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资源的学教改进:让生命更精彩

2023-08-25韩伟珍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教湘湖学科

韩伟珍

浙江省湘湖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湘湖深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湘湖的学子厚植家国情怀,从小事做起,开拓创新,“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渐渐成为湘湖小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引领学校从课程架构、空间建设、学教改进、优化评价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赋能。

一、“1+1”课程:开启赋能未来的新学程

学校通过组建湘湖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大脑”,协同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共同指导各学科项目组。学科项目组在研究国家课程与地域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开展的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建构让学生更加开放学习的湘湖“1+1”学科项目学习的校本化实施路径,指向学生领导力、创造力、合作力、持续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发展。2020年,《湘湖1+1:基于地域资源的国家课程“学教方式”改进的实践研究》获杭州市规划课题成果二等奖;2021年,《基于湘湖研究院的小学国家课程项目化学习探索》获浙江省规划课题立项。

二、全域空间:遇见学习的“第三位教师”

1. STEAM教育中心,打造学科项目式学习内核

2020年,因为场地有限,学校将原有的阁楼仓库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STEAM教育中心。STEAM教育中心为异形太空舱造型,地面是电路图,天花板是星空,桌椅、工具全部可隐藏,空间瞬间变大,全部设备均可进行数字化管理。300多平方米的阁楼按照“空间整体设计、区间功能模块、规则模块细化、设备按需配置、主题鲜明突出”的思路打造,配备无伤害学教设备,融合金工、木工、编程、3D、激光打印、精雕等多种功能,可实现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教学多样态、科研多学科、展示多形式的设计理念。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单学科学习,包括科学教学具、数学百变魔方、劳技工艺、信息技术机器人等;也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包括校园STEAM大赛、科创发明等,可以完成问题提出、设计方案、模型制作、产品迭代等项目式学习全过程。这里是学生的梦想加工厂。

2. 学科教学场域,搭建学科项目式学习支架

首先,搭建学科领域教室。为了让每一名学生更加适切地“走进”新课程的学习内容,我们按科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四大领域,建设了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科学学科课程教室,布置了充满数学文化韵味的数学实验室、充满文学气息和阅读韵味的语文课堂教室和图书馆,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非正式空间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

其次,搭建项目实践基地。随着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里渐渐出现了可以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生态圈”“阅读圈”以及“项目圈”。生态圈以占地广、植物种类多为特点,占地15000多平方米,拥有近百种不同植物。在“项目圈”里,“湘湖未来城市”“火星城市”“小小气象站”“烘焙大比拼”一个个项目空间让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校成为充满了生长力的学习乐园,学习在空间里真正发生!

3. 湘湖教育基地,拓展学科项目式学习外延

如何让新型教学空间架构起学生学习的全域模式?我们不断拓展学科项目式外延。湘湖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越王城山、长桥极地海洋公园、植物迷宫等86个校外教育基地成为师生学教向外生长的力量。30亩位于湘湖景区的湘蜀田园项目式学习“一站式”农耕基地成为学生拓展项目式学习的新空间。

三、学教改进:立足儿童立场的新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新项目设计、新学程规划、新团队组建、新环境创建、新素养培养等学习要素已渐渐成为学校改进“学教”方式的新导向,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行动研究。对此,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渗透地域资源,开展湘湖“1+1”学科项目群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行走在正式与非正式的校内外学习空间里,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架,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1. 语文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故事讲湘湖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形式和渠道。学生在学习古诗《牧童》时,当得知作者吕岩即吕洞宾,是在湘湖修炼得道成仙时,兴趣顿时大增。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了吕洞宾把湘湖恶霸变成土步鱼的传说故事。学生们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湘湖独特的文化民俗故事,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地域资源。学科组没有把语文知识的内涵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走到社会和自然的开放天地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和自由交流总结,收获超过单一课堂讲授的体验。

2. 科学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湘湖研生态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较适宜在校园内进行植物的研究实践。进入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则,初步形成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从“我们的地球家園”主题视角和活动进阶的维度思考,结合地域资源,开展“走近湘湖叶海,探寻春天密码”项目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主要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师生从教材到器材,从教室到校园,从家庭到大自然,打开传统课堂的40分钟,带着真实问题,走进“绿叶”植考之旅,寻找春天里形态各异的绿叶,在方寸间探寻春天的秘密。学生在项目驱动下走向自然状态下的主动探究,开展合作学习。

3. 创想未来系列案例:湘湖未来之桥

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强调科学课程并非独立于语文、数学等课程,而应该相互渗透,尝试以STEM课程的实践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學校以湘湖自然景区中的108座各具形态的桥为真实场景,组建班级项目组,要求学生合作设计一座具有绿色、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特点的“湘湖·未来之桥”。在真实有效问题情境驱动下,基于地域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促成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长周期持续的项目式学习。

“湘湖·未来之桥”的项目模型就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与形式化。学生在“湘湖·未来之桥”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依据项目评价标准,对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模型制作、项目交流等过程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进行团队头脑风暴,不断改善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对 “改进”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严密的推论和探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和作品。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明确问题—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模型测试—模型迭代—成果展评等环节,像工程师一样,经历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

四、评价迭代:促进素养生长的新动力

如何让每一名学生爱上学习?这是教学评价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全域学习空间下的学教方式改进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已经不是传统书面答案的呈现,更多的是基于学生个性化、过程性、团队式、开放型的多元化成果。这样的育人需求倒逼教师进行新学教样态的评价研究。学校要在总结性评价的传统做法上优化过程性评价,在全员通识性评价的基础上丰富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的表现性评价。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具有“目标—实践—成果”的一致性。评价的目标包括学科核心概念、学习实践能力、过程性成果以及终结性成果;评价的方法与工具主要指纸笔测试、量规、表现性任务、成果档案袋、实物成果展览、成果报告等;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专家以及家长等;评价成果从以国家课程知识输出为主转型到以思维输出为主(见图1)。在大数据背景下,学校还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大数据评价,让信息技术助力学科评价更加精准与全面。

在森林中,树木无论大小、贵贱,都能找到适宜的一席之地,竞相生长,成就自身的美好。湘湖小学的学生也一样,无论处在怎样的起跑线上,学校始终坚守“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的育人理念,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外显“向上、向善、向阳”的个性化成长样态。善学习,有自信,扬个性;讲规则,懂感恩,乐助人;有情趣,重责任,怀梦想。打下基础,各展其长,各美其美,赋能未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学教湘湖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我的湘湖情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术课堂“教学”与“学教”的探究
“超学科”来啦
变“教学”为“学教”
“学教”教学之“理念”
——记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小学课改成果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