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

2023-08-29王艺睿

音乐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古筝

〔摘 要〕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和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伴随着古筝的发展,也暴露出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古筝的现代作品演奏技巧发展得十分缓慢。20世纪70年代,古筝教育家赵曼琴创立了一种“快速指序”演奏体系,该体系的出现,使得古筝由色彩乐器向旋律乐器发展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而古筝的摇指技法的发展也是古筝演奏家们不断探索的话题,其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分析“快速指序”和摇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古筝;快速指序;摇指

古筝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古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代表。近年来,随着国家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古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对古筝演奏技术中的“快速指序”、摇指的发展以及王中山对“快速指序”的贡献等进行研究,以探析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

一、“快速指序”技法的诞生

虽然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渊源,但是古筝的演奏技法(现代演奏技巧)的发展却较为缓慢。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只有“抹托”“勾托”“四点”等右手演奏技法,其中的“四点”是最难的技法。但随着越来越多现代作品的出现,仅依靠右手演奏旋律、左手按弦的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古筝曲目的发展了。因此,在赵玉斋和尹其颖的带领下,古筝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尹其颖改编筝曲《瑶族舞曲》,该作品第一次让无名指参与到了古筝演奏中。20 世纪70 年代,河南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受钢琴演奏技巧的启发,将古筝传统演奏技法和钢琴演奏技法相结合,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在提高手指灵活性的同时,使得演奏者在旋律的演奏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让古筝由单一色彩乐器迈向了旋律乐器的行列。

纵观近二十年来研究关于古筝“快速指序”的期刊及学位论文,对“快速指序”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笔者发现,最早涉及古筝“快速指序”技法的研究是2002年朴东升于《人民音乐》发表的文章简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如今,关于古筝“快速指序”的文献已有100 余篇。笔者认为,2002~2022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故有必要对古筝“快速指序”技法的文献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总结,了解古筝“快速指序”技法的演变过程,并且从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在关于古筝“快速指序”技法的历史研究文献中,高雁的《论20 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和王英睿的《古筝“快速指序”的理论与实践》都提出了赵曼琴与王中山对“快速指序”所做出的贡献。高雁对20世纪中、后期古筝的演奏技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探索了古筝传统演奏法发展的方向以及现代演奏技法的创新,为古筝的现代作品的演奏技法的发展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关于“快速指序”的演奏以及训练方法的文献较多,张敬飞的古筝演奏中快速指序的训练方法以及郑璇的《试论古筝演奏中快速指序的训练方法》对不同“快速指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同时对“快速指序”技法的演奏要点进行了说明。

二、“快速指序”技法在现代作品中的应用

“快速指序”技法中的“快速”是为了适应现代作品复杂节奏型的演奏,“指序”则是指整体的指法排列顺序。

手指在臨近的不同琴弦上进行弹奏的指序叫做“自然指序”,“自然指序”是“快速指序”体系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二四指序”为例,会产生“四三二一、二一三四、三一二四、四一二三”等二十四种不同的形式,俗称“二四指序”。演奏者在演奏五声音阶时,“自然指序”被作为主要演奏指序使用,例如在演奏赵曼琴的《井冈山上太阳红》中的第一部分时,右手的演奏均为“自然指序”,在从高音区向低音区演奏之前,使用弹一放一的演奏形式,该首古筝曲中的快速指序体系为“自然指序”。

当遇到上行下行循环的谱例时,不同手指之间的演奏均可以产生“延伸指序”,所以在音形组合方面,“延伸指序”的数量比自然指序多一些。“延伸指序”就是在“自然指序”的基础之上,演奏者每两个手指相隔一根琴弦而产生的组合结构,例如古筝曲《春到湘江》就是在古筝大跨度旋律进行的基础之上,使得“自然指序”更上了一个台阶。

演奏者在演奏快速指序当中,在同一根琴弦上用两个、三个或四个手指演奏出不同的音符,或是在不同的琴弦上演奏出相同的音符的演奏形式被称为“密集指序”。例如在演奏七声音阶过弦时,所使用的主要演奏方式就是“密集指序”,例如作品《苍歌引》,“密集指序”的出现使得演奏难度大幅度上升,也使得筝曲《苍歌引》的华彩段落成为了炫技演出的必弹作品之一。

