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SK的留学生中国熟语运用偏误分析

2023-08-25李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熟语对外汉语教学偏误

李娜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了其中部分作文例句对留学生熟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本文首先明确了中国熟语的定义、文化背景以及三个主要来源,然后根据从语料库中整理出来的作文例句,归纳出留学生使用中国熟语出现的偏误类型,包括书写错误、语义错误、语用错误,最后分析总结三类偏误出现的具体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中国熟语教学建议,以期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及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熟语

文化词汇的习得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来说是一个重难点。本文主要数据取自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留学生作文中典型的熟语例句进行偏误分析。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必然会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授汉语语言知识,同样要重视文化的教学。文化词语的使用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其中,熟语是非常典型的一类,熟语中蕴含着丰富而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留学生想要学会学精汉语,必然需要深入学习熟语,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但由于留学生不同的国别背景,他们往往不能够准确了解一些熟语的意义,有时还会避免使用熟语,因此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熟语的学习逐渐成为一个重难点。

一.熟语的本体研究

(一)熟语的定义

熟语是在语言发展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熟语的音形意都有清晰的规律,字数较为固定,有特定的语义和文化背景,音律十分协调,在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汉语熟语的类型主要包括俗语、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以及警句格言等等。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中常用的熟语是高水平语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熟语的文化背景

熟语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语言代码。熟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现实的广度还具有历史的深度,易于使用,传达的含义清晰明了。显然,大多数熟语来自民间社会,包含的社会信息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等。熟语的使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语言智慧,所以留学生想要学好并掌握地道的汉语,深入学习熟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三)熟语的来源

中国文化中的熟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古代典籍、历史事件以及民间的生产生活,但这些源头产生的熟语却能运用在不用的时代、阶级、职业中。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熟语的来处。

1.来源于文学古籍

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熟语都和古典文学作品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文学古籍对多数熟语的形成和来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部分熟语是从古籍经典中精简提炼而来,另有一部分则是根据经典作品进行改编所得。举例如下:

(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熟语源自《庄子·天地》中的句子,“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意为只知道一方面的情况,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形容对事物了解的不全面。

(2)“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熟语源自孙光宪《琐言》引古语:“乘船走马,去死一分。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意思是好事不会被轻易知晓,而坏事却能传播得快而广。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熟语源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句子:“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准备就绪,就只差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

2.来源于历史事件

歷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也是形成熟语的一大源头。这些历史事件世代流传于文人学子或民间百姓之间,或是被记载在历代诗人才子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传于后世。因此,提起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古人耳闻则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特定含义的熟语,举例如下:

(1)“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到达了一种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楚汉战争末期,楚军被汉军包围,汉军为了瓦解楚军的抵抗意志,就在四面八方吟唱楚人家乡的音乐,楚霸王项羽因此以为楚地已经全部被汉军占领。

(2)“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来源于民间口头流传

来源于民间口头流传的熟语一般偏口语化,通俗易懂,活泼明了,其中歇后语、谚语以及俗语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的婚、丧、礼、俗、节日等方方面面都是熟语的来源,这些熟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举例如下: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熟语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但为了台上这三分钟的表演,表演者需要付出十年的努力”。一般指人是不能轻易取得成功的,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及不断地练习。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熟语指按人性而言人总是是攀高向上,向高处奔、向更好的地方走,向往美好生活,而水的习性则是往低处流动。

(3)“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熟语比喻虽然有困难,但是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或者方法。下一句通常搭配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东方不亮西方亮,哪里有四方黑沉沉”。

二.留学生的熟语运用偏误分析

熟语的字面意义较为容易学习,但深层含义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才能熟练掌握,所以大多数留学生无法正确使用熟语的关键难点就是没掌握好熟语的深层意义。除此之外,熟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和明确的指向性,同时区分熟语的情感色彩也十分重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熟语,精准的把握熟语的含义和功能才能熟练和正确运用熟语。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例句,对外国留学生写作中熟语的运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提出以下三点比较常见的熟语使用偏误类型,包括熟语的书写错误、语义错误和语用错误,并分析总结造成各种熟语运用偏误形成的具体原因。

(一)偏误类型

1.书写错误

书写错误主要包括熟语读音相近字音的替换和熟语记忆不准确,熟语本身具有固定性,不可随意改变其内部的语素顺序或者增减语素数量。相近字音的误用,例如把“煞风景”写成“急风景”,把“耍嘴皮子”写成“要嘴皮子”,把“出洋相”写成“出样相”,把“打交道”写成“打交到”等各种案例。这些字本身的意义毫不相干,而“煞”和“急”,“耍”和“要”,“洋”和“样”等字,只因它们字形相似,导致留学生经常混淆出错。而熟语记忆不准确导致留学生对熟语结构胡编乱造,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成“风吹草动”,“狗血淋头”写成“狗血喷头”,“戴高帽”写成“戴帽”,“热心肠”写成“热肠”等等。下面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部分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如例子:

(1)“如果双方都同一思想,和抱同一目标,做起事来,一定事半功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此例中,该留学生运用的成语“事半功培”应为“事半功倍”,从学生文中的例句来看可知学生是能明白“事半功倍”的意义,但对形近字“倍”和“培”有所混淆。

