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活动育人应慎防“破窗效应”

2023-08-26黄天云

师道 2023年8期
关键词:破窗效应谜语奖品

黄天云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在中小学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活动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向上的道德观,却是一个不可不慎重考虑和设计的事情,因为活动策划一旦出现纰漏,极容易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导致最后开了道德教育的“倒车”,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恶”的种子。

请看一个失败的活动育人案例——

中山市某小学,趁着中秋来临之际,组织了中秋猜谜游园活动。中秋猜谜,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还能让他们在游园的过程中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宗旨上看,此活动符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与预设的教育初衷相违背的结果。

为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猜谜游戏,活动设置了一些奖品,孩子们每集够8个谜语,就能兑换一个奖品。这样的设计本身无可厚非,但它为后面的猜谜体验游戏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埋下了“雷区”。

活动开始,每班“猜谜区”都留有数位“守谜人”,参与猜谜的小孩猜对谜语后方可取走谜语去兑换奖品。高年级区进展得很顺利,低年级区却慢慢出现了问题。由于低年级“守谜”的孩子年龄太小,班主任自己照看不过来,于是,便出现有些小孩不猜谜直接扯下谜语就去兑奖的现象。

“破窗效应”出现了。其他的小孩看到这样的行为可行,便争相模仿;更有甚者,当着老师的面扯下谜语。老师们兼顾不过来,便只能听之放之。事情已朝着与“道德教育”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但如果在兑奖处认真对待,尚可“亡羊补牢”。

学校得知学生的这种行为后,在兑奖处增设了一个“检测”环节,对每个兑换奖品的孩子随机抽出一张谜语卡,要求说出谜底,若持续说不出,则收掉谜语,不得兑换。如此一来,就让孩子们明白,不遵守规则获取的东西,是不会得到承认的。应该说,在学生道德认知的教育上,学校并非毫无作为。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此阶段变数再生,“破窗效应”再现。临时增设的“检测环节”极大地拖慢了兑奖速度。随着兑换队伍越来越拥挤,兑奖的老师也手忙脚乱起来。有一些孩子觉得有机可乘,竟将谜语放下,伸手就直接“拿”走了奖品,一些孩子看到后,又争相效仿。事情发展到此处,已完全背离了学校通过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了。无奈之下,学校只能紧急“叫停”活动,让各班班主任在班内给孩子们“检测”谜语,并兑换奖品。

一场初衷很好的活动教育,却演变成了一场教育“小闹剧”,其症结何在?笔者以为,以下几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小孩真的坏吗?

孩子是真的“坏”吗?笔者以为,不肆意给孩子们“定性”,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对孩子最大的善意。“破窗效应”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可不知的一种客观现象。“破窗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威尔逊提出,指的是当一个违反规则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或纠正,它将被更多人效仿,乃至变本加厉。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也针对“破窗效应”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敲碎一辆车的玻璃,分别停在两个不同的小区。一周之后,这辆敲碎一张玻璃的新车被人们砸得面目全非,而完好无缺放在另一个小区的那辆车,人们路过它,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依然完好无损,除了一点灰尘,其他的没有任何变化。从“破窗效应”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们之所以出现群体“坏”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坏”,更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是活动有“破窗”,却未有人修补。

活动育人的精髓在于在生活细节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因而组织者在设计活动时就应尽量地避免出现“破窗”。但万事不能都预料到,一旦出现“破窗”就应及时修补,或制止第一个“敲烂”另一个窗子的人。这个“制止”的行为,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生活教育机会。活动教育,须秉持一颗“教育”初心,时时把育人初衷放在首位。

二、活动育人的优化

1.建立活动育人的价值认同

我们策划的活动未必能臻于完美,尤其是初次或创新形式的策划,必然伴随着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面对如此多的变数,全体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抵御“风险”,保证活动过程较好地发挥育人作用。老师们面对变数突生的情形时,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导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上述的游园猜谜活动中,假如学校管理者能在活动前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心中建立起价值认同,让老师们明白在活动中坚守道德教育的底线是每个活动执行者的责任,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数,也不至于手足无措。每一个老师,只有真正认同了活动的价值,才能在内心形成对“活动变数”的优先级判断。也只有真正建立了价值认同,“防破窗”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位。相反,没有价值认同就没有责任认同,老师们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甚至阳奉阴违,增加活动进程中的“变数”。

2.发动多方力量参与

学校的活动策划有一个核心指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卻又经常为人所忽略,那就是“人力”。学校活动的策划者,基本都非策划专业出身,所以往往对“人力资源配比”这个概念一无所知,但它却是使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单纯依靠学校老师来保持活动的有序进行,势必是捉襟见肘的。任何学校活动的策划,都需要考虑到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保障活动目标与效果的顺利达成。

从社会角色参与的角度来看,学校能发动的力量是非常广泛的,摆在明面上的就有“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学校后勤保障人员”等。争取到足够的人员参与到活动组织中来,一方面能提高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充分正视学段、年龄差距

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差距过大,思想、行为、认知发展各方面的水平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开展一项面向全校性的活动,不能不考虑年龄差距这个因素。如上所述的中秋猜谜游园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字还认不全,而高年级的孩子早已不存在这个障碍,因此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高低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高年级孩子的引领作用。将高年级孩子与低年级孩子进行一一结对参与活动,在解决低年级孩子识字障碍问题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激发高年级孩子对“哥哥姐姐”角色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这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4.优化激励方式

中小学策划活动育人的另一个“盲区”,存在于活动激励的设计环节。很多活动在策划之初,便先想好如何设计奖品去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并非只在意物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激励和肯定。以“奖品刺激参与”的活动,未必贴合孩子们的需求。

上述中秋游园猜谜的兑奖环节,假如活动组织者能根据小学生“爱玩、好表现、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去掉物质奖励环节,而以“猜谜等级挑战赛”的方式来进行,在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等级称号”,最后根据猜出谜语的数量    来进行判定,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刺激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目的,也可以规避学生的功利主义心态和行为,“破窗效应”也就不会再一次出现。

三、活动后的教育

活动育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遵守规则。从这一角度来看,“游园猜谜”活动过程中尽管出现了种种违反规则的现象,但利用得好,却也可以成为鲜活的教育资源。教师把正面、负面的行为都记在心中,待活动结束后,召开“复盘游园活动”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对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讨论和反思。依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观点,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讨论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深化对道德的理解,提升道德认知。这也是防止后续校园出现破窗效应“后遗症”的有效途径。

但须强调,本文所提倡的活动复盘,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师生协作的形式进行的,而不是传统惯例中全体学生集会上的表扬与批评。许多学校一直都有活动复盘的习惯,但往往会把这种复盘开成“批斗大会”。这种批斗大会,在让学生难堪的同时,更让老师尴尬,实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因而教师可在每个班级选出几个在某些方面做得到位的“正面典型”来进行补充教育,以此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建构起学生对校园行为的自我判断力。

中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复杂、效果最难以把握的工作之一。长期以来僵化的德育形式,让许多人都把德育看作一种门槛低、任務杂的工作,但从其灵活性、重要性、价值意义等方面来看,德育依然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的着力点。这也要求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要时时谨记初心、时时谨言慎行、时时不忘专业发展,只有知识、视野和行动力都提升了,方能在德育工作上一路不走偏,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破窗效应谜语奖品
Thinking思考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折磨人的奖品
破窗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看管理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获奖名单看过来,奖品发放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