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阪汉诗坛对王世贞的接受探索

2023-08-22陈慧慧傅少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王世贞

陈慧慧 傅少鹏

内容摘要:在儒学兴盛的江户时代,随着大量汉诗书籍传入日本,日本的汉文学发展逐渐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滞后性,进入了日本汉诗发展的鼎盛时期。江户中期,日本学者荻生徂徕在接受了以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明七子的诗学思想后,建立了以复古为基调的古文辞学派。然而,当时大多数的江户学者对于王世贞及明七子的认识并不全面。本论文以大阪学者菅沼父子编撰的王世贞和刻本《弇园诗集》为中心,对王世贞在日本的受容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明当时日本汉诗坛对王世贞的主流认识,也反映了大阪汉诗坛兼容并包的文学氛围。

关键词:王世贞 汉诗 江户时代 复古派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明代文学家。他和李攀龙作为“后七子”的领袖,在当时的明诗坛引领了一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潮。王世贞所独特鲜明的思想风格及文学思想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导其先路的作用,他具体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在儒学兴盛的江户时代,王世贞的文学思想经由以荻生徂徕的传播,在日本也刮起复古风潮。然而,日本近世对于王世贞接受的相关研究较稀少。故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萱园学派学者菅沼西陵编撰的和刻本王世贞诗集《弇园诗集》中心,研究江户时期大阪汉诗坛对于王世贞的受容情况。

一.王世贞的个人思想

相较于“后七子”的另一领袖——李攀龙拘泥于仿古的文学态度,王世贞的思想是不断进步,兼容并包的。早年的王世贞,其文学创作中不乏现实感强烈、政治性鲜明的诗篇;万历五年(1577)起,长年隐居于弇山园,远离官场,隐逸淡泊,同时也因此发生了文学思想上的变化:虽然作为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表示自己的文学观念继承自“前七子”,明确地倡导复古的文学主张,但同时,也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追求古朴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弇园诗集》编撰的时代背景

在对和刻本《弇园诗集》进行分析前,首先,笔者对江户前期王世贞作品受容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林罗山书目》的内容记载,王世贞的文集最早开始在日本传播可以推定至庆长九年(1604)之前①。也就是说,在王世贞去世不久后,他的文集就已经流传到了日本;其它稍晚一些的关于王世贞作品流入日本的一些情况如下:宽永十二年——有《弇洲山人四部稿选》(其中诗部四卷)②;宽永十六年前后——《艺苑卮言》《弇洲四部稿选》《七子诗集》《王元美先生读书》《凤洲通鉴》等③。

根据神田喜一郎在《江户时代的汉文学》(1956)的时代划分,王世贞的文集初次传入日本前后,江户诗坛的文学思想逐渐开始转变。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儒学开始得到重视,随着红叶山文库建立,大量汉籍涌入日本,日本汉文学发展参与到东亚汉文化的共同创作中,逐步进入了日本汉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江户汉诗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萱园派主导接受明七子复古诗学观念,公安派主张发展尊重个性创意的性灵说。而王世贞所推崇的复古思想,便对第一个转折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江户中期,荻生徂徕受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影响主张复古,创立“古文辞学派”。在《徂徕集》中记载“中年得李于鳞、王元美集以读之,率多古语,不可得而读之,于是发愤以读古书,其誓目不涉东汉以下,亦如于鳞氏之教者耳。”④徂徕在吸收二人的思想后,又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辩道》等著作,其思想对日本国内乃至中国清代经学、理学方面皆产生了影响。和刻本《弇园诗集》,便是在如此背景下编撰。

三.和刻本《弇园诗集》的内容分析

《弇园诗集》,王世贞著,源攀髯校,其父菅沼东郭对成书提供了很大帮助。源攀髯,即菅沼西陵,大阪人,菅沼东郭之子,名攀髯,字子登,通称文次郎,江户中期儒学者,思想受其父影响,所著有《王屋集》等。菅沼东郭,大阪人,名大简,字子行,通称文藏,儒学者。东郭倾心徂徕之学,曾于大阪讲学,所著有《论语征疏义》《东郭文集》等。《弇园诗集》于延享五年(1784)序刊本,关西大学图书馆藏。卷首有序文三篇,卷末序文一篇。首先,通过这四篇序文,我们可以对编撰者的编撰意图,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了解江户诗坛对王世貞的受容。