比“密集指序”弦距更相近的指序称为“超密集指序”,是四个手指不间断换指进行演奏的形式,“超密集指序”的出现是“快速指序”日益发展的结果。古筝演奏中的“超密集指序”包括“震音”和“轮指”两种技法,“震音”是借鉴了钢琴的演奏技法“颤音”,是由两个手指或四个手指在两根琴弦上交替进行演奏。“轮指”是借鉴琵琶的轮指技法发展而来的,它是由三个手指或四个手指在同一根琴弦上演奏,“轮指”又分为“长轮指”“短轮指”和“弹轮”三种演奏技法。古筝作为中国的民族弹拨乐器,已经有了“摇指”技法的出现,“长轮指”的出现似乎有些许重复,但是从音响效果区分,“长轮”所呈现出的音色更加饱满、有颗粒感;“轮指”真正的意义体现在“短轮”而非“长轮”,例如古筝曲《夜深沉》的慢板部分,“短轮”起到了对旋律中的经过音和辅助音的装饰作用,使得旋律不会过于干涩;“短轮”的出现也使得古筝对于音乐线条的处理和控制有了更加出色的把控,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和饱满。

“快速指序”中的“弹轮”和“弹摇”是“快速指序”技法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使得古筝这种单旋律乐器和声层面更加饱满和丰富。“弹轮”是借鉴琵琶的轮指发展而来,是由大指“托”和轮指构成,例如筝曲《夜深沉》的快板段落,大指演奏主旋律,四三二指通过“轮指”来演奏低音声部。“弹摇”是借鉴“弹轮”的技法发展而来的,“弹轮”由“勾”和“轮指”构成,中指负责演奏低音声部,“摇指”演奏高音声部。例如,古筝教育家、演奏家王中山改编的筝曲《彝族舞曲》就是在拇指演奏高声部旋律的同时,中指演奏低声部的旋律,左手进行织体伴奏。“弹轮”和“弹摇”演奏方式的出现,使得古筝可以同时进行四个声部的作品演奏,使其音响更加立体丰满。

三、王中山对“快速指序”指法的贡献

王中山是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目前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而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各类民间音乐,于南阳艺校毕业后继续求学,并遇到了他的恩师赵曼琴。赵曼琴开创了“快速指序演奏体系”,王中山跟随其学习且掌握了“快速指序”的精髓,他创作改编的作品《彝族舞曲》《溟山》《春到湘江》等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他以自身的演奏及教学经验,将中国传统音乐与国外大小调进行融合,为古筝创作带来突破。

王中山将西方大小调交替的技法与中国风格相融合,经过自己的改编和创作使得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古筝演奏以及创作领域的成功。古筝曲《云岭音画》和《溟山》就是王中山的代表作。

其中,《云岭音画》是描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的作品,王中山在《云岭音画》中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利用了三音调式,将西方大小调概念交替,使得整首作品表现力突出。

王中山对于“快速指序”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快速指序”技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左右手之间的相互转化。古筝的传统演奏技法是右手为主左手为辅,而王中山使用的“快速指序”体系打破了古筝传统作品的演奏形式,使得左手和右手一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王中山在对“快速指序”体系改革创新的同时,还将右手的技法转移到左手之上,这一大胆、创新的举动极大地促进了古筝的左手技法的发展。其创作的筝曲《云岭音画》便大量使用了左手摇指的技法,使得整个旋律线条跌宕起伏,营造了独立的音色和空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创新左手演奏技法的同时,王中山还借鉴了琵琶的“轮指”和“古筝”的琶音,首创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在同一根琴弦按照顺序依次弹拨,即“轮指”的演奏方式。“轮指”的演奏线条与“摇指”较为相似,在作品中均适合演奏长线条的旋律,但是“轮指”和“摇指”在音色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轮指”演奏技法的特色之一是颗粒感较强,整体音色较为松弛,表现力生动形象。在其改编的作品《彝族舞曲》中,旋律线没有过多的改变,但是技术技巧却比原版要进步一大截,王中山解决了移植琵琶的旋律却没有移植琵琶的演奏技法,实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并大量运用“轮指”这一技法,增加了乐曲的纵向表达能力,使得古筝有了全新的音色表达。

四、“摇指”技法的发展与创新

“摇指”在古筝演奏中存在的时间较长,但是伴随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现代创作曲目的出现,音乐情感表达的诉求以及古筝自身的演奏特点,使“摇指”成为古筝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摇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单指摇、旋律音摇、多指摇和扫摇等,如同《云裳诉》(周煜国曲)慢板部分类似拉弦乐器演奏的旋律,经小快板后,“摇指”的旋律突然拉宽,若隐若现的思乡之情开始涌出,如同一杯甘醇的美酒,意犹未尽。

