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视角中的融媒体数字创作与现实观照:2022年厦门短片周优秀作品评析

2023-08-23杨星

电影评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厦门创作

杨星

HiShorts!脱胎于2017年设立的华时代全球短片节(HISFF),并于2009年正式更名为“HiShorts!厦门短片周”,以“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为特色,是目前国内最具品牌公信力的短片节展品牌之一,也是每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之后最具吸引力的世界性青年电影文化活动之一。[1]

“2022 HiShorts!厦门短片周”(以下简称“厦门短片周”)征片数再创新高,共收到短片5503部,邀请了100多位全球知名影人和300多位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导演,包含“竞赛、展映、论坛、创投、市场、大师班、社交”七大版块的影展活动。最终,厦门短片周在主竞赛单元、创投单元、故事大会单元、成长单元中评选出多部优秀作品,横跨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音乐六大类型[2]。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青年多样化的视角与创造力,以及融媒体数字艺术赋予电影短片创作的新思维、新视角,还有电影这一古老的视听艺术在当代丰富的影像创造语言中的巨大潜能。

一、电影短片具有的多元标准与多元视角

与象征电影艺术“正统”的电影长片相比,电影短片的创作更为自由、对于创作者的参与门槛也更低,比较适合新兴的青年导演进行早期探索与尝试。短片电影既是低实际投入的机会成本创作,也应该视为持续性的、拓宽视野与类型的成长性创作。在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与多元包容的视野下,许多对电影艺术有着独特造诣的电影人从优秀的电影短片中走出,进入以长片电影为主流的期待视野;而在电影短片独特的包容性中,也有许多求新求变、不断找寻艺术可能的国际知名电影艺术家在多部优秀长片作品傍身后依然坚持短片创作,以保持创作的多元视野与创新活力。对于国内外的青年导演来说,灵活多变的电影短片创作可以让电影内部形成一种自觉性和呼吸感,倡导多元标准共存、对未来发展保持乐观态度的短片电影节也是他们成长的良好基点。在奥斯卡金像奖、法国戛纳电影节等不分主题的A级国际竞赛电影节早在多年前就引入了包括最佳剧情短片(Best Fiction)、最佳动画短片(Best Animation)等奖项在内的短片环节;德国奥伯豪森电影节、芬兰坦佩雷电影节、波兰克拉科夫电影节等专门为短片和纪录片设置竞赛的D类电影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逐渐提高。在坦佩雷、毕尔巴鄂和克拉科夫电影节上获得短片大奖的作品也可不用公映就可获得申报奥斯卡的资质,可以直接作为入围影片参与奥斯卡相关短片奖项的评选。

近年来,将电影短片从纪录片中分离出来,以电影短片作为独立分类的短片专项电影节再次进入全球观众与电影人的视野。其中,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奥地利Vis维也纳国际短片电影节、保加利亚皇宫国际短片电影节、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短片电影节、韩亚国际短片电影节(AISFF)都前所未有地受到电影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导演的关注。在国内,关注电影短片创作、为青年电影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声浪渐起,在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厦门短片节组委会在五年时间里克服了层层困难,成功在厦门思明区如期举办了多次厦门短片周系列活动。尽管与上述知名国际短片电影节相比仍存在经验积累与国际影响力上的差距,但目前的厦门短片周已经在多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目前,厦门短片周每年面向全球征集3-40分钟,多种类型、多种性质的短片作品,活动包括入围作品展映与评选、交流论坛、创投、颁奖等环节,已形成完整专业的运营体系;主办方也多次成功邀请到具有国际权威影响力的导演,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担任终审评委和艺术顾问,活动也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电影文娱领域近百位具有杰出成就的代表踊跃参与。在2022年,厦门短片周在系列活动中举办了“早鸟”展映14场,主节期间51场,与一条、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展映两场,户外展映四天26场,共举办四场沙龙、五场论坛和四场映后交流,吸引了78位国内外顶级电影导演、艺术家、文化學者、演员、制片人,全国60家媒体,1000多位年轻人来到活动现场[3]。从评选结果看来,评委会成员①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获奖青年导演代表的不同精神与多元风格:肆意、创新、勇敢、成熟、张狂、冒险……所有的精神以短片的面貌呈现出来,所有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记录也都在内一一呈现。