1.序文分析

卷首序一《弇州诗集序》:

麟之出也,孔子而知其为麟矣。(略)物子一唱,而后我大东之人糜然称王、李。我生于东都,初厭飫于宋儒理窟之中十年焉。而诗尚盛唐,文宗漢魏,一日幡然志古学,终成其学。夫物子之有功于天下后世,虽比之孔子,何让哉!噫!微物子,後死者不得与斯文焉!而物子得之者,以其階梯王、李,知古文辞通于古经之故也。夫元美者,博而古矣,于鳞古之又古者也。顾元美似班固,于鳞似马迁,能得于鳞,則又能得元美矣。能得元美,而又古之,则于鳞亦可得焉。剞劂家请梓王、李,而《沧溟集》京板将行,故欲梓《弇州稿》。(略)延享戊辰春,东都源大简子行题。⑤

在此篇序文中,物子,即为荻生徂徕。菅沼东郭认为,明朝的文学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荻生徂徕的思想在江户诗坛一呼百应,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古文辞学。东郭称,对日本而言,徂徕的对后世得到功绩不亚于孔子,同时高度称赞王、李二人,认为如果日本接受他们的思想,便能振兴江户诗坛。同时,这篇序文中重要的一点,提及了日本学者对于王、李二人的不同评价。他还将二人比作班固、司马迁,“于鳞古之又古者也。顾元美似班固,于鳞似马迁,能得于鳞,則又能得元美矣。能得元美,而又古之,则于鳞亦可得焉。”也就是说,李攀龙(即于鳞)在文学思想上是“古之又古”,即拘泥于古的,这也于公安派攻击复古理论的基本点相通。另一方面,这也侧面认可了王世贞文学思想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在《钦定四库全书》中,《弇州四部稿》的编撰者也在序文中写道:“世贞与李攀龙齐名而才实过之”,“世贞初时议论太高,声名太早,盛气奔涌不暇深自检点……”也反映了王世贞作为复古领袖,自省之后进行了思想革新的事实。

国内的很多研究者都提到了江户各个时期儒学家对于明七子的不同认识。江户前中期的学者在阅读过王、李二人的作品后,有人肯定其创作风格表,也有人批判其刻意模仿盛唐诗歌、拘泥于古。但可发现,当时的江户学者对明七子的了解也基本浮于表面,仅在扩充知识时的泛泛接受,并没有明显的主动接受的意识。但在这篇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江户中期,古文辞学派的学者在对明七子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拟古”的弊端,并加以反思。

序二《弇州詩集序》:

揚子雲有言曰:“无是父,无是子;无是子,无是父。”我东郭先生父子之谓与?先生自幼好学,壮而有志于复古之学,三河氏既唱之,先生一闻其説,如决江河。比其强,而生一男,名攀髯,字子登,号王屋,聪敏颖悟。髫齓而属文善书,足以成一家焉,何啻謝家凤毛哉!先生教人以文辞,以欲各成其才,面李、王二集几希矣。我社盟之徒欲见之者不少矣,故欲为刻之。李集将出,于是乎欲梓王。然卷册颇多,非一旦之力所能成也,仍命子登子录其未载他选者一二,名曰《弇州詩集》,庶几使二三兄弟为帐中之珍耳。窃顾与先生之宗者,非是子则谁能乎?《易》曰‘子克家,亦是子哉!有是父而有是子,可以观积善之家有余庆矣。⑥

