苏醒情况比较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时间及PACU 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苏醒情况比较(min,±s)

表4 两组苏醒情况比较(min,±s)

PACU停留时间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60 60 t P 5.48±1.02 4.11±0.95 7.613 0.000 7.29±1.15 5.67±1.08 7.954 0.000 34.96±1.23 28.45±1.13 30.191 0.000 62.49±3.35 30.50±3.26 53.011 0.000

3 讨论

PACU 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场所,患者在麻醉复苏期极易因药物刺激以及不适等因素出现躁动,影响复苏质量,还可导致非计划拔管、坠床等情况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6]。如何给予全麻患者适宜护理干预帮助其顺利渡过麻醉恢复期成为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常规护理的重点在于复苏期监护,但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整体效果不理想[7~8]。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是在护理工作前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一定预防措施,积极控制相关偏差因素,以控制整体质量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出室时NRS 评分、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PACU 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中麻醉后身体症状、疼痛、麻醉人员的关怀与友善、围麻醉期情绪感受、麻醉人员的沟通技能、等候时间与延迟、麻醉信息提供、麻醉计划理解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可减轻PACU 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间疼痛,促进其生理机能恢复,减少躁动,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采取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保证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消除安全隐患[9~10]。术前带领患者参观PACU 环境,并予以患者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对麻醉恢复期的认识,有助于减轻其过度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麻醉、手术治疗,为术后麻醉恢复期恢复奠定良好基础[11~12]。通过加强体位护理和疼痛管理,术前即给予患者适量镇痛药物,并在术后采用专业疼痛评估量表动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保证用药的规范性,能够减轻患者复苏期间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促使患者保持较为愉悦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生理机能恢复,缩短苏醒期时间[13~14]。强化躁动预防护理,对患者气管拔管指征进行动态评估,早期拔除气管导管,能够减少气道刺激,最大程度降低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通过专人监护、合理约束等措施,能够避免危险因素,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导管、坠床等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麻醉恢复期安全,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15]。

综上所述,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应用于PACU 全麻手术患者中的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复苏期间疼痛,有助于生理机能恢复,降低躁动,提升麻醉苏醒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总分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