在青年影像工作者的表达手段中,“短片”这一灵活多元的艺术手段成为他们参与艺术创作、讲述社会故事,用多元化视角看待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出发点与重要记录。在主竞赛单元中,《果果》(杨果敏)根据脑瘫儿真实家庭事件改编,编剧和导演凭借扎实的现实风格,以独到的视角切入社会边缘人群,拿到了剧情单元最佳剧情短片奖,也以小见大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伦理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情感;《两棵树》(李恒君)虽然是一部以商业目的出发的短片,但是导演在作品中展现了充分的自由度与成熟的电影质感,其从原始故事中提取“两棵树”为核心元素,并将两棵树的处境与故事走向结合,通过五个叙事单元展开了一段寻亲故事;实验单元中,《奶水》(姜思达)以表现主义的方式、简洁凝练的视听语言与梦境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超越性的关系与情感连接;《我是一首歌》(胡懿/周酩凯)将MV风格与纪实画面结合起来,以音乐电视的形式提供了观看日常生活的另一个视角;在成长单元中,努尔夏提的作品《阿尔斯兰》既克制、内敛,又透着诗意,有自成一格的电影语言追求和美学风格,把一个西域6岁维吾尔族男孩的小婚成长礼刻画得动人、惆怅,又饶有意味。

这些影片展现了商业片被延拓与深度挖掘的可能,并由此展现了商业片与其他几类影像之间日益被模糊的界限。在跨类型的“最具潜力故事奖”中,《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正面连接)和《情感诈骗王:一场精心布置的顶级骗局》(故事FM)试图呈现不同人眼中的世界,父子与情侣本该是世界上最为亲密的两种关系之一,但作品中的种种叙事都在通向各自迷宫的出口,却无法串联成一幅清晰的地图。在这两个故事中,观众看到的不止于一种真相,不止于两个世界,无数重现实在这个已经消失的个体身上闪跳着它们自身所反射出的光。与电影长片相比,故事与视听元素容量较少的短片或许在技法上可以青涩稚嫩,但在情感表达上却相对真实、充沛而果敢。厦门短片周设立的初衷便是鼓励多重文化领域的人通过短片创作达成交流思考,用短片发挥年轻创作者的实验性与创造力,从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打造中国年轻人的表达方式。“这是终审评委一致的看法,亦是对青年电影人的鞭策。”[4]在互联网时代,电影短片将成为对丰富有价值的影像内容进行留存、保护、甄选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青年影像工作者向世界传播具有生命力的年轻声音的重要渠道。

二、数字创作环境下的表达手段与媒介反思

自2017年华时代全球短片节创立以来,厦门短片周集中了许多融媒体与数字创作领域的先锋实践者。在2022厦门短片周中,除去获得最佳纪录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黄树立)使用了8mm胶片摄影机之外,所有作品的创作都借助于数码媒介完成,这样压倒性的比重也证明当下的电影短片创作已经完全进入新的数字融媒体环境。一方面,电子媒介与传统胶片相比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更加适合不同场合中的放映和传播,因此受到当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厦门短片周的各类奖项与传统电影节相比增设了“特别提及不被定义奖”“音乐影像奖”“最佳纪录创投项目”等带有实验、商业、社会公益等多方面性质的奖项,这也与当前国内影像生产依靠融媒体媒介进行的大背景有所呼应。不同的创作环境和评判标准令厦门短片周成为数码短片创作交流的肥沃土壤。

