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结石病理生理进展分期和个性化诊治

2023-08-31郑亚民顾利国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胆囊癌胆汁胆囊

郑亚民,顾利国,许 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53)

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 GS)是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各地发病率差异较大(10%~40%)。我国GS 发病率不低于10%,病例数1 亿以上,并逐年增长[1]。GS 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梗阻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胰腺炎,是常见的高危外科急腹症。GS继发的胆囊癌预后差,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持续走高,50岁后胆囊癌变率增加近10倍。世界各地、不同专业组织发布多个相关指南和共识,促进GS的规范化诊治[2-12]。但不同指南和共识对很多问题的处理存在争议和矛盾,并缺乏GS预防、早诊早治等个性化处理的指导。任何疾病的病理生理进展是分析病人病情、指导临床诊治的基础。本文依据GS全病程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的成果和临床诊疗实践,进行GS病理生理进展分期和个性化诊治的探索。

1 临床诊治规范化的争议和个性化的需求

1.1 临床诊治规范化的实践和争议

当前GS 相关的诸多指南和共识,基本遵循微创、精准、加速康复、损伤控制的现代医学理念,从不同角度指导临床诊疗工作。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很多问题存在争议,不利于规范化诊疗的推广。对于急性胆囊炎的处理,东京指南2018 推荐的以胆囊炎症严重程度分级选择治疗方法,并未得到世界急诊外科协会指南的认可,后者更关注病人年龄和手术耐受性[13]。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如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张力增高,症状明显,特别是高龄难以耐受手术,部分学者还是建议先行胆囊穿刺引流减压。他们认为,即使未达到急性胆囊炎东京指南2018 重症胆囊炎的标准,通过早期穿刺引流控制病情,待全身情况恢复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也获益更多[14]。

对于无症状GS 的处理,传统观念认为观察即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很多情况下,切除胆囊的病人获益更多。既往研究推荐无症状GS手术指征包括以下情况[15-17]:①胆囊功能障碍或无功能;②GS 过大;③瓷化胆囊;④糖尿病;⑤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肺功能障碍者;⑥GS 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⑦有胆道系统肿瘤家族史;⑧年龄≥50 岁、病程≥5年的女性病人等。《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 版)》提出,GS“有无临床症状”都是手术切除适应证[1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仍对部分病人推荐溶石、排石治疗[6],但鉴于药物治疗的后续风险,更多医师持否定态度。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的《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认为,无症状GS 病人可选择保胆取石手术[11],但此观点争议极大。

病人不同状态、不同需求和不同地区卫生条件的差异,阻碍了GS 规范性治疗的推广。在发病率达40%的智利等GS高发地区,为了预防胆囊癌,筛查更普及,手术切除也更积极[18]。考虑到我国庞大的病人基数和治疗成本,应研究适合国情的处理方案。日间胆囊切除术节省医疗资源,对于急性炎症和老年病人是否合适,建议采取谨慎态度[19]。老年GS 病人癌变率明显增高,同时手术耐受性逐年下降,临床最关心何时是最佳手术时机。胆囊切除术中,如肝外胆管损伤,后果非常严重,增加CT、MRI等检查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综合考虑成本和平均住院日进行取舍[9]。这些都要求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重视GS的个性化处理。

1.2 临床诊治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

每个GS病人自身健康状况、病因、病程和诉求不同,个性化诊治的需求也不一样。另外任何疾病都应贯彻三级预防策略,以预防为重点,但实践中预防GS 往往被忽视。有效预防需去除病因,但目前对于GS形成机制仍不清楚,且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个性化预防措施缺乏。一般认为,GS 是基因、胆囊、胆汁、肝脏、肠道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GS 形成机制有多种假说,如胆汁成分异常学说、温床学说、细菌作用学说等。随着GS 形成机制相关研究的进展,以及GS 形成风险因素分析和高危人群筛查的开展,个性化GS预防将逐步得到实现。

GS 继发病变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使临床诊疗个体化成为可能。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①胆囊管结石梗阻和胆囊动脉血运障碍[20]: 胆囊管被结石阻塞,造成胆囊壁结构、张力和血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动物实验发现,结扎家兔胆囊管1~3 d,出现胆囊增大、黏膜下炎症水肿;5~7 d,胆囊急剧增大、黏膜溃疡坏死,GS 形成,炎症感染加重,出现血运障碍、组织坏死。②胆囊管结石梗阻和胆汁细菌感染[21]:结石阻塞胆囊管,胆囊胆汁内的细菌快速增殖,破坏黏膜,致病菌进入黏膜下和肌层,造成组织坏死和穿孔;脓性胆汁进入腹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或被局限在胆囊周围形成脓肿,细菌入血则导致全身感染表现。

