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上花开缓缓归
——古典诗词中的诗意生活

2023-08-28李窗影李利民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儿童

李窗影 李利民

克尔凯郭尔说过,个人的心理体验是最真实的存在。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五代吴越国国君钱镠写给妻子的家书。在这里,借用来指古人对人生过程的欣赏。

一、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欣赏是一种情调

杨基的《天平山中》云: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作者把艰辛的旅途变成了一段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因为他是一个有情调的人。

高启的《寻胡隐君》云: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作者要寻访胡隐君,换行了好几段水路。但他并不急着赶路,而是一路赏花,所以不觉得舟车劳顿,而是一路春风。正因为他是一个有情调的人。

人生就是这样,你只有成为一个有情调的人,才会收获美妙的人生。

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欣赏是一种真情

我们来看这首敦煌曲子词《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民歌表现了渔翁出船打鱼,碰到顺风顺水的愉悦心情。渔船一帆风顺,渔翁心绪愉悦。“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样的方式,正是一位渔翁表达愉悦的方式;这样的真情,正如“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是一个牧童对自己生活之美的赏悦一样,本色自然。

《山居书事》的本事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古今诗话》)

对话很妙,诗更妙。“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隐者“偶来”,觉得这里清幽,便“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什么春夏秋冬、人事变迁,全不挂怀,只作逍遥游。欣赏生活,应该是基于一种真情。

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欣赏是一份童趣

儿童对什么都充满兴趣,那些在大人看来无趣的事物,比如捉柳花、追蝴蝶,在孩子眼里也充满无穷的乐趣。

杨万里的《闲居初夏睡起二首》中写道:

梅子留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在“困人天气日初长”的午睡后,作者在百无聊赖之中,对儿童捉柳花发生了兴趣。于是与儿童开起了玩笑——偷偷地捧了一捧水,撒到芭蕉叶上,以致于那些孩子以为是下雨的声音。

程颢也是一位“闲来无事不从容”的性情中人,所以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程颢《秋日偶成》)他有一首诗《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这是庄稼汉们歇工回家的时候,而他却“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理解他,以为他装模作样,仿效少年的轻狂。而他正是在这样童真般的闲游中体味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

四、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欣赏是一份浪漫

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入夜秋风起,萧瑟洞庭波,作者愁怨深切。夜深了,醉卧船上,船底是星光灿烂的倒影。载不动的许多愁,变成了满船浮动的小夜曲。在由痛苦向快乐的转换中,作者加入了一份浪漫。

所以,欣赏是一份浪漫。刘禹锡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就联想到“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王驾由“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就联想到“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春晴》)。刘克庄面对春莺在垂柳之间穿梭鸣叫,就联想到织女穿梭织锦,“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都是美丽的联想。

有了这份联想,生活便通往阳光灿烂。且看刘禹锡《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沉醉于秋天。当“晴空一鹤排云上”时,他兴发的是一种爽朗高远的诗情。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被贬二十三年后,仍然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老迈年高之时,仍然吟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

五、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欣赏是一份雅致

古代文人往往倾心于琴棋书画、吟诗作赋的生活。欧阳修曾向客人解释自己的雅号“六一居士”,先举出所钟爱的“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五物,续云:“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意味着在雅致的生活中,只有“心”才是灵魂。

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士雅则超越欲望,有肉可,无肉亦可,只要见竹,就很享受。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真正理解晏殊为何拒绝为柳永改官了。且看张舜民《画墁录》的记载:“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雅是一种心灵的修为,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我们来看看卢梅坡的两首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雪相争,都说自己占尽了春光。梅与雪,二者各有长短,只有相互映衬,才能成就春光。

六、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欣赏是一份闲心

无门慧开禅师开示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可见,欣赏生活需要一份闲心。

正像杨万里《伤春》所言: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人生在世,本来是要看看春色,但因为非愁即病,所以每年都辜负了花期。可见要得闲心,须得超越愁苦。

张孝祥的《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是经过了大起大落的人。他钦点过状元,却被秦桧陷害,同父亲一起系诏狱;以后屡主政地方,以治闻,且力主抗金,却跌遭贬谪。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的路上写的,地点是溧阳三塔湖。三年前他受贬经过这里;三年之后他又一次受贬,又一次经过这里,心情却平静多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可以看到,张孝祥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心境达到了超然境界;以这样超然的心境,当然更能欣赏人生的风景。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