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3-08-27苏向坤赵妍妍

行政与法 2023年8期
关键词:吉林省现代化体系

苏向坤 赵妍妍

摘      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的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吉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吉林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而且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内部结构需要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结合吉林省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吉林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五大优势”,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六新产业”为方向,以“四新设施”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大力推动三大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同时,必须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策支持,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推动更多项目建设,在加快产业结构增量调整的同时注重存量结构升级,从而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不断提高区域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吉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8-0093-11

作者简介:苏向坤,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理论及政策;赵妍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当前,吉林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相对缓慢。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内涵

现代化产业体系属发展经济学范畴,一般指“现代元素”不断增强的产业构成,主要是指三次产业构成符合“现代性”要求的变化趋势。“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代性的认识有所不同。在工業化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而形成比较健康的产业结构;在后工业化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指现代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在70%左右从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结构。[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其与“现代产业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化”是一个过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某个发展阶段对产业构成的要求。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包含“合理化调整”和“高级化调整”。“合理化调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的“配比”更合理,主要是为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而进行的调整;“高级化调整”是指伴随着科技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由技术含量较低层次迈上技术含量较高层次的过程。“现代产业体系”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产业结构都有一些“现代指标”要求,满足这些指标要求就是现代产业体系,反之,就构不成现代产业体系。然而,“现代”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个发展阶段看作是现代的东西,这个阶段可能就是传统的东西。同样,这个阶段看作是现代的东西,下个阶段可能就是传统的东西。因此,产业结构要想永远保持“现代”性,就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也要通过不断地“化”以适应某个阶段对产业构成的要求。阐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内涵,有必要借鉴“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均强调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均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明确了方向。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最先对现代产业体系作了阐释:“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有自主创新性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2]

在学术界,2009年以后开始掀起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的高潮,其中不乏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网络系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载体。[3]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第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基础,在产业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能够控制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具有不断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能力;在产业横向发展上能够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具有较强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区域间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能够及时主动地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的有机产业系统。[4]还有学者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5]另有学者从要素支撑的视角提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6]党的二十大后,有学者从“支撑性、引领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等来描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7]

借鉴各种学术观点,笔者认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8]与传统产业体系相比,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如下特征:在产业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在产业内部,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先进的制造业、发达的农业和现代的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不断生成并形成规模,最终成为支柱产业;在时空关系上,产业横向布局更加均衡,纵向链条更加完整,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协作效能充分释放。以此实现结构高级化、价值最大化、效率最佳化和竞争力最优化的产业构成。

二、吉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普遍持续下降,服务业的比重普遍持续上升;制造业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其发展密切融合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果;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内部结构日益现代化,技术密集化;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9]对照上述趋势,吉林省在产业体系发展中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规模决定了经济规模。从总量规模看,2019年,吉林省经济总量11726.82亿元,这一规模不到全国总量的1.2%,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0.89%、江苏省的11.77%、山东省的16.5%(见图1)①,而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1年,吉林省即宣布进入全国经济总量万亿俱乐部,当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0.71亿元,但到2019年,9年的时间GDP总量仅增长了1196.11亿元,年均仅增长132.9亿元。分产业看,2019年,吉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287.32亿元、4134.82亿元和6304.68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1.1%和1.2%。横向比较,吉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广东省的29.6%、9.5%和10.5%,江苏省的29.9%、9.3%和12.3%,山东省的25.2%、14.6%和16.7%。

