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突下与右胸入路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疗效对比

2023-09-02高建利张奕张文山陈定柱黄镇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3期
关键词:胸腺腺瘤胸腔镜

高建利 张奕 张文山 陈定柱 黄镇

胸腺瘤在任何一叶胸腺组织内均可能发生,以前上纵隔为主要病变区域,15%~60%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MG),10%~30%的MG 患者合并胸腺瘤[1]。MG 是一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最终导致骨骼肌收缩无力。MG 以骨骼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活动后症状加剧,稍适休息后可适当缓解[2]。在胸腺增生和胸腺瘤术前诊断中以胸腺增生所占比例偏高,胸腺增生一般不进行手术,主要是胸腺瘤。对于胸腺瘤确诊者,无论是否合并MG 均应行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肿瘤浸润与扩散风险,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胸腺瘤患者术后疼痛是危象的主要诱因,前纵隔脂肪结缔组织是否可以彻底清扫直接关系到术后缓解率。目前腔镜手术入路的方式较多,包括剑突下、单/双侧胸腔入路、左/右胸入路、颈部+胸腔入路等[3-4]。本研究选取324 例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VATET)患者,旨在评价剑突下与右胸入路的临床疗效的优劣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4 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于2020 年1 月—2022 年5 月接收的全VATET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2 例。(1)纳入标准:①均经胸部增强CT 或纵隔增强MRI 诊断考虑为胸腺增生或胸腺瘤;②症状稳定,具有全VATET 手术指征。(2)排除标准:①术前行放化疗或患有其他胸部疾病、胸腺瘤复发;②胸腺瘤侵犯无名静脉、心脏大血管难以完成腔镜手术操作;③存在凝血障碍或严重器质性障碍;④中转开胸或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手术方式、过程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经剑突下入路进行手术,施行全身麻醉,麻醉医师使用单腔气管插管,在患者术中行双肺通气。使用碘伏在颈部及上腹部位置进行消毒铺巾。给予患者低潮气量呼吸,预防双侧肺组织膨胀萎缩对手术视野造成影响。辅助患者取平卧位,使其下肢呈分开状态,观察孔选定于上腹部中间剑突下长约2 cm 纵切口,用食指沿胸骨后及双侧肋弓下实施钝性分离,以获取足够的空间间隙。操作孔选定在两侧肋弓交叉于锁骨中线的位置,手指引导下,左侧0.5 cm,右侧0.5 cm 位置分别置入Trocar,及时与CO2进行有效连接,快速为患者建立人工气胸,压力参数按8 kPa 予以设定。自下而上,采取钝性+锐性相结合的分离方式,按胸腺右下极、左下极、右上极、左上极进行逐次游离,确保将胸腺完整切除,并对胸腺周围的脂肪组织进行清除,将心膈角脂肪组织清除作为重点。在游离胸腺上极背面时,注意避免对无名胸腺静脉造成损伤,临床医师通过钛夹钳夹或使用超声刀将胸腺静脉切断。术区包括达膈神经前缘两侧,其中甲状腺下极、膈肌水平分别为最上端、最下端。术后,予以患者胸腔留置引流管,一般由剑突下切口引出,严密止血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对照组在全胸腔镜下经右胸入路进行手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垫高右胸背侧30°并固定。手术时对患者实施双腔气管插管,术中对患者施行单肺通气,可避免右胸肺膨胀或萎陷,保证手术医师在充足空间内操作。医师用碘伏在右侧胸壁自颈部至耻骨联合水平实施消毒铺巾。手术医师在患者背侧位置站立,胸腔镜在主刀位置对侧进行放置,扶镜助手在主刀同侧位置站立。以右侧腋中线第6 肋间长1 cm 切口处作为观察孔,在手术右腋前线3 肋间做手术切口,并在右锁骨中线第6 肋间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2 cm。从观察切口将Trocar 正确置入,在胸腔放置胸腔镜,操作期间患侧肺需保持萎陷,对侧肺为单肺呼吸,借助胸腔镜进行分离操作,切开胸膜,沿肺门对心包膈神经进行识别并做好保护,保持安全距离,对胸腺组织的左右叶及上极进行确认。仔细分离,促使无名静脉血管被完全显露,顺沿其走形对胸腺组织的滋养血管进行确认,使用合成夹对该器官动静脉进行结扎处理,之后向上谨慎分离,促使两侧胸腺上极充分暴露,完整切除胸腺瘤和胸腺组织。对纵隔脂肪组织进行完整清扫,在病灶切除后需严密止血,确认胸腔内无异物残留后对肋间、肌肉、皮下脂肪等切口进行逐层缝合,术后予以患者留置胸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相关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