传统“摇指”在演奏表达音乐的过程中,使用“单指摇指”较多,以大指为主,在演奏技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指摇指”,如“二指摇”“三指摇”“四指摇”“左手摇”等变化形式,其中“二指摇”又叫做“双摇”,使用大指和食指或者食指和无名指同时摇两根琴弦,音量和音色要保证统一;“三指摇”是使用大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摇弦,三个音为和弦,摆动幅度以及音色力度需保持一致。“四指摇”指的是大指、食指、无名指、中指同时摇弦,因为无名指的加入使得摇指较难控制,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限制,在现代曲目中较为常见;演奏时将手腕和手掌平放在琴弦上,用来增加稳定性,四指摆动幅度一致,方向一致。以上论述的几种“多指摇指”技法不仅仅具备了摇指演奏所需要的和声效果,而且具备了“单指摇指”的旋律性,也能够增强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在王中山老师的作品《秋望》中,散板就出现了右手的“三指摇”以及配合左手的大撮以及刮奏,将秋风萧瑟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古筝流派在传统作品中摇指的应用也是不同的。河南筝派中的代表性摇指是以《汉江韵》为例,河南筝作品中的摇指多为“短摇”和“游摇”。

“短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甚至更短,先“托”后“劈”且带有音头,使得摇指的演奏效果更加有力;“游摇”是河南筝派曹东扶为演奏悲哀旋律所创造的摇指,曹东扶在演奏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打雁》以及他编创的《闹元宵》中对古筝的旋律进行了声腔化的润色,使得河南的地方风格特色更加浓郁。山东筝派当中多使用到的是“大指小关节托劈”,且为十六分音符的“密摇”,“小关节托劈”技法在老一辈山东古筝演奏家中较为常见,由于“小关节托劈”在力度和连续性以及音色方面不好把控,部分演奏者在练习山东筝作品时会使用大量时间进行“小关节托劈”的练习或者使用“大关节托劈”进行替代。陕西筝派的“大关节托劈摇指”技法和河南筝派的演奏方式有些相似,陕西筝派的代表性摇指是“勾摇”,是在“大指摇指”的基础上,在低八度的位置使用中指进行弹拨,筝曲《秦土情》大量使用了这种技法,“勾摇”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音乐更加生动形象;浙江筝派的摇指分为“长摇”“扫摇”“悬腕摇”,浙江筝派的代表性摇指就是“长摇”,以手腕为轴心使用大指快速托劈来完成的,浙江筝派的摇指频率快,保持时间长,且较好控制,代表曲目有《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

结语

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王中山等运用“快速指序”和摇指技法创作和改编了较多家喻户晓的优秀古筝作品,例如《井冈山上太阳红》《秋望》《溟山》等,这让“快速指序”以及摇指的技法逐渐得到广泛推广,使得古筝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快速指序”以及摇指技法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科学的指序排列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现代古筝作品中的复杂节奏的演奏,解决了手指对于大指的依附关系,且增强了每个手指的独立性,提高了古筝现代作品快板的演奏速度。“快速指序”体系的优点在于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演奏和任意组合指法,也弥补了古筝在演奏七声音阶不能单手独立完成的缺憾,赋予了音乐更强的表现能力,也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新的演奏方式不管是从指法的排列组合还是运动方式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为古筝演奏现代曲目提供了更为宽广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①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

②冯光钰:《从扬州古筝学术交流活动看筝乐的现代传播发展》,《音乐探索》,2008年,第4期。

③朴东生:《简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兼谈赵曼琴与王中山》,《人民音乐》,2002年,第12期。

④王英睿:《古筝“快速指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

⑤王中山:《古筝曲集》,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年。

⑥费腾:《日本筝乐的演变》,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⑦王寒:《中日两国筝的传统流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⑧张铭晨:《三木稔筝曲〈风·雨〉作品分析》,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⑨王海燕:《基于技法、乐感、风格要素的古筝演奏浅析》,《大众文艺》,2013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王艺睿,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乐器演奏艺术(古筝)。

责任编辑 任丽姝

猜你喜欢

古筝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古筝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热的思考
第一次弹古筝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古筝
高校古筝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我的古筝之旅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