(二)产业结构不协调

对比国际经验数据,吉林省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水平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3-5个百分点;对照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偏低(见表1),2019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东北三省中,2019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占比高出辽宁2.3%,但增加值却比辽宁省少890.5亿元,比黑龙江低12.43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黑龙江省少1895.2亿元;吉林省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其他两省,增加值高于黑龙江省,但仅是辽宁省的43.4%;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比辽宁高0.8个百分点,比黑龙江高3.8个百分点,但增加值与辽宁、黑龙江相比,分别低6895.72亿元、510.32亿元;与东部四省比较,2019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幅高于江苏、浙江和山东,低于广东,但增加值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53468.7亿元、44760.02亿元、27383.32億元和30335.52亿元,第二产业增幅和绝对值均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与山东省持平,但增加值仅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的9.5%、9.3%、15.6%和14.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广东省低1.7个百分点,增加值仅相当于广东的10.5%。尽管比江苏、浙江、山东分别高2.2、0.8和2.5个百分点,但绝对值与江苏、浙江和山东相差44760亿元、27383.3亿元和31335.5亿元,发展差距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虚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升级

从农业内部情况看,尽管吉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距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在农业生产方式、种植业内部结构等方面尚未达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一是玉米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玉米的附加价值偏低,导致农民收成与付出难以匹配。目前全省玉米种植占粮食作物比重为75%左右。二是畜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尤其是特产畜牧业产品如精气神黑猪、长白山黑牛等市场规模和影响力都很有限。三是特色资源发展层次偏低。如东部山区的特产人参、木耳灵芝等,种植追求数量规模、深加工徘徊不前以及品牌建设滞后等,以原料和初级加工品为主。四是西部杂粮产品粗放经营,单产水平低,深加工产品较少,产业链短,附加价值低。五是加工能力不足。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主体产品仍表现为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畜牧业产品主要是肉类屠宰为主的初加工。人参、鹿茸、林蛙等特产的加工品还处在较低层次,综合利用程度差。[10]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是轻重工业失衡。从2019年的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化工业与轻工业的比值为78.7:21.3,重化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0%。从资产规模看,2019年,重化工业资产规模达到1.3万亿元,而轻工业的资产规模仅有3000多亿元,重化工业的资产规模也远远大于轻工业。二是技术改造投资下降。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省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近几年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2018年为-2.6%、2019年为-23.2%,仅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9%,新建和扩建项目则达到53.7%。三是资产集中度不高。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3042户,只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8.9%,低于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省市,也低于全国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四是劳动生产率偏低。2019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3.7万元/人,远低于全国18.13万元/人的平均水平,相比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就更低。五是区域布局不平衡。2019年,工业经济实力较弱的辽源市与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长春市相比,工业增加值相差近20多倍,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相差12.3倍。六是产业集群太少。截至2020年6月,全国31个省市区共有781个产业集群,其中,吉林省有4个,倒数第四(西藏1个,甘肃2个,海南3个),而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则分别达到159个、116个和87个。[11]

从服务业的情况看,总量小、结构差、效益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变。2019年,吉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04.6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1.2%。在服务业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根据吉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6.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仅占3.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不足1%。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春、吉林两市服务业总量占全省的总量超过60%,其他市(州)加在一起不足40%。2019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升至53.8%,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工业增加值占比则降至35.2%。由于制造业服务水平较低,整体经济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服务业比重过快上升和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导致产业结构存在潜在的“逆库兹涅茨化”趋势。①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经济贡献低。截至2019年11月,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有1428户,而广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5万家(户),浙江省超过1.6万家(户),山东省总量1.1万家(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也超过1万家(户),就连中部省份安徽也有高新技術企业6636家(户),相比之下,吉林省的发展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据吉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8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仅有324个,尽管比2013年有所增加,但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仅为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全部支出仅有57.5亿元,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0.41%。与发达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较大。由于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偏低,2018年,这一比重仅为13.5%。