(2)“另外,我采取蚂蚁啃骨头的战略,积少成多,不贪求速度快,不然贪嚼不烂,既不易记窂,又影响学习兴趣。”(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面对挫折》)此例中学生运用的熟语“贪嚼不烂”,正确应为“贪多嚼不烂”,学生记忆疏漏,结构记忆不完整,对熟语的语素进行了删减和省略。同时例句中“记窂”应为“记牢”,也属于形近字的混淆。

(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或挫折。俗话说得好: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面对挫折》)此例中运用的熟语“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确应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作者想说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比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所以此例句属于对熟语语素的自我改编。

(4)“我一到中国就开始上课了,那时我听不懂老师的讲话,所以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总是东问西答。”(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汉语的苦与乐》)此例中作者是想表达听不懂老师的话所以无法正确回答,所以将“答非所问”错写成“东问西答”,此例属于成语的书写错误同时兼有对成语的过度泛化。

2.语义错误

熟语的含义包括两种,即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但在日常使用中,人们更喜欢使用熟语的深层意思,而熟语的深层意义一般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进行体现,例如比喻、借代、夸张等。而留学生大多时候无法理解为何一个词语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词语字面意义大为不同,这便导致留学生在写作中经常运用错误的熟语表达。因此他们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我没看到路上的绊脚石,摔倒了”,“为了我的父母,我一定要当官做老爷”和“你的马脚露出来了”等,例中“绊脚石”“露马脚”“官老爷”等熟语明显只取了字面意义导致错误熟语运用的错误。下面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如例子:

(1)“反过来说,如果一群人在一起就彼此‘挖墙角,互相攻击只想别人做事,自己批评别人做事,自己只想坐享其成,要别人挑水给自己喝,那事情又怎能做好呢?二桃杀三士和三个和尚水喝的道理是一样的啊。”(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此例中“二桃杀三士”是比喻用计謀杀人。“二桃杀三士”出自一个典故中,晏婴巧妙地利用矛盾,不费吹灰之力,不露一点声色,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就除掉了三个居功自傲的谋逆之臣,又不得罪景公,让人不由赞佩他高超的计谋和智慧。同时,三员武将以匹夫之勇,恃才傲物,彼此相互争功,最终自尝苦果,让人唏嘘。该熟语指人骄狂必惹来众多非议,最终自取祸败的道理。在例句中作者摘取的是“二桃杀三士”的字面意思即三个人无法分得两个桃子,所以“二桃杀三士”和“三个和尚没水喝”显然不是一个意思,不能放在一起使用。

(2)“二人对望了一眼脸红了,二话不说。”(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任何东西都有一长一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很大的方便……”(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绿色食品与饥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有一长一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我的城市/乡村生活》)。上述例句中“二话不说”意为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的是立即行动,而“一长一短”是形容说话絮叨,琐谈不休。以上三例中明显只取成语的字面意思而忽略了深层含义导致了熟语运用出现偏误。

(3)“可有两个和尚时,他们并非彼此都懒惰,而是自存私心,深怕他或他(另一个和尚)不劳而获。俗语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两个和尚一起抬水喝。”(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此例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指的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而不是其表面意义“人不为自己谋私利则天地不容”,该作文例句中也是只取了该熟语的字面意思导致出现语义错误。

3.语用错误

一般来说,熟语运用的场合不是随意的,有些熟语有固定的使用场合。所以留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熟语的深层意义,在明确熟语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什么场合什么语境之下用什么熟语。下面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部分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如例子:

(1)“在西方社会,父母亲和子女的关系虽不如在中国社会中亲,血浓于水般地亲密,但白人家长也懂得以身作则。因为英文中也有句成语类似中国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常常被用在亲子之间。”(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例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完全不同,其深层含义是指接近好的人可以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一般用来说明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不用在亲子之间互相影响,所以该熟语在此作文中运用的场合是不恰当的。

(2)“反过来说,如果我是文章里的男主角,我也会将妻子杀死。因为我爱她所以我不忍心看她痛苦。其实我想这种事,谁也不能做决定。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觉得法律是不能决定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看待“安乐死”》)此例中“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无论多清明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矛盾纠纷,指的是家庭的内部的事情,外人很难搞清楚。在该作文语境中学生是想表达自己对生病妻子接受安乐死的无奈,而显然“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熟语运用在这种语境下是不合适的。

(3)“在工作场所,你的一言一语都言形毕露,你的工作态度、待人接物、个人修养、喜怒衷哀乐都很容易表露出来,因此,男女双方都由此从旁观察对方的一言一语,看看彼此适不适合自己。”(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最理想的结交方式》),“若是在课堂上,某个男生对你有爱慕之意,他便会不择手段地来认识爱慕者。”(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我对男女分班的看法》)。上述两例中的“言形毕露”不仅存在书写错误,正确形式应为“原形毕露”,同时该成语与“不择手段”在情感色彩上都是贬义词,用在上述例句中是不符合语境的。