在短片创作中,数字技术的能力在于可以使各种“不可能”成为“可能”,从而拓展表达人类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以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太空的奇侠基曼》(刘宇辰)为例,导演在这短小精悍却千变万化的体量之内不断变更作画方式模仿出各种时代、各种制作手法动画的痕迹;在“太空奇侠基曼”与宿敌“怪头”的战斗与战斗外,不同的风格画面暗示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游戏关系的持存,充满了对经典动画游戏的怀旧情怀与“数码时代”特有的疯狂诗意。动画开始时采用了类似20世纪80年代2D动画的效果,男主人公“太空奇侠基曼”的形象与台词动作、动画的片名与字体设计都致敬了1983年上映的美国动画《宇宙的巨人希曼》(爱德·佛利德曼、路·卡西文思),动画制作组还请到了给国语版《宇宙的巨人希曼》配音的配音演员张敬为男主人公基曼配音,希望给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太空奇侠2》”;男主人公的名字基曼(G-man)则来自游戏《半条命》系列中的男主人公“G-man”,即“游戏人”;反派角色“怪头”的名字同样来源于其中的大反派“G-head”。换言之,game是这两个词得以统一、比较的基础,game几乎成了man/head本身。[5]猶如游戏《进化之地》系列一样,基曼需要不断闯关,从8bit像素画风的弹幕游戏玩到精美的3D建模,《太空的奇侠基曼》的画面也是如此,从2D魂斗罗再到后面激烈的3D打斗场景,其本身就暗喻了时代的变化以及数码媒体的变化。

《太空的奇侠基曼》还融合了“圣斗士”“战神金刚”“布雷斯塔警长”“神力无敌”“恐龙特急克塞号”“太空堡垒”“魂斗罗”“美少女战士”等诸多经典游戏与动画元素,但其并不是一部《头号玩家》(斯蒂文·斯皮尔伯格,2020)式的、肯定正义与梦想的“动画主旋律”;它在精神内核上毫不避讳“正邪大战”的荒诞性:太空奇侠基曼所谓的正义仅仅是无理由地向“怪头”挑起战斗,并强迫他人和自己一切战斗,甚至不惜牺牲队友也要取得胜利;面对这样日复一日的闹剧,反派角色“怪头”感到精疲力尽,而基曼却仍然一厢情愿地继续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故事。毫无行动理由的角色被画面风格的变化与游戏的“玩法”推动着前进,诚如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人:游戏者》中所说,人具有“游戏人”的先验本质,文化与文明诞生于游戏,其本身就是游戏。“决斗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形式,它具有象征的意义。重要的是见血就止,而不是杀戮。我们可以称之为仪式性流血游戏的晚期形式,是为致命一击的有序控制,以免怒火万丈时无意之间置人于死地。角斗场具有游戏场的一切特征,双方的武器必须完全相同,这和游戏是一样的;起始和终止都有信号,射击的次数预先做了规定。一旦见血,荣誉感就得到维护和恢复了。”[6]此时,基曼本身就这样成了一个关于数码媒介本体的隐喻,他经历的一切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在数码时代的基础与延续。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基曼或者基曼的行动准则,他通过向“怪头”挑起争端并质疑升级战斗的过程是游戏性的;或者,人人都能在电影、电子游戏等数码媒介中成为几分钟的“基曼”。

三、融媒体环境中艺术表达的现实观照

如果说“数字艺术”一词更为强调传播储存介质改变带来的技术影响,那么在各种主流媒体中经常使用的“融媒体”一词就更为这种侧重整体媒介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影响,以及艺术对宏观媒体环境的反馈。在2022的厦门短片周中,与传统的、将视野集中在“电影”本身的大型电影节相比,这是一种更阔然的创作环境,这种呈现不止于奇观展示,更在于对人类与数码媒介磨合过程中的人文思想的塑造。例如获得最佳音乐短片奖项的《我是一首歌》。与一般说唱音乐影像极尽夸张的表现主义风格不同,《我是一首歌》在live house和音乐节现场实况录像的基础上叠加了夸张的色彩滤镜,但依然保持镜头的基本稳定,画面整体风格介于说唱音乐风格与音乐纪录片风格之间,不协调的高饱和度色彩与平稳的水平构图带来一种“冷静的迷幻感”。在画面基础上,导演将歌词用装饰性十足的大字体叠加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当画面内容,色彩偏深、明度偏暗时,白色或淡黄色的字幕在画面中显得十分突出。除此以外,导演还加入了许多手绘线条和图标元素,并将它们与装饰性的字幕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到网络聊天中常用的emoji表情。例如“无论豪宅公寓airbnb,你都是我的VIP”一句搭配了红绿黄三色的小房子、白色的星星、人物笑脸等。在快速的镜头剪辑中,英文字母的签名,手绘的花朵、星星、心电图图案、瞄准镜形状的十字、杂乱无章的线条都反复在背景中闪现。这不仅是年轻的喧嚣和躁动,也发掘了生活的另一种其乐无穷的节奏。