依据GS 不同阶段不同病理状态,可实现个性化治疗措施。如早期胆囊管结石梗阻,穿刺引流胆汁可降低胆囊内压,阻断炎症进展的恶性循环。胆囊出现囊内积脓或周围坏死脓肿,穿刺引流脓液则可减轻细菌负荷。如GS 被排入胆总管,造成梗阻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治疗首要目标则是抢救生命和治疗继发损害。胆囊癌与GS 的关系密切,80%的胆囊癌伴发GS。一般认为反复的炎症-修复过程造成基因癌变的概率大幅增加[22]。早期切除胆囊可有效预防GS 癌变,早期发现则可有效提高胆囊癌治疗效果。如何做好筛查和术前检查,以减少“意外胆囊癌”出现,值得重视。根据GS 的发生、发展和继发损害的病理生理变化,开展全病程个性化的诊治是临床诊治研究发展的方向。

2 GS疾病进展的病理生理分期和个性化诊治

为了更好地判断预后、选择诊治方法、开展预防和全程管理,笔者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理生理特点,将GS的病程发展分为4期。

2.1 成石期

成石期指未形成GS,但有胆囊形态、结构或功能异常表现,或病人有GS 形成的高危因素,处于GS 形成的过程中。此期病理生理基础是多种风险因素导致GS 形成,应分析每个病人成石的高危因素,进行个体化随访、预防和处理。

1)诊断标准:①表现为胆绞痛或不典型腹痛、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②影像学检查(B 超、增强CT 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显示胆囊形态、结构或功能异常,如胆囊变异或畸形、胆囊管迂曲,胆囊内壁毛糙、胆固醇沉积,空腹胆囊体积小、餐后胆囊体积大,胆汁淤积、浑浊、分层,胆囊可疑泥沙样结石或胆囊积气等。③有GS形成高风险因素。如超重[23]、快速减重或减重术后[23-24]、高脂饮食和高胆固醇血症[25-26]、胃大部切除术后[27]、服用头孢曲松等药物[28]、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替代治疗[29],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胆管囊肿、胆胰管合流异常、十二指肠憩室,或多发GS、胆囊癌家族史。

2)处理策略:预防为主,恢复胆囊正常功能,密切随访高危人群,控制高危风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控制体重、控制血脂,可应用胆酸和利胆类药物。对快速减重人群,口服熊去氧胆酸预防GS 形成。服用头孢曲松等药物者,及时停药或换药,并给予利胆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病人通过补充消化酶和胆酸类药物改善症状。处理肝内胆管结石、胆管囊肿、胆胰管合流异常、十二指肠憩室等促进GS 形成的相关病变。密切随访GS或胆囊癌多发的家族成员。

2.2 无症状无梗阻期

无症状无梗阻期是指明确诊断GS,病人无明显症状,胆囊管无梗阻,胆囊壁无明显炎症,胆囊收缩功能基本正常,GS 呈静息状态。此期病理生理基础是GS 未阻塞胆囊管,病人无胆绞痛等胆道痉挛症状,胆囊壁无明显炎症反应,胆囊形态、功能保持相对正常。

1)诊断标准:①影像学检查(B 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显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明确GS,胆囊(收缩试验)功能正常;②无明显胆绞痛症状,可有上腹不适、嗳气、隐痛、消化不良等不典型非胆源性症状。

2)处理策略:目前对此期处理争议较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达成共识。①传统理念认为定期复查、观察即可,有病情进展再处理。②部分内科、中医指南给出了溶石、碎石、排石治疗的建议,但鉴于疗效有限、复发多、形成胆总管结石梗阻风险大等原因,一般不推荐。③多个指南共识建议,伴有GS过大、病程过长以及糖尿病、老年病人等情况的无症状GS,建议手术切除治疗。④鉴于GS 恶变的高发风险,越来越多专家倾向于此期施行胆囊切除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GS无论有无症状均是手术适应证[12]。⑤有学者及相关指南共识认为此期胆囊具有功能,可行保胆取石手术。此观点存在巨大争议,应慎重,因为目前保胆手术难以解决GS复发和胆囊癌变的问题。

2.3 炎症感染期

炎症感染期是指胆囊管结石梗阻,导致胆囊内高压,胆汁淤积;继发细菌增殖,胆囊积脓;胆囊壁炎症水肿、血运障碍,化脓和坏疽,甚至穿孔形成腹膜炎或脓肿。此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结石嵌顿在胆囊颈管,胆囊排空受阻,引起一系列恶性后果。一方面,胆汁滞留,胆囊内压力升高,囊壁血管受压、血供障碍、组织坏死;另一方面,胆汁细菌增殖,侵袭囊壁,引发急性感染、炎症、水肿、坏疽,甚至穿孔[15]。此期可分为梗阻炎症、化脓坏疽、穿孔脓肿3个阶段。各个阶段转归有2 个方向:恶性循环被阻断,病情得到控制;或进一步加重,出现继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2.3.1 梗阻炎症阶段

GS 阻塞胆囊管,胆囊收缩痉挛引起胆绞痛。如梗阻缓解,胆囊功能将逐步恢复。如进一步发展,胆囊积液、内压增高,胆囊体积增大,囊壁炎症水肿,此时再解除梗阻,胆囊壁多有炎症慢性化和纤维组织增生。

1)诊断标准:①影像学检查显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张力增高或伴体积增大。囊壁水肿,可出现“双边征”。②明显上腹或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放射。③血液炎症指标升高。