(五)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赖较重

2021年第一季度,全省50户重点监测企业只有10户企业实现正增长,39户企业下降,产值同比下降22%左右。全省500户调度企业只有73户增长,407户企业下降,产值同比下降19%左右。从重点行业看,2021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产值同比下降34%,其中一汽集团同比下降32.9%,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下降35.6%;石化行业同比下降15%左右,食品行业同比下降12%,装备行业同比下降22%,冶金建材行业同比下降8%,医药行业同比下降13%,轻工纺织行业同比下降15%,电子信息行业同比下降10%。究其原因,是由于产值正增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赖较小、产值下降,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赖较大,受上下游企业重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交通运输受阻等因素影响,产值下降企业普遍存在“三低一高”现象,即生产负荷低、市场需求低、原料库存低和产品库存高的状况。一是生产负荷低。南方订单减少、员工不足。二是市场需求低。全省重点行业包括汽车、化工、装备、冶金、建材、医药等行业均受市场低迷因素影响,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和市场价格下降。三是原料库存低。全省化工、玉米、钢铁、医药、造纸、碳素等加工企业春节前原材料储备不足,受上下游企业开工不足和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原材料采购和运输存在困难,对企业提高生产负荷造成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堵点”“断点”,而域内“专精新特”企业少,延链补链强链能力弱,造成产值下滑。四是产品库存高。由于产业间存在一定的断裂现象,导致上游产业部门半成品积压,无法顺利变成下游部分的投资品。

另外,在吉林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也比较弱。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5家,相当于广东省(677家)的6.6%,浙江省(518家)的8.7%,江苏省(482家)的9.3%,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不足0.8%;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280亿美元,相当于广东省的1.8%,浙江省的不足3.8%,江苏省的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多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相当于广东省的3.2%,浙江省的5.8%,江苏省的3.9%。

三、构建吉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吉林省从五个方面对构建吉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清晰擘画:一是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利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推动支柱优势产业上规模,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企业;二是实施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造“五大产业”高地;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一些成长型服务业+全域旅游;五是加快“数字吉林”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政府建设。[12]作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结合吉林省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吉林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突出发挥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生态资源、沿边近海优势以及科教、人才、人文等五大优势,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三大体系”

首先,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一是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大、产业链条长、产业互补性强、产品品质高的农业产业体系,细化区位分工,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农业院校、农研院所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三是加快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在园区内集聚,实现深度融合。四是开创农业对外开放新局面,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改变农业贸易方式,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其次,加快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比较优势,加快制定、实施黑土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加强技术创新投入,理顺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农产品加工差异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围绕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经济作物、特种养殖、山珍食品等产业,提高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消费者休闲消费多样化的需求。五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的实现,加快区域性品牌产品市场建设或升级改造。再次,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稳定承包权的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集中,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金融、信息、农机和技术服务等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发展。四是加快推进“马兰花计划”[13]实施,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对培养现代农业工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专业户、职业经纪人等的培训力度,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首先,构建现代化产业新格局。一是围绕“六新产业”,紧扣“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形成多元化投资“组合拳”,壮大制造业产业规模,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为主攻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的筹划和建设力度。三是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设立现代产业发展创新引导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加快筹划和组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升级;建立健全制造业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打造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四是大力开办职业教育,分层分类培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质量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家、技术人才和“吉林工匠”队伍。其次,实施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一是助力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交通装备制造,农特产品与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及数字等“五大产业高地”。二是充分挖掘现有优势产业的潜力,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换代。三是稳定、补齐、建强产业链,瞄准产业链短板,針对不同产业链形态,大力发展“专精新特”企业,尽快修复“断链”,疏通“瘀堵”,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四是大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轻工业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以人参、鹿茸、特色食品、冰雪旅游商品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积极提升产品的品质、规模和品牌价值。五是大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细分各地资源和产业特色,规划布局功能性园区,确定特色产业和主攻方向,打造一批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和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对重大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幅提高“集群经济”贡献。再次,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一是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已有的产业基础,加快突破趋势性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卫星及通用航空、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CMO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快全业数字化改造,强化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精益制造等能力。二是把握科技进步趋势,超前谋划由前沿科技带动、能够引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并具有外溢效应的新兴产业和项目,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在某些领域获得突破。三是加大力度培育一大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四是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探索“互联网+制造”“互联网+服务型制造”的新模式,加强技术、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首先,加快完善国家东北亚金融中心功能。一是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完善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拓展外汇市场,有效发挥货币市场投融资功能。二是大力释放金融业改革功能,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推进民营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积极扩大金融业开放。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功能,深入排查金融业各类风险,密切盯防重点领域风险,落实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其次,加快建设东北现代物流中心。一是发挥长春市位于东北区域中心,连接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优势,加强与东北各地区的互联互通,强化长春区域物流枢纽地位。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汽车、农产品、石化、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运输通道网络、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夯实现代物流体系基础。三是帮助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本土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重点扶持国家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跨行业、跨地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一批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四是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物流企业准入和资质认定标准,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再次,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发展壮大旅游业,创建国家各类旅游示范区,以长白山为龙头,打造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湖泊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边境游、乡村游”等各类特色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发掘吉林历史文化,发挥多民族集聚优势,支持少数民族歌舞和二人转等艺术创作;打造文化品牌,重点发展体现吉林特色的歌舞、影视剧、纪录片、民间工艺品等,扶持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快文化资源集聚,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科技等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培育一批冰雪旅游、运动健身等装备企业,助推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再次,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和实力强劲的国企、上市公司合作,吸引其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吉林省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本土上市公司。二是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出台优惠政策措施,调动开发商兴建楼宇的积极性,强化楼宇功能,保证每一个(一片)楼宇形成特色。三是加快研发、中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修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建设,推广物联网应用,支持各类软件开发企业发展。五是加快推进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经纪等中介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能力。另外,还要大力推进传统消费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巩固和壮大会展业品牌、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各类服务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四)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策支持