说到底,数字媒介、特效展示等终究只是一种电影的技术手段,展现普适性的人与情感才是短片创作的目的。以获得最佳商业短片奖的《两棵树》为例,这部作品由“抖音寻人节点”赞助支持,取材自“抖音”平台上一件真实的寻亲故事:黎书琴33年间寻找被拐卖的母亲与弟弟未果,却在短视频平台“寻人网红”的帮助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一条寻亲抖音视频发出仅两天后,寻亲人黎书琴就找到了失散33年的亲弟弟。这部短片向人们展现了商业片被延拓与深度挖掘的可能,并由此展现了商业片与其他几类影像之间日益被模糊的界限。《两棵树》的灵感来源于故事原型人物黎书琴家门前的两棵树,全片以男主人公带领游客参观网红打卡地双生树开始,双生树根系在地下纠缠,枝叶又长在一起,成为影片中血亲分离又重聚的象征。《两棵树》中鲜有“倾家荡产,风餐露宿,几十年坚持如一日”这种典型的寻亲“桥段”,导演将视角投向川渝地区普通人现实生活中真实且复杂、现实且琐碎的细节,例如穿街过巷的旧摩托、夜晚吹动塑料布的穿堂风、为了“补脑”不断被砸碎的核桃等,这些无法言说的苦衷才是影片真正的动人之处。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弟弟要回去照顾他“现在的父亲”,兄弟二人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再次分离。弟弟张文武在列车上掏出哥哥给他带的辣椒酱,就着大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知是因为辣还是不舍得,此时他已经泪流满面。尽管影片以《两棵树》为名,但此时镜头切到的场景却是秋天对着镜头自叙身世,也就是寻人者王小鑫后来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同样也是两人能在30年后再次相聚的缘起。这部纯粹且真诚的短片作品案例兼具社会性和讨论度,最终落点在传递抖音帮助失散家庭团圆的信息,也达到了强化“抖音寻人”品牌价值的作用。

结语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青年电影创作者多重方向的大胆实践,还看到了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巨大潜能。如同电影节本身在传统的放映与评审环节之外大胆地将跑步、音乐、读书会等形式引入活动,并开展了大规模音乐影像放映一样,厦门短片周强调先锋前卫、内容丰富、跨界多元的核心理念,并在多元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着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多元探索。

参考文献:

[1][3]厦门短片周官方网站[EB\OL].(2022-12-30)[2023-01-07].https://hishorts.com/sy.

[2][4]厦门短片周影片颁奖词及终审环节资料[EB\OL].(2022-12-30)[2023-01-07].https://mp.weixin.qq.com/s/e3auoeihyA4HmizI8Jr_NA.

[5]北林林.胶囊计划|太空的奇侠基曼的心理分析[EB\OL].(2022-10-26)[2023-01-07].https://mp.weixin.qq.com/s/ESABJV2dcQ2AA1w08ksGPQ.

[6][荷兰]约翰·赫伊津哈.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315.

【作者简介】  杨 星,男,山西太原人,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影视艺术与技术理论等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文化旅游类短视频创作发展研究”(编号:22BC02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厦门创作
厦门正新
咱也过回『创作』瘾
Itinéraire d’un enfant gourmand
《如诗如画》创作谈
“偶”遇厦门
《一墙之隔》创作谈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创作随笔
回憶参加解放厦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