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回望(笔谈)

2023-08-25朱卫国周志芳杨瑞清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苏州现代化教育

朱卫国 周志芳 杨瑞清

【编者按】

1993年,江苏省教委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今年,适逢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30周年,本专题约请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钢撰文,以江苏教育现代化亲历者和推动者的身份厘清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从监测评估的视角呈现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江苏实践与创新,马晓燕、洪港梳理总结了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朱卫国,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瑞清以笔谈形式,从不同视角回顾了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的发展进程。

中国教育現代化的江苏实践

朱卫国

1993年,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正式在一个区域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并且以工程形式有组织地实施。时至今日,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江苏教育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样本。

1992年苏南地区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这一历史任务。当时,江苏省教委的领导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完成“两基”后的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应该提出什么目标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调查研究我省教育现状,并对教育发展进行国际比较,借鉴和运用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构想。经过学习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条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一个区域是可以率先实施和推进的。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要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同年,我省开展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苏南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确立了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开始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当时在全国是创举。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持续进行了30年,纵观这30年的历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探索过程。20世纪末,主要进行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探索;21世纪初,主要进行以提高教育水平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探索;进入新时代,主要进行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探索。从实践走向更高实践,我省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特点、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科学,从而使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更高、内容更广、力度更大。现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江苏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江苏教育追求领先性、国际性、可行性的目标,高水平发展15年基础教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

作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经历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从30年的实践中体会到,推进教育现代化一定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强力推进,一定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一定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定要有目标引领,加强督导、评估,一定要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一定要更加突出培养现代化的人。

愿江苏在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继续率先、走在前列。

(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巡视员,研究员,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高标准建设现代教育强市

周志芳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推进着教育现代化发展。199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6年,苏州市政府正式颁布《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实施纲要》,为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遵循。2007年,苏州率先在全省整体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30年来,苏州教育现代化发展步履坚实、硕果累累。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相继落地苏州,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等落户苏州,为苏州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30年铸魂育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不断加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市县两级党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将苏州作为唯一地级市信息联系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领导联系在苏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全市26所独立设置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全覆盖。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关系隶属县级市(区)教育工委(党委)工作,扎实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园丁先锋”党建品牌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30年倾情民生,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苏州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得分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位居15个GDP万亿元以上城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905所学校、221万学生,学前幼儿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段学生毛入学率100%,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准入率81.8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52年。出台全国首部关于终身学习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

30年改革发展,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获得积极成效。坚持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大步迈进,1998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地级市;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全市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对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依托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分中心——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实现线上课程资源“全名师、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全免费”和县域全覆盖。

30年开放创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新进展。坚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2004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等教育的地级市;2012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20年,启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2021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2022年,C9高校在苏州全部实现了重大布局;2023年,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30年引育并举,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更高台阶。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名校优才计划,推进教师招录改革,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苏从教。优化实施“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出台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擦亮“人到苏州必有为”金字招牌,教育“人才家底”积厚成势,现有国家教学名师4人,在职教师中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4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7人、省特级教师330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全省领先。

新征程上,苏州教育坚持“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办教育,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面向2035持续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层次,打造“苏式教育”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的现代教育强市,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江苏实践贡献苏州样本。

一是堅持“一心向党”,擦亮教育现代化党建工作底色。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推动大中小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链条加强,将政治标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化完善市领导联系在苏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组建在苏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协调共进,提升“园丁先锋”党建特色品牌内涵,找准党建与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的结合点,坚定不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二是坚持“一心为民”,坚守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民初心。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贯穿始终,让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扩大盲聋、培智学校资源,筹建孤独症专门学校,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就学。保障随迁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引导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市域统筹,优化全市普高布局规划,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建设百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是坚持“一心强国”,汇聚教育现代化三位一体合力。立足科教融合创新阶段性经验,持续探索“科创牵引、产教融汇、开放合作”的苏州形态,以科创牵引推动高校、企业、机构、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苏州高校空间布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支持企业借助高校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孵化器,构建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生态圈。紧抓昆山杜克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机遇,推动对外科教合作向全市域拓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科教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充分放大“三位一体”乘数效应,赋能“产城人”深度融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坚持“一心育人”,建强教育现代化人才师资队伍。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教师编制刚需。推进“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深化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体系建构,更加注重教师日常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在教师培训中强调创新人才培育所亟需的引导式、启发式、激励式、导师式教学技能掌握,构建新秀计划、菁英计划、卓越计划三大梯队培养体系,优化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落实《苏州市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推进教师减负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奋力建设高标准现代教育强市,为江苏不断提升教育强省建设水平、筑牢奔赴“强富美高”的教育之基作出苏州新的更大贡献。