2)治疗策略:①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②老年或难以耐受全身麻醉手术的病人,选择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降低胆囊内压。解除梗阻、病情缓解后再行胆囊切除。③对症解痉止痛、抗感染治疗。

2.3.2 化脓坏疽阶段

GS 梗阻持续,囊壁水肿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组织细胞坏死;胆汁细菌增殖化脓,并侵犯囊壁,导致急性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坏死不再分泌,肌层感染引起收缩功能障碍,甚至局部全层组织坏疽,浆膜炎性渗出。进一步发展,细菌入血,出现全身感染症状。此阶段病情控制后,也会有胆囊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明显异常。

1)诊断标准:①影像学检查显示胆囊内胆汁化脓表现,出现絮状物、气体等,胆囊体积正常或增大,壁厚水肿;②除局部压痛等表现外,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甚至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2)治疗策略:①尽快给予联合治疗,如有效抗菌药物抗感染、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②行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或选择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或胆囊造瘘引流化脓胆汁,降低细菌负荷,二期胆囊切除行病因治疗。

2.3.3 穿孔脓肿阶段

GS 梗阻和囊壁坏疽,会造成胆囊穿孔。穿孔后胆汁进入腹膜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流出的脓性胆汁被局限,在胆囊周围形成脓肿;部分穿孔导致胆囊肠(十二指肠、结肠)漏。此期胆汁、脓液或GS溢出到胆囊腔外,导致复杂腹腔感染[30]。

1)诊断标准:①影像学检查显示胆囊穿孔征象,囊壁连续性中断。胆汁外漏形成腹腔积液,或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或形成胆囊肠漏,肠内气体大量进入胆囊。②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和全身严重感染,甚至休克和神志异常。

2)治疗策略:①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予全身支持治疗。②开腹探查,行腹腔清创、脓肿引流等处理。挽救生命为主,病因治疗为辅。

2.4 继发病变期

继发病变期是指GS 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包括胆囊形态、结构、功能异常;结石通过胆囊管排入肝外胆管,导致梗阻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形成胆肠瘘,结石通过瘘管排入肠道,形成肠结石、肠梗阻;长期结石刺激下的胆囊壁发生癌变。此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GS 和胆囊炎的继发损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出现胆囊形态、结构、功能异常,结石移位导致的胆总管/胰管/肠管梗阻或囊壁癌变。此期包括胆囊形态、功能、异常阶段,结石移位阶段,继发胆囊癌阶段。此期与急性炎症感染期会有交错,出现在之前、期间或之后,有时病人也可能无急性炎症感染期病史。

2.4.1 胆囊形态及功能异常阶段

此阶段GS伴有胆囊形态、结构异常,胆囊失去正常功能或收缩功能不全。明确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人的间歇期也属于本阶段。因为胆囊炎症感染的损伤未修复到正常,造成胆囊炎反复发作。

1)诊断标准:有或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或无明确的急性炎症感染发作史。影像学检查显示GS,伴明显胆囊形态、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畸形、萎缩、扩张、厚壁、瓷(钙)化、壁增生占位、胆囊管结石、收缩功能异常等。

2)治疗策略:首选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微创手术符合治疗需求,病人满意度高。对频繁发作和反复发作胆囊炎的病人,建议尽早手术。

2.4.2 结石移位阶段

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或胆肠瘘/肠结石/肠梗阻。此阶段为GS 从胆囊内被排入肝外胆管、肠管,如阻塞胆总管、胰管或肠管,可伴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或肠梗阻[31-32]。

1)诊断标准:在明确GS 的基础上,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外胆管结石或肠结石,有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或结石性肠梗阻表现。

2)治疗策略:如有结石导致的胆总管、胰管或肠管梗阻,需解除梗阻,去除结石,选择相应手术治疗。如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或绞窄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抢救生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时机行病因治疗,尽早手术切除胆囊。

2.4.3 继发胆囊癌阶段

此阶段为GS 的基础上,黏膜上皮细胞恶变形成胆囊癌。反复炎症导致胆囊上皮细胞不断的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继而出现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再进展为浸润性癌,甚至转移[33]。

1)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显示GS 基础上出现胆囊壁占位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肿瘤标志物异常。早期肿瘤无明显症状,或仅有GS 导致的相应症状。晚期病人会出现上腹痛、包块、黄疸、乏力、体重减轻等。

2)治疗策略:早发现,早治疗,行胆囊癌根治术和淋巴结清扫。如术前怀疑而术中发现异常,冷冻病理检查有利于减少漏诊。根据病情,结合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等,实施多学科综合治疗[34-35]。

3 结语

GS 的发生、发展和恶化,是连续动态的过程,有时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依据病理生理的分期,有利于在规范性诊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个体化处理,使病人获益。了解GS的形成机制、急性炎症感染的演进和继发病变的危害,有利于开展全程诊疗,制定预防策略和早诊、早治预案,使病人在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最佳处理。本文仅是GS的病理生理分期和个性化诊治的初步探索,随着相关发病机制和诊疗证据的研究进展,还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胆囊癌胆汁胆囊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