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色空绝世 馨香为谁传
——探微林黛玉之“美”

2023-08-25马开放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黛玉

马开放

(宁夏吴忠市兰亭中学)

作为《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林黛玉更是集言、行、貌、神、才、情为一体的美女。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③《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切入点,借助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通过对林黛玉“美”之探微,来发掘作者笔下对林黛玉“美”的刻画。

一、林黛玉言之“美”

言为心声,言语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表露的方式之一。美的语言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林黛玉的语言描写为例,浅析林黛玉言语中“美”的一面。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红楼梦》第三回)

黛玉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何为《四书》?《四书》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传统学说,指《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四种儒家经典,是一部涵盖了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关于孔孟重要思想和学说的重要典籍。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条件有限,识文断字之人屈指可数。再加上“重男轻女”思想盛行,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林黛玉毕竟出生于官宦世家,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素养,读书写文也未尝不可。根据贾府的建筑规模、众人的衣着打扮及主仆的待人接物,林黛玉深刻感受到“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只刚念了《四书》”这一回答,显然是“抱巧守拙”式的自谦之词。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红楼梦》第三回)

对于贾母的询问,黛玉作为晚辈只能老实回答,当意识到贾母对女孩读书不是很赞成时,便及时改口为“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方面能够看出黛玉的回答很得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黛玉思维敏捷。这既避免给人留下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印象,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出她寄人篱下的无奈之举。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红楼梦》第三回)

虽然前文贾母嘱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但是对于黛玉来讲,尽管她与王熙凤是同辈,却不能按照贾母的嘱咐去称呼。作为一个母亲去世不久、走投无路的弱女子,林黛玉是来投奔舅舅谋生存的。对初来乍到的林黛玉来讲,她和王熙凤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喊人家“凤辣子”的程度。从王熙凤的出场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并且“凤辣子”是一句较为粗俗的称呼,依照林黛玉的修养和性格也喊不出口。因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是一种拉近彼此关系的做法,也体现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处事风格。

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红楼梦》第三回)

对于“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的回答颇具玩味。作为晚辈,第一次拜见长辈时,一一拜见是最基本的礼数。贾赦、贾政还没见到,就擅自用餐的话,实为不妥。邢夫人苦留吃饭是礼数客套,是作为主人和长辈好客之道的表示。然而,对林黛玉来讲,不能不识礼而不知理。于是先表示谢意,再阐述理由,并请“舅母容谅”。对于林黛玉的回答,邢夫人的“笑”则是对林黛玉回答的赞叹——有教养、守家规。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红楼梦》第三回)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黛玉说的话最多的是在这段。值得细细品味:其一,表哥是衔玉所生,有着不同凡人之处,“我”会让着他;其二,表哥虽极憨顽,且和姐妹们关系不错,但“我”只和姐妹们相处,表明自己的立场,打消王夫人的顾虑。从中可以看出,林黛玉说话技巧之高明。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红楼梦》第三回)

面对贾宝玉的问话,黛玉是做了一番思考的。“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既表明贾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可替,也是进一步打消王夫人的顾虑。

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道:“这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起来。(《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幽默、诙谐的情趣从语句中蹦跳起来,令人捧腹不止。可见生活中的黛玉是一个有趣的人。

综上分析,林黛玉在言语表述方面很有技巧。说话是一种本能,但会说话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艺术技巧。

二、林黛玉行之“美”

言行举止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举手投足间渗透出的教养美,也让读者为之感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红楼梦》第三回)

“方欲拜见时”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林黛玉有礼节的一面。见到长辈时主动施礼,这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红楼梦》第三回)

这句话里的“方拜见”,才是将礼节完整地行使完。这里的“方”是“才”的意思。中国有句俗话——“礼多人不怪”。“方”字不仅体现出黛玉懂礼数,也从侧面表现出贾敏的教子有方。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红楼梦》第三回)

只有“一一拜见过”才能充分表现出她对祖母“一一指与”的极度尊重,同时也才能让贾府的人一一照顾到她。这不是繁缛礼节,而是林黛玉“时时小心,处处在意”的充分体现。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第三回)

“连忙起身接见”表现出林黛玉待人的热情和真诚。

“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红楼梦》第三回)

