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25

南方农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唐 蕊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重庆大足 402360)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1]:“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于2019 年9 月制定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目的就在于筑牢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基石,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富含锌、硒、锶,有着长期的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在20世纪,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良好,农业“三绝”(水厢小麦、双千田、再生稻)曾一度成为周边区县学习的榜样。但近年来,大足农业发展已渐渐滞后,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了大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短板。全面推进大足区乡村振兴,其工作重点在于推进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按照区委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本文在获取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旨在积极寻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破解路径。

1 现状

大足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扣全区“一园三片七链”产业布局[即加快大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大安现代农业园区(铁山、高升、三驱)、美丽乡村宜居示范园(拾万、石马、金山)、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棠香、宝顶、龙岗)三大功能板块]。通过科技推广、样板示范、项目实施、全面动员,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1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1)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在种植品种上,由传统的粮油水果向品种引进上变化,种植品种逐渐丰富多样化;在种植方式上,由传统的人工种植向机械种植转变,依靠现代化工具利用滴灌、大棚技术丰富种植方式。2)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调减大田作物,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新发展芳香产业、耐贮存的水果、烘干花椒等,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约化发展。随着白芷、莪术、槐花等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政府采取主动作为将中药材种植成片,扩大规模、提高产量。

1.2 养殖业向特色化发展

大足区把养殖业转化增值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着力提高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畜禽养殖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黑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公司型、大户型、分散型养殖模式,瑞丰农业等黑山羊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推进黑山羊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2)水产养殖方面。依托112 座水库,发展以稻虾鱼菜生态循环养殖为主的特色水产业,建设一批生态渔业特色水产示范园,注重品种结构和空间上的多样化,加强专业化、特色化养殖,做大“雨沐有机渔”品牌。

1.3 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发展

1)冬菜。与宜宾芽菜、涪陵榨菜相比,大足宝顶冬菜、海天石魂冬菜等冬菜加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冬菜品质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冬菜的质量和产品的包装。2)调味品。近年来大足区不断发展调味品加工业,重庆市宝顶酿造有限公司、重庆邓鼎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3)大米。大足区狠抓“富硒”品牌,专门建造车间对大米进行加工。珠溪镇小滩村有大米加工车间,邮亭镇邮桥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有日产100 t精米的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10万t以上。

1.4 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足区发展特色采摘,先后举办了柑橘、李、草莓、杨梅、枇杷、葡萄采摘节。大足区宝顶镇获评2020 年度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宝顶镇慈航社区、棠香街道和平村等获评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十里荷棠·山湾时光、老家·观音岩等地获评2020年度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参观。2)做好农产品开发和特色餐饮。借助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区长直播带货,在淘宝、快手等APP 直播,实现产品的推广、宣传、销售。发展“农业+餐饮”模式,将大足黑山羊、邮亭鲫鱼、熊猫雷竹、荷花宴做大做强。3)发展农村电商。截至2020 年底,共建成益农信息社272 个,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1 100 余个,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电商年交易额3.6 亿元。

2 工作特点

2.1 突出政府引导,农业部门牵引

区委区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划拨专项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重点夯实乡村基础。截至2021 年底,新建高标准农田2.51 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7 万hm2;农机化率提升至60%,水利化程度70%;乡村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区农业农村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入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联合区科技局、区科协等部门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完善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市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重点加强对高效、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2.2 突出社会资本引入,机制灵活多样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土地流转力度大,吸纳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探索出“股份合作社+招商引资+农户”“股份合作社+产业园区+农户”“股份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截至2021 年底,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7 个、家庭农场373 家,分别累计达1 187 个、1 041 家,不断满足农户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2.3 突出政策落实,保障扶贫成效

区农业农村委通过开通扶贫小额信贷“绿色通道”,明确全年目标获贷达到50%。安排4 510 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支持69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贫益贫8 400 人;成立产业扶贫专家组,指导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69家,建卡贫困户公益性岗位总存量811 人全部上岗。制定《重庆大足区脱贫攻坚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明确12 项任务清单和责任单位,投入区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 000 万元,打造5 条扶贫产业农村融合精品线路,不断推进扶贫工作,保障扶贫成效。

3 存在的问题

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大足区建成高效特色农业、推动全区农业发展向纵深迈进的要求相比,还有较远的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深入分析,清醒认识。

3.1 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

1)主导产业不突出。全区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带动不强,引领作用还很弱。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主导产业缺乏当地自主特色,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大足黑山羊为例,作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与荣昌猪相比,在未来的发展和附加值提升及提高品牌效应,形成大足区主导产业方面还任重道远。

2)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农业项目散、乱、小,新型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小,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发展比较散乱,相似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的镇没有把农产品集中连片地发展起来,带动辐射能力弱。产业发展各自为政,抱团发展理念欠缺。以大足枇杷为例,在宝顶镇、邮亭镇、高升镇都有种植,但各镇种植面积小而散,容易导致农业产业形成“多而不优”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形成农业的集群效应。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

