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性的工业遗址公园改造研究

2023-09-01赵鹏程潘婧婧

山西建筑 2023年18期
关键词:济钢片区遗产

赵鹏程,潘婧婧

(1.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2.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设计与发展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1 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继承和发展了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修正了工业文明的缺陷[1]。2013年10月,国家确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济钢作为山东省最大的传统钢铁企业之一,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2]。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更新等众多新兴课题的交织下,城市规划的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有着工业文明特征的城市用地如何向生态文明建设迈进,将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而济钢片区便是该课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针对该类型工业遗产的公园改造的积极探索,为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及思路,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2 国内外工业遗址公园改造的实践

从词面意思来理解,“工业遗址”涵盖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工业”体现的是用地以及生产活动等方面的性质;另一部分是“遗址”可以说明是过去人们活动所留下的印记,或者有着某种历史、社会、艺术价值,但一般是不完全的历史残留物[3]。工业遗址公园改造是以工业遗址为本底,针对现存的厂区用地、厂房车间等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设备、堆场、植被、运输线路等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取舍,以公园为蓝本融入新的规划设计思路而进行的公园化改造建设。

20世纪,旧工业区景观更新案例逐渐增多,如巴尔的摩市内港、冈特利广场州立公园、纽约猎人角南滨公园、德国杜伊斯堡内港改造等案例[4]。纵观国外工业遗址公园可持续性改造的成功实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保留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与标志性建筑。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过程中,彼得·拉茨注重对历史规划格局与建筑物的保留,他认为,场地的空间层次和结构是值得推敲与整理的,残存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并不丑陋,通过合理的修缮改造可展示独一无二的工业美。厂区建筑、构筑物、设备以及地被,场地的交通与开放空间,均得以妥善保留,个人关于厂区的记忆因此依存,这里成为一个巨大的工业博物馆,让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工厂的历史气息。

2)修补完善生态系统,恢复场地自愈能力。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将被污染的土地改造成为新型城市中央公园较为成功的案例。针对工业废弃地恶劣的生长环境,设计者选择了适应性较强、存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品种,优先选择具有土壤改良能力的植被,通过这些植被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固定、富集、吸收、转移、转化和过滤作用,使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得以消除或将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民众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新建参与性景观设施,丰富文娱活动,增强人与公园的互动,赋予增强场地新的文化属性。美国的猎人角南滨公园是兼具新型文化及生态典范的综合型城市公园绿地。工业遗址公园与周围社区联系紧密,强调城市、公园、海滨三者之间的融合,成功打造一处极具活力的多层次文化娱乐场所,并为周围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立一个健康且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园绿地。

4)深入解读场地历史,以规划手法承前启后。伯纳德·拉索斯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过程中,提出独特的设计方案。他通过合理规划,把公园分为三个部分:工业前公园、工业公园以及未来公园,用一条明确的轴线串联整个公园,最后形成了一套非常独特的设计方案,这一案例成为了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典范。

5)更新场地功能业态,形成驱动内核,增添公园活力。巴尔的摩市内港及周边地区更新改造行动计划在土地整合中,开发大量土地资源并更新功能业态,通过开发商业、办公和游憩活动片区,打造了具有工业遗址公园特色的、吸引购物者与旅游者的区域磁力中心。

在城市更新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国内旧工业区景观更新相关案例越来越多,如邯钢片区城市更新、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展示区、首钢3号高炉改造、大连三十七相等案例,均在不同类型的工业厂区进行探索实践。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与工业化开始较早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处于尝试性阶段,对于工业遗产的轻视和对于土地开发价值的重视,往往导致了颠覆性的更新改造,工业遗产得不到永续利用,项目发挥不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无法彰显。因而在后续的工业遗产可持续性更新改造中采取何种策略,应当慎之又慎,而对济钢工业遗址公园的改造更新研究将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3 济钢工业遗址公园的改造更新研究

3.1 上位规划解读:“一芯、一环、两带、多组团”