(二)偏误原因

1.汉字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影响

汉字的识别和书写对于留学生来说本就是一大难点,而形近字的辨别又是汉字学习的难点,多一笔少一笔就构成了不同的汉字,因此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形近字造成了留学生记忆和读写出错的原因例如“耍”和“要”、“已”和“己”、“千”和“干”、“甲”和“由”等等。此外,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同音异意字,例如仅读音为“yi”的常用字和生僻字总共接近400个,留学生在不能熟练区分同音字的情况下,熟语的运用则会更困难。

2.母語文化知识的负迁移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其母语文化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很多的表达在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虽有相对应的词语,但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词语的用法却大不相同。这也是留学生学习中国熟语时不理解为何不取字面意思而用更深层的意义的原因之一。

3.汉语知识的负迁移

在学习中国熟语的过程中,留学生经常把所学到的汉语知识,替换到其他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之中,很多熟语无法类推使用,这就造成在熟语的运用过程中产生偏误。如例句:“那时我才会松一口气,家犬将会有很光明的前途,因为有名师,必有高徒!”(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中国人受到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形成了十分谦虚的性格,中国人称呼自己和家人时多用谦辞,例如“鄙人”“拙荆”“犬子”等。称呼别人时多用敬词,例如“令堂”“令郎”“贵府”等。在此例中,该学生对词汇“犬子”的运用就进行了不恰当的推理使用。

4.异国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有其独有的发展历史,而中国是一个历史底蕴十分厚重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孕育出了十分绚烂的熟语文化。很多熟语中的意象只有在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中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此类熟语背后有其特定的神话故事,只有完全了解了背后的寓意才能正确使用。又如“皇帝不急太监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皇帝”“太监”“周瑜”“黄盖”这类名词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所特有的,如果留学生不了解中国历史就无法理解这类熟语的深层含义,因此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留学生熟语运用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

5.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很重要,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影响,教师上课并未和学生解释熟语的深层含义和相关用法,导致学生学习的熟语知识不牢固。另一方面的影响来自留学生身边的汉语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熟语偏向于只看字面意义,不理解深层含义,胡乱使用,留学生有样学样,学习到的熟语也都是错误的用法。此外,国人对于外国人说汉语持有较大的宽容度,尽管听到留学生说的汉语熟语不正确、不符合语境或是用错对象,也很少纠正,而是尽力去理解对方的语义,这就造成了留学生熟语运用过度泛化加深。

三.教学建议

(一)加强熟语形近字辨别

汉字是音形意相结合的文字,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对留学生学习熟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熟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可能混淆的形近字,将形近字进行对比区分。同时也可从造字法的角度或者使用多媒体视频讲解文字演变背景,以便帮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含义。例如前文提到的熟语“事半功倍”,留学生会写成“事半功培”,“倍”和“培”意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偏旁部首的不同。教师需讲解不同部首代表的含义,“倍”字是由“亻”和“咅”会意而成的字,意为给农作物左右两边用土培成地垄样,因在作物的左右两边同时覆土为双行,所以倍在数学上引申倍数,即加倍的意思。而“培”由“土”和“咅”组合而成,与“土”有关,有堆埋、增添、养育、教育的含义。因此结合“事半功倍”的含义便可知用“倍”而不用“培”。

(二)深入学习熟语的背景文化

绝大多数熟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文化,来源于不同的神话故事、历史事实、民间口头语等等。在对留学生的熟语教学中应重视讲解熟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熟语使用的特殊场合和对象,避免学生望文生义,造成尴尬。

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节气讲解熟语,例如春节的熟语“哑巴拜年——多磕头少说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端午节的熟语“逆水赛龙舟——力争上游”,“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等。中秋的熟语“年惊中秋,月惊十九”,“花好月圆”等。谷雨节气的熟语例如“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等。结合相应的节日节气拓展讲解运用相关熟语,让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中去学习中国熟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中文学习环境会极大的影响留学生学习中国熟语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熟语讲解的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口头和书面语中使用错误或语义运用不当的熟语。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课堂语言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熟语知识后能及时练习和运用。中国学生搭配留学生组队练习,或留学生之间互相练习使用熟语造句,互相纠正语言错误,留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运用熟语,同时练习熟语书写,能大大提高熟语使用的正确率。

熟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熟练掌握中国熟语,不仅能提升留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还能加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偏误分析,但由于HSK语料库体量十分庞大,无法按类别查询熟语,一次只能搜索单条例句,所以能查询到的熟语例句十分有限。其次由于笔者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不充足,导致本文中的一些分析结论无法充分验证,还需今后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应祥,韩佳雯2022《国际中文教学中成语偏误研究概述》,《汉字文化》第16期。

[2]顾军檀,秀秀2019《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现代交际》第17期。

[3]孙名瑶2019《留学生成语习得的语义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汉字文化》第16期。

[4]赵明201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授原则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5]刘洁2011《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现代语文》第6期。

[6]黄伯荣201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7]袁曦2006《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湖南师范大学。

[8]张永芳1999《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9]崔希亮1997《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熟语对外汉语教学偏误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五)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