(周志芳,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

突围·超越·共享

杨瑞清

我1981年开始在南京市江浦县五里小学任教;1985年我所在的学校被更名为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1994年,我们以小学为依托,开办了服务城市学校体验乡村生活的行知基地;2015年,我们以行知小学为龙头组建了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42年来,我一直在这所学校工作,是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亲历者、贡献者,更是受益者。站在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气势恢宏的背景下,回顾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

争取实现“一无两有”,渴望留住骨干教师,是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之前的状态。刚开始工作时,我就常听到“一无两有”这个词,并不是太理解。1985年我开始做行知小学校长后才发现,那时做校长的一个突出的心愿就是实现“一无两有”。“一无”就是校校无危房,“两有”就是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校长还有一个心愿是留住骨干教师。那时在农村学校工作表现好的,通常是要调到城里教书,或者提拔当干部。

学会成长,学会联合,学会赏识,我们在教育现代化之路上实现突围。面对留不住骨干教师的困扰,我们学会成长,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动笔,决心让成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动的速度,逐步形成了一支有情怀、有担当的“真心良师”队伍。面对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少的困扰,我们学会联合,多方整合办学资源,促成村民集资为学校异地新建,与城市学校联合开办行知基地,争取政府投入,于2002年建成徽州民居风格的典雅的教学楼,周边8所村办小学并入行知小学,建成了迷人的“生态校园”。面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学习质量不高的困扰,我们学会赏识,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达成被爱,让每个学生成为爱的聚焦;引导施爱,让每个学生成为爱的源泉;启发自爱,让每个学生成为爱的堡垒,开发了“生长课程”,构建了“生机课堂”。十年磨一剑,我们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走出了困境,实现了突围。

中小幼衔接,家校社协同,校内外互动,国内外交流,乡村学校也可以在教育现代化赛道上实现超越。2012年,南京市教育局将行知小学确定为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又一个十年拼搏奋进,行知校园占地面积扩大到300亩,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当年农民集资建成的四合院老校舍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学校的对外交流中心。这个四合院占地9亩,占新校园总面积的3%。江苏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20年,我们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照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学校的办学样态呈现出4个鲜明特征:一是形成了中小幼衔接的良好局面。2011年,行知小学附属幼儿园建成专属教学楼,扩展到9个班;原建设乡中学迁入行知校园,更名为行知中学。二是强化了“大教育”意识。学校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落实家校社协同的育人举措。三是完成了行知基地扩建工程。学校的接待能力扩大,可同时入住2000人,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形成了校内外互动的更加强大的育人合力。四是形成了国内外交流的生动局面。学校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千名境外师生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乡村学校不仅可以让本地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而且可以让这些好的教育资源造福社区、反哺城市、辐射海外,我们很自豪。

扎根乡土文化,深耕行知教育实验,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乡村教育现代化探索品牌实现共享。2015年,我们组建了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当代生活场景下的‘教学做合一新探索”,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行知学校扎根乡土文化,先后开办了107个行知班,开展了22个项目学校层面的探索研究,走出了一条以“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为内涵的行知教育实验之路,构建了以弘扬爱满天下精神培养人的大情怀育人体系。2021年,学校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而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响亮品牌,引发了广泛关注,形成了突出的共享价值。

2008年,91岁高龄的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走进我们的现代化校园,为我们挥毫写下苍劲有力的校训:还能更精彩。15年来,这个校训激励我们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突围,努力超越,积极共享。我们深知,贯彻落实《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建設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省,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实现“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培养“长久的现代人”,是陶行知先生奋斗一生的目标。我们坚信继续走在行知路上,深入开展行知教育实验,教育现代化,还能更精彩。

(杨瑞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育人楷模)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苏州现代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边疆治理现代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苏州一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苏州十二忆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