依据《济钢片区控规》,济钢片区规划范围:北至响泉路,南至胶济铁路,东至绕城高速东环路,西至凤箫路-龙脊河,总用地面积约826.70 hm2,隶属济南市历城区(见图1)。该片区紧邻新东站核心区,是新东站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见图2)。

未来济钢片区的总体布局形成“一芯、一环、两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见图3)。“一芯”:结合工业遗产打造的都市文化公园,保留4号高炉作为未来“绿芯之城”的核心地标。作为城市“中央绿芯”的都市文化公园奠定了片区规划绿色生态的基调,通过四周发散的绿色廊道,将片区与新东站核心区、鲍山公园及白泉湿地公园进行联动,通过保留的工业遗址留存城市记忆,使之成为该片区城市发展的生态与文化内核,将是下一步规划设计的重点。

3.2 主题定位:钢铁工业遗址公园

钢铁制造类工业遗产指曾经服务于钢铁类材料冶炼的建构筑物、设备设施等工业设施以及工业厂区、工业区等停产关闭废置不用后的遗存转变成的物质文化遗产[5]。

济钢片区历史悠久,生产厂房、仓储及生产设施密集,工业痕迹厚重,属于典型的钢铁制造类工业遗产。工业遗址公园保留的不仅是厂区遗产,更是钢铁文化与片区文化的融合,是工作方式与生活理念的留存,这片土地承载着人们集体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待。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6]。因而作为城市“中央绿芯”的都市文化公园定性为钢铁工业遗址公园,其特色是工业遗址的保留与利用:具有保留价值的工业遗址与新建公园和谐共生,构成高度融合的公共空间,既保留了珍贵的工业记忆,又能够更好地服务市民,展示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业遗产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3 更新改造:一篇“泉而新”的故事

工业遗址公园要做到可持续性的开发与保护,并成就项目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成为文化底蕴与形象气质兼备的遗址公园,应当深入解读场地历史,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规划设计。济钢工业遗址公园的改造,从“泉城”底蕴、济钢文化、时代特征着手,重点关注工业记忆的评估与保留,让公园布局与城市肌理有机融合,归纳出具有泉城特色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改造策略,抒写一篇“泉而新”的故事。

3.3.1 故事的主轴线

在未来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构建中,可以借助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撰写景观叙事脚本,编排景观叙事空间,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场地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从而建构出具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工业景观文化体系[7]。济钢片区是一片有历史有故事的土地,设计应从“泉城”底蕴、济钢文化、时代特征三部曲着手,参照伯纳德·拉索斯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过程中采取的规划轴线序列,依据三部曲规划公园主轴线,突显项目泉城文化内涵、钢铁工业文化本底、生态文明潮流。

济钢工业遗址公园的更新改造,可以视为一次城市规划理念跃迁的缩影,一次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飞跃,具有教育和历史意义。济钢工业遗址公园,要体现工业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规划理念的对话,又要延伸,从原始时期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再到生态文明社会,形成完整的景观文化脉络。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主题融入规划主轴线,如原始状态下的泉城山水、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工业时代的钢铁文化、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进而打造生态与文化资源丰富的高地,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突出公园的“泉”“城”属性,进而成就项目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见图4)。

3.3.2 工业记忆的评估与保留

综合评估承载着工业记忆的景观资源,是进行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评估的基础上讨论关于保留的要点是第二步。

1)关于评估。目前,国内学者已建立出明确的尺度层级,将工业遗产划分为单体设施层级、工业厂区层级、工业区层级、工业区域层级四个层级[8]。根据济钢生产规模,其留存的工业遗产对应工业厂区层级,应基于工业厂区层级对应的内容对其工业遗产进行评价分级和取舍。厂区工业遗产又大致可分为保护性利用类、改造性利用类和一般工业遗存三个层次进行保护[9]。据此对济钢工业遗产进行分类评估,筛选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及设备等,对筛选结果进行建筑质量、景观价值、纪念价值、再利用价值、市民关注度等5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赋分排序,确定保护、改造、拆除的详细名录。