对于舅舅的教导,“黛玉是忙站起来,一一听了”。这是对长辈关爱的一种尊重。人们常说“进门招呼,出门告辞”。“再坐一刻,便告辞”不仅能看出林黛玉知书达礼,还体现出她考虑问题的全面细致,家教甚好。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红楼梦》第三回)

由文中“度” “不上” “只向” “坐了”可以看出,黛玉心思缜密,行动谨慎。在传统礼仪中,座次往往体现出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封建社会等级森然,人伦分明。“老嬷嬷们”让座是客套,但身为客人的黛玉不能不识礼数。她明事理、讲礼数从中可见一斑。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红楼梦》第三回)

“娘亲舅大”,黛玉看到“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便晓得这是没有主客之分,想必这是客座,于是便向椅子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说明王夫人这是真心邀请,不是客套。笔者认为,这也是王夫人怕落个怠慢客人之嫌,也许还有真心喜欢黛玉的缘故。“方挨王夫人坐了”,这几个字如神来之笔,将黛玉无依无靠的处境和楚楚动人的情状描绘得极为生动形象。对于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姑娘来讲,“挨着王夫人坐”是一种渴求母爱的下意识的动作,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黛玉行为举止中的一种柔弱美。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红楼梦》第三回)

封建社会贵族家庭中入座的方位是“左为上,右为下”。左边位置一般是身份地位极为尊贵的客人或者家族中的长辈落座的地方。王熙凤知道这个道理,拉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是做给贾母看的。但林黛玉不能借梯子上墙,所以她才十分推让。听到贾母的解释,“方告了座,坐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到位的,也体现出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红楼梦》第三回)

从这段话中黛玉暗中观察、入乡随俗的做法来看,这也是为了尽早融入贾府生活的做法,符合贾府行为礼节的要求,举止中透射出典雅和端庄。还有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得知袭人即将成为准姨娘的消息后,林黛玉婉拒了薛宝钗,没有去藕香榭,而是先回屋洗澡,然后再去怡红院给袭人道喜。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黛玉待人接物的良好教养。

三、林黛玉貌之“美”

秀色空绝世,集万般才情为一身的林黛玉,从相貌上有倾城倾国之韵。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这是“宝黛初会”中对林黛玉外貌的正面描写,也是林黛玉给贾宝玉留下的第一印象。林黛玉可谓是作者用笔最深、着墨较多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展示林黛玉非同一般的美貌。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红楼梦》第三回)

对于长期处在众芳里的贾宝玉来讲,身边不乏美貌端庄的女子,而“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则更能说明林黛玉容貌出众。除此之外,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提到,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也能体现林黛玉的貌美。

在第六十七回中,薛蟠南下归来后,给家人带了两箱礼物。薛蟠表面说是专门给妈妈和妹妹薛宝钗带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礼物以文房四宝和女性饰品用物为主。由前文可知,薛宝钗对这些物品并不上心。因此,可以推测,薛蟠这样做就是想借妹妹之手转送给黛玉,以此表达对黛玉的爱慕之情。

从曹雪芹笔下描绘的林黛玉以及贾宝玉、薛蟠的视角角度,不难看出林黛玉的美貌是一种震撼世俗、透彻性情的古典艺术美。

四、林黛玉神之“美”

在笔者看来,容貌美和形体美是一种较为浅显、含蓄的外在美。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以及言行举止中透露出的气质和神韵,才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下面,笔者从众人和贾宝玉的着眼点入手,分析林黛玉身上所具有的这种气质和神韵。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红楼梦》第三回)

“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可见林黛玉的外貌体态美是一种从长相到身量的自然、和谐的美。”

“颦”就是皱眉头的意思,一是夸她眉形漂亮(蛾眉);二是因黛玉自小有不足之症,再加上她自小多愁善感,家庭又多遭变故,以外孙女的身份进入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个中滋味可想而知,所以皱眉便是常态。然而,为何不直接用“皱”字?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林黛玉的美貌、后天教育熏陶所具备的文化气质,以及“病如西子”的神之“美”的气质。虽然这种气质型的面孔具有抑郁的特点,但是也为后文黛玉之死埋下伏笔,暗合“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的判词。