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一是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培育敢闯敢拼、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加强地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创新创业典型创造活力,使创新创业成为社会风尚。二是继续优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大力优化政务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落实好相关产业政策,加快清理妨碍创新、阻碍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制度政策条款。四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创新侵权行为,激励企业不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改造升级。在完善政策支持方面,一是大力引进和组建各类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基金,帮助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二是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合作园区等载体,以利于开展企业并购、资源开发以及营销网络建设;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加大奖补力度。三是全力落实国家针对企业降本增效措施以及“营改增”、减税、研发费扣除等政策,同时根据吉林实际适当“增边扩容”。四是完善调控政策,打击投机行为,抑制金融泡沫,引导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流向实体经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留下充裕空间。

【參考文献】

[1]王新新.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代产业理论与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2(14):119-122.

[2]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EB/OL].大洋网-广州日报,https://news.sina.com.cn/o/2008-07-28/040314226306s.shtml.

[3]刘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0-162.

[4]詹懿.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 症结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36.

[5]刘文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考察与构建分析[J].求是学刊,2014(2):52-58.

[6]刘志彪.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重点[J].理论导报,2018(7):25-27.

[7]刘振中.如何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N].经济日报,2023-02-14(10).

[8]蒋钦.甘肃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J].社科纵横,2013(12):30-31.

[9]卢志宏.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下我国产业升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0-103.

[10]郭庆海.吉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框架与路径[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4):517-523.

[11]独家整理:全国31个省市区781个产业集群全部名单[EB/OL].招商引资内参,https://new.qq.com/omn/2020

0605/20200605A07N8D00.html.

[12]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吉林日报,2021-04-24(09).

[1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的通知[EB/OL].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http://rlsbt.zj.gov.cn/art/2020/11/4/art_1229560309_2323105.html.

(责任编辑:马海龙)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made by the Party's“20th National Congress”,which aims to provide strong industrial support for“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focusing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also the only way for Jilin Provin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although the expression is different, but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the same.At present,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n Jilin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and there are still small industrial scale,uncoordin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needs to be upgraded,slow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and imperfect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e key to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o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Jilin Province, ful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20 congresse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of the 12th Party Congress of the Jili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give full play to the“five major advantages”,deeply implement the“one main six double”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take“six new industries”as the direction,and focus on“four new facilities”.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system,a modernized manufacturing system,and a modernized service system,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systems.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improve policy support,cultivate more market players,promote more project construc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ce of upgrading the stock structure while accelerating the incremental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Jilin Province;modern industrial system;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吉林省现代化体系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边疆治理现代化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