2)关于保留。彼得·拉茨认为,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工业设施、历史的尊重是设计的核心,尽可能地保留工厂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设施和材料的同时,强调工业文化的展示,让大家通过公园了解过去工人的生活环境和钢铁的冶炼过程等。设计从完整性、物质与非物质并存、原生态的保留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工业遗产的保留,从而保障项目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a.完整性。工业遗产是典型的“活态遗产”,工业设备、工艺流程以及相关工业技术必须处于连续的呈现中才能延续其价值[10]。厂区内体现特色产品及工艺的厂房与生产线,进行次要零部件的拆除后,建筑及生产设备主体整体得以保留,保证生产工艺的完整展示,体现生产组织特有的魅力。

b.物质与非物质并存。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代表了工业文明时期所保存下来的文明发展成果,是城市工业变迁的缩影[11]。除物质形态的工业遗产外,与工人们生活、工作、交通等相关的生活方式,也应以一种新的形态保留。如工人的通勤习惯往往与道路密切相关,从厂区入口到厂房的道路、生产车间到食堂的道路、食堂到宿舍的道路,可以结合规划布局适量的保留更新。在新建的公园中保留的道路承载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从而加深场地内文化脉络的深刻性。

c.原生态的保留。现状厂房建筑多为传统的水泥砂浆抹面,局部墙面爬满爬山虎等植物,钢构件的锈蚀痕迹已侵入墙面,不同程度上的风化、老化也增添了建筑的历史感。改造要在保护建筑及设备的原生态外观的前提下进行,修旧如旧,留住浓郁的工业风格,让人们步行在公园里,也能感受到工业的生命力,唤起体验者对曾经工业繁荣的思考。

此外,整个公园面积约45 hm2,规模大、造价高是项目投资建设的重点难点。设计应尽量保留现状苗木,降低大树移植工程量;同时合理利用场地内弹性空间预留苗圃,集中保留现状优质苗木,为后期绿化建设做储备,保证绿化原生态的同时,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3.3.3 公园布局与城市规划肌理的融合

公园布局应从绿地系统、交通系统、文化脉络三个角度考虑,与济钢片区城市规划肌理相融合,让遗址公园成为片区有机的组成部分,与片区可持续协同发展。

1)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联通。公园绿地进行开放式设计,重点突出生态主题,贯通片区周边生态绿地,形成系统的绿色廊道;与华山-白泉景观廊道联通,形成以工业遗址公园为片区绿芯、多轴放射、内外贯通的片区绿地系统,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为片区发展注入生态活力(见图5)。

2)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考虑片区规划绿色出行及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策略,将公园绿地的道路系统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区及非机动车行道联通,从交通规划层面上优化公园的交通内外部环境,从而实现园区与周边片区交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与市井文化脉络的互动。功能分区与周边街区用地性质相呼应,将厂区及地方文化纳入考虑范围,赋予市井文化灵活的公共空间,让厂区及地方文化在公园中延续,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同时,提供一次精神层面的文化交流体验,从而实现生活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工业文明在人类的历史上抒写了华丽的篇章,在人类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社会之时,工业文明将以特定的形式留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将此次钢铁工业转型生态公园的故事抒写在济钢工业遗址公园中,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估与保留策略对工业记忆进行取舍,从城市绿地系统、交通系统、文化脉络三个角度谋划公园布局,新的工业遗址公园将成为片区有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深刻内涵。

以工业遗址公园作为城市“绿芯”带动片区发展,济钢片区开启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未来必将成为济南绿色、现代、和谐的城市次中心。

猜你喜欢

济钢片区遗产
遗产怎么分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山钢济钢瑞宝电气公司成为省级5G试点示范单位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济钢高炉排碱排锌技术措施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千万遗产
济钢3#1750m3高炉操作制度的持续优化
济钢3#1750高炉热酸处理炉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