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有滋有味”的古诗词诵读教学

2023-08-26王治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古诗词

王治天

摘 要 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有滋有味”的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探索,做到读前“知人论世”、“品词咂句”,读出“声情并茂”、“平仄节奏”、“文化传承”,能提高古诗词诵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教学 有滋有味

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诵读教学,体悟诗歌的“诗味”,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途径。古诗词诵读教学要追求“有滋有味”,一方面指向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命成长;另一方面指达成这一目标,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本文重点探讨通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命成长。

一、读前“知人论世”,能“入味”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等;“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等。诗歌的创作与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的领悟,特别是有助于学生诵读时恰当地表情达意。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时,诵读之前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刘禹锡出身诗书世家,年少成名,前后总共被贬三次,贬谪在外约为三十年。《秋词》创作于作者被贬朗州期间,这之前刘禹锡正协助王叔文励精图治。谁知时间不长就被赶出了朝廷,他的内心应是痛苦万分的,但是诗人抒发的不是伤情而是豪情。诗中以“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和坚强乐观的感情。如果学生诵读之前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很难读出诗中的豪情,诵读也没有了“情味”。

二、读前“品词咂句”,得“意味”

古诗词非常讲究“炼字锻句”。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诗》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融入“品读字词”教学很有必要。教师在备课时要重点关注古诗词中常见的炼字点: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有代表性的炼字如: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传神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陡峭、遮天蔽日;李贺《雁门太守行》“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金”,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的甲衣有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暗示出将士们不畏强敌、斗志昂扬;白居易《卖炭翁》“一车”、“千余斤”与 “半匹”、“一丈”的数量词对比,突出交换的反差之大,表现宫使对老百姓的欺压。“品词咂句”的活动设计可采用“换词比读”、“以诗解诗”的方法,效果良好。

“意味”还指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来营造“意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在景情得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角度去研究“诗歌中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进而指导学生品味古代诗歌独特的意境,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味”,学生的诵读才会感情饱满、意味深长。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读懂古诗词内容与作者情感,还能读出画面,真切感受到诗词中特有的意境氛围。

三、读出“声情并茂”,有“情味”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毛诗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诗歌是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要想诗歌诵读有“情味”,必须要体悟到诗歌的情感,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精神,就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那诵读诗歌时怎样把诗歌的感情完整丰富地表达出来?那就要做到“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要做到诵读时声音要富有变化: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疾急与舒缓恰如其分……比较难做到的是表情和肢体动作,诵读者要通过表情的喜怒哀乐、肢体手势的造型变化来传达诗人的丰富情感。“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过肢体手势加强诗歌情感的表达古人早已认识到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豁出去”的教学态度,在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诵读来引领学生的诵读,让诗歌的课堂充满浓浓的“情味”,让师生之间产生最佳的心意交流。

四、读出“平仄节奏”,出“韵味”

诗歌之所以优美,除了内容、情感、意境之外,节奏的优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整体来看,古诗词都是有鲜明节奏的。四言诗由于其特殊的样式,主要呈现为“二二”节奏,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五言诗自古以来呈现为“二二一”节奏,偶尔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一二”节奏,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另外还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声依永,律和声。”在古诗词诵读教学时,要关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则可以适当延长,是仄声字则适宜作停顿,延长和停顿相间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诗句的末字如果是韵脚,就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这样才有“韵味”。在表现节奏中的语速方面,诗歌中表现情绪欢快昂扬时,诵读的语速要略快;而当诗歌表现舒缓的节奏、忧郁的情感时,语速要稍慢。关于重音的处理,表示性状程度的词语、有强调意味的动词、疑问词等需要重讀;起到比照、衬托作用的词,表示特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还有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往往都要读重音。

五、读出“文化传承”,含“醇味”

“醇”有酒味厚重之意。此处意指古诗词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千百年来,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闪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角落,历经沧桑,经久不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古诗词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此类教学活动可以关注古诗词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

笔者曾汇总一部分近期流行影视剧的剧名,发现有不少当红影视剧或隐或现地体现了古诗词文化,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电视剧《千山暮雪》《星汉灿烂月升沧海》《人间至味是清欢》《寂寞空庭春欲晚》等。

在流行歌曲中,方文山创作的古风歌曲曾多次被青少年追逐的歌手周杰伦演绎。其中《东风破》几乎完全借鉴苏轼的词作《东风破》;化用的歌词则更多,《青花瓷》中“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化用王维《无题》诗中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化用了晏殊《浣溪沙》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类生活中的诗词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可以组织诗词诵读、仿写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熏陶学生基于古诗词的文学创作。

追求“有滋有味”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入味、入韵、入情、入境,深入理解古诗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高沟中学]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