宝玉自撰的《古今人物通考》中提到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也是有据可循,并非宝玉杜撰。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广陵》一诗中,有“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两句,其中的“颦蛾”就代指美女。

另外,“颦笑”一词有皱眉和欢笑的意思。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曾写道:“水镜里,自怜颦笑。”由此可见,“颦”与“皱”虽都有“皱眉”之意,但前者更显古典美。因此,贾宝玉送林黛玉“颦颦”二字,巧妙地刻画出黛玉的美貌佳容,此二字妙也。

五、林黛玉才之“美”

封建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貌兼备的林黛玉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另类”。曹雪芹在这部名著中倾注心血,塑造这样一种“另类”,也体现出作者追求反抗的意识,提倡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林黛玉出身于官宦之家,作为林如海和贾敏的独女,自幼聪慧,识文断字未尝不可。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第三回)

“只刚念了《四书》”中,“只”字是黛玉自谦的说法。前文已经交代过,《四书》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经典。在封建社会,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子能够认识这么多字,并且领略到《四书》的要旨,实属罕见,赋予“才女”之名实不为过。

林黛玉的才之“美”还表现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一幕中。元妃想测试宝玉的才学,以省亲的园中景点为题,命宝玉及其他姊妹作诗。黛玉和宝钗才思敏捷,很快完诗,元妃看罢赞叹不已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黛玉很快完成第四首《杏帘在望》后,将写这首诗的纸捏成团扔给了贾宝玉。元妃审阅后道:“这首为前三首贾宝玉所作之冠。”

黛玉与生俱来的敏感多疑和早年遭遇的家庭变故,使得她的内心和情感极其脆弱,她整日生活在焦虑和敏感中,当目睹暮春时节飘零的桃花,触景生情,创作了一首《葬花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诗中以花自比,表达自己不甘沦落世俗的伤感之情。该诗在遣词造句方面别具一格,寓意蕴藉,情感丰富,表现出林黛玉高深的文学才华造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晴雯被逼身亡,宝玉为此写了一首祭诗《芙蓉女儿诔》。诗中写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黛玉沉吟片刻,建议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改后意境更妙。这句隐含黛玉所居潇湘馆,这一改动使这句诗在祭奠晴雯的同时,也暗示了黛玉对宝玉至死不渝的深情,内在的感情力量力透纸背。

六、林黛玉情之“美”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红楼梦》第三回)

无论是“奶娘王嬷嬷”,还是“名唤作雪雁”的小丫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伴随黛玉共同成长的贴身人。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情况下,黛玉没有携带金银细软,只带了这两个贴身人。由此可见,林黛玉虽年幼,却通晓人情事理,是个有情有义的姑娘,这种真性情透射出的美,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在临终前悲情地呼喊道:“宝玉,你好……”仔细揣摩,“好”字后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宝玉,你好狠”。理由是黛玉将一腔真情给予了宝玉,宝玉最终却与宝钗结为连理,这是黛玉不能接受的现实。也有人认为,是“宝玉,你好苦”。理由是林黛玉切身体会人世间的悲愁凄苦:自幼丧母,身世坎坷,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寄人篱下,终生为情所苦,对她所钟爱的宝玉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在临终之际,她自然也放不下为情所痴的宝玉。笔者认为,黛玉临终前的呼喊应是“宝玉,你好自为之”。理由是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承蒙神瑛侍者(贾宝玉)每日用雨露浇灌之恩,所以她就暗自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恩情。对于黛玉来说,她做到了。在离开人世前,她也意识到,她二人的恋情即将终结,所以只能默默祝福宝玉余生幸福。由此可见,至死不忘所爱之人的黛玉其情足可感天动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林黛玉是作者耗费多年心血创作的一个集言、行、貌、神、才、情为一体的完“美”化身。这样一个美得无可挑剔的女子,却因先天凛质不足,再加上命运造化弄人,最终香消玉殒,其凄美结局令人叹惋。

“美”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和谐;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中国的传统美学认为,美是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享受。欣赏美,感知美,追求美,是每一个具备一定审美情趣的人所不能排斥的。审美教育功能,是语文学科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功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鉴赏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和韵味。借助语文学科中的美学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有助于健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并能以言芳行正的处世态度立足于社会。

猜你喜欢

贾宝玉林黛玉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