1.3.2 术后疼痛情况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两组患者术后1、3、7 d 的进行疼痛情况评估。0 分:无疼痛;1~3 分:疼痛较轻可忍受;4~6 分:疼痛明显,对患者正常睡眠造成影响;7~10 分:疼痛强烈难忍,导致其出现食欲不振及睡眠障碍。

1.3.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膈神经损伤、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4 随访情况 对两组全VATET 患者术后1 年疗效予以评价,有效:病情症状完全稳定缓解,药物缓解,微小症状取得明显改善;无效:无变化甚至出现复发、恶化[5]。随访两组的胸腺瘤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合并MG 例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的胸腺瘤瘤最大直径(3.12±1.03)cm,对照组(3.14±1.02)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引流管留置时间(d)观察组(n=162)72.38±17.32 25.45±6.39 4.77±1.42 3.58±1.17对照组(n=162)79.38±18.63 27.44±6.75 4.63±1.23 3.42±1.18 t 值 3.503 2.725 0.948 1.226 P 值 0.001 0.007 0.344 0.221

2.3 两组术后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3、7 d 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观察组(n=162)4.55±0.48 3.02±0.35 2.36±0.48对照组(n=162)6.79±0.63 4.48±0.57 3.19±1.05 t 值 35.997 27.782 9.150 P 值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4,P=0.456),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术后1 年疗效及胸腺瘤复发率比较

术后1 年疗效,观察组中有效158 例,有效率为97.53%,无效4 例,无效率为2.47%;对照组中,有效145 例,有效率为89.51%,无效17 例,无效率为10.4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10 例胸腺瘤患者中,复发4 例,占比3.64%;对照组114 例胸腺瘤患者中,复发5 例,占比4.39%;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腺瘤是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要病灶位置的前纵隔肿瘤,其危险性呈良性或低度恶性,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案。传统手术治疗多选择正中劈胸骨或经左/右胸腋下切口等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切除效果好等应用优势,但该入路方式往往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创伤,术中出血较多,且术后伴有明显疼痛症状,不利于其病情恢复,且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性较多[6-8]。随着近年来显微外科理念及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VATET 具有手术视野佳、损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报道显示,胸腺切除的彻底程度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9-10]。因前纵隔的脂肪可能分别异位胸腺,胸腺切除手术应以完整切除胸腺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为主要原则。全VATET 手术选择不同入路方式,其优缺点存在差异。剑突下切口主要有以下优点:(1)单腔气管插管,麻醉操作简单,结合人工气胸,可获得更好操作空间,且手术视野条件更佳,可避免双腔插管操作下损伤肺部。(2)打开患者双侧纵隔胸膜可使双侧膈神经得以充分暴露,对胸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切除范围具有扩大作用,可保证其切除的完整性。注意对双侧心膈角区脂肪进行谨慎清扫,以防对膈神经造成损伤;胸腺瘤较大时,通过胸骨拉钩对上纵隔空间进行适当扩张,促使重要血管得以充分暴露,例如胸腺上极及无名静脉等。(3)切口美观,可防止肋间神经损伤,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对肺部并发症具有预防作用,同时可减少术后危象的发生。(4)患者术中取平卧位,即使遇到大出血或紧急意外也无需更换体位,方便胸骨劈开。因此,全VATET 手术选择剑突下入路可同时达到手术彻底性与微创性的目的[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剑突下与右胸入路全VATET 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剑突下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术后1、3、7 d 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剑突下入路可避免对肋间神经造成损伤,可稳定胸廓,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以防碰触到胸痛敏感区而引起异常感觉,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其术后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13-15]。两组术后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胸腺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剑突下与右胸入路全VATET 操作下,其肿瘤切除和脂肪清扫原则一致有关[16]。全VATET经剑突下入路的技术要点:(1)应对剑突下空间实施充分游离,必要时可将部分剑突实施切除,借助手指引导,准确置入Trocar,以防对膈肌造成损伤,或者进入腹腔对肝脏部位造成损伤[17-18]。(2)超声刀或血管夹处理胸腺静脉时,需重点关注血管张力,以防静脉撕裂进一步对无名静脉造成损伤。(3)应用超声刀对膈神经旁脂肪结缔组织进行仔细清扫时,应注意保持距离约0.5 cm,以防对膈神经造成损伤而导致术后危象的发生。(4)对气腹机压力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胸膜腔内压过高而出现气道压升高[19-20]。

综上所述,剑突下与右胸入路全VATET 治疗均可取得显著效果,但剑突下入路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可减轻患者疼痛。

猜你喜欢

胸腺腺瘤胸腔镜
儿童巨大胸腺增生误诊畸胎瘤1例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胸腺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
胸腔镜诊治胸部刀刺伤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