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区实施“宜机化”高标准田土改造0.50 万hm2,建成市级万亩芳香产业农田宜机化示范区。但总体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要求,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全区农田基本保育率达到98.6%,在全市高,融资难融资贵。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轮间套利用面积少、复种不高。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主渠道水利部门只解决排,不引不灌,田间管网配套设施不足。

2)农业机械化程度低。2021 年共投入各类农机具25 万台,检修各类农机具5 万台,完成机插秧1.28万hm2。新增水田多功能运输车、激光平地机、水田打浆机、多功能播种机等高效绿色机械15 台(套),基本解决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丘陵地带,宜机化耕种率不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使大批的农业从业者无法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利润,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3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新生代农业后备军不足

1)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在全区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未能有效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和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小学或中学文化,接受先进知识较少,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这必然影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2)新生代农业后备军不足。绝大部分有体力、有文化、有素质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妇女,学历较低、生产技术不足、观念落后。如高坪镇村民手工蒲扇编织和挖瓢技艺因为劳动强度大且效益低,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青壮劳力大大减少,加之各种替代品的出现,其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更谈不上对技艺的创新改造升级。

3.4 优质农产品数量较低,质量品质化亟须提高

1)优质农产品数量较低。大足区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弱,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名优新产品、专用产品、高档优品较少。新申报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个。但和周边区县的名牌相比,有品牌无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品质结构不合理,致使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绿色化、无公害产品的需求,因而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2)品牌优势作用发挥不大。大足区大部分地区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不优,农业发展方面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全区尚未有真正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一些品牌只是当地人比较熟悉,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较小。农业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造成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强势品牌少,影响力不大。

3)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大足区农业科技含量较低,表现在缺乏农业科技研发主体、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方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及农技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不利于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工作,无法更好地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及对新产品的开发。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使得农产品无法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导致农业增效弱、农民增收慢,极大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打造重点产品和企业

1)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大足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园区总体规划、“三富”(硒锶锌)特色商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核心区空间规划、控制性详规等。积极争资争项目,引进涉农企业10家以上,推进区域性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和“拾万香”健康农旅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方向,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行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发挥扶持政策的撬动作用,引导27个镇街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近,突出重点、抱团发展”的原则,打造一批农业示范片区。

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体系,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壮大优势产业经营规模,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带动贫困片区特色产业发展。让冬菜、雷竹、柑橘、柠檬、花椒、菜薹、茶叶等特色产业在全区多地种植,集中连片把支柱产业立起来,构建各镇街特色产业竞相跨越新格局。

4.2 完善政策引导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明确大足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中的调整方向和重点,结合相关部门制定产业调整总体思路,着重建立1~2个重点产业,加大家庭农场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以30~50 亩(1 亩=667 m2)地为主体的家庭农场,进而将指导方案更加细化地传达、下发到各级单位。政府收集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信息,将其分析整合后发布并传递给农民,促使农民掌握当下的市场需求。通过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从而发挥其在农业产业调整中的主体作用。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项目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一批改房、改路、改厕、改网等基础设施项目,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推进高产稳产田建设,加强调水工程、滴灌工程、渠道工程建设力度,在加快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足段的同时,跟进配套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用水、电网、通信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设施等为重点的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

4.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鼓励支持乡村人才创业

1)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科学素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聘请农业生产方面的权威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提高农业生产者对于现有特色产业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宣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他们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程度。可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党员人力资源优势,通过组建产业党支部和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序地组织群众发展产业。

2)引进或“召回”人才。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召回”本地外出的人才参与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外地人才进入本地农业合作社参与管理,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推进农产品提档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引进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如经验丰富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队伍中去,并对这些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知识的培养。政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造乡村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

4.4 发展智慧数字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1)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把现有的优势调强,突出农产品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在于如何发挥“特”,如何提高“效”,因而要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为此,政府要为农民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以农业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2)注重品牌产品的营销。品质的提升在于市场的竞争,要转变销售思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推广产、加、销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从环境、投入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监管,注重产品的营销,运用“大足石刻”号高铁宣传大足区石刻的同时,不断加大大足区农产品的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积极争取各级绿色、无公害、有机认证,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认可度高的农产品品牌产品。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化,拓宽原生农产品及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打造农业产品品牌。

3)发展智慧数字农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先进适用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通过举办农业节庆展会,举办特色节事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比如回龙的高粱节、龙水的荷花节、高升的枇杷节、龙水湖的音乐节。

5 结语

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巩固提升现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注重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快新型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向集聚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中高端迈进,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乡村产业发展更充分、更全面、更安全,真正形成最具大足特色、生态安全、优势互补的高产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