此篇序文介绍了菅沼父子编撰本诗集的原因,“先生”仍表示荻生徂徕,即徂徕思想反响甚高,受之影响众学者纷纷欲读王、李二人之作,而此时李攀龙的和刻板诗集即将出版,于是东郭让儿子子登编撰王世贞诗集。同时,结合其对其子的评价,菅沼西陵自幼聪慧,其文学造诣足以自成一家。东郭在序文中也对这本书的出版抱以厚望,可见这部诗集在当时是具有一定需求度。王世贞的两本原诗集共有七千余首诗,根据这篇序文可知,当时王世贞的诗歌及文学作品已经大量流入日本,仅仅将其作品重新编集成册的工作量就极大,于是本集“录其未载他选者一二”。即《弇园诗集》是在参考了其他在日本流传的王世贞诗集的基础上编撰的“精选版”,可见两位学者及江户诗坛对其作品的重视程度。同时,序首引用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句子,也能反映出日本当时复古风潮下,学者的涉猎之广,更加说明了该诗集的重要性和较高的需求度。

序三《题弇州诗集首》:

西周盛时,列国陈诗,用之房中,用之邦国,玉灼煌煌,四时得其和,万物得其育,天地运昌,君民风美。呜呼,斯文之为文也,大成至哉!及东周之衰,风教弛颓,而仲尼称删《诗》《书》,笔削《春秋》,其于诗也,未曾不与游、夏相咨矣。仲尼没後,孟轲徒出自其口,荀卿强举乎其糟。至汉室,文运起也,雨司马、董、扬之徒出,以锦绣之,金玉之,而赘旒于齐、梁、陳、隋之間焉,而李唐復起,終沙砾於宋元焉。明之与也,王、李之徒勃然出,一洗海内,以追游、夏之業,污秽惟新,铿戛泉涌,金相玉振,莫出其右者。噫嘻,美哉!壯哉!我東郭先生深造斯文,左右逢原,欲丘明其徒,司马斯民,于是乎命男子登秀才订《弇州诗稿》。

这篇序文中看出,编者认为西周是文化气运隆盛的大成之时,而东周开始走向衰败,但此时还有孔子一派积极传播着优秀的诗歌文化;但待孟子、荀子的年代,汉诗仅剩糟粕。至东汉,司马相如、扬雄等辞赋家的出现,扭转了诗坛的颓势,并在唐朝时重新兴盛,又在宋元两朝走向没落。而到了明朝,王李二人使文坛重回孔家盛世,达到了新的高度。东郭表示能够编撰他们的诗集,对江户汉诗坛产生积极影响是千载不朽之举,即使自己没有文章传世亦无妨。

此外,卷尾还刻有:“《王弇州诗部》后编次出《助声解》,东郭先生著,近日出来。”通过此补注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该诗集出版不久后,菅沼东郭还出版了帮助日本学者朗读诗文的声解,侧面反映出了该书在当时大阪诗坛的需求度。在尾序中,源攀髯再次高度赞扬王、李二人,同时,也抒发了更深层面的认识。他认为,明朝能达到如此高的文化成就,是时势所趋,明文化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一味仿古,而在于兼容并包,上下吸收。如果一味仿古不求创新,那么明也只能成为第二个汉魏,所以江户诗坛也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明的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创造一个全新的盛况。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日本学者对王世贞诗歌内涵尤其是其不同于李于鳞的传统复古,兼容并包的特点之肯定。

2.收录诗歌内容分析

《弇园诗集》据王世贞作《弇州四部稿》及《弇州山人续稿》中诗部内容编刻,但收录顺序稍有不同,例如卷二《金坛王叟六十寿之》至《为林子腾茂才题桃花图寿》出自《续稿》卷十、卷十一,而其后《宝刀歌》至《金吾行赠戴锦衣》出自《四部稿》卷十六至卷十九,其后《金莲花草之贱者也产钱翁悬磬室前遂获图之而余戏题焉》和《公瑕为余书道德经戏谢》又出自《续稿》卷九。至于为何编撰者要如此编排,正是应对了序二中“録其未載他選者一二”的解释。

根据饶龙隼的《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1995)中的统计⑦,《弇州四部稿》有诗五十二卷(含拟古乐府三卷、词一卷),古体诗1321首,其中古诗835首,古乐府386首;近体诗3143首,其中律诗1940首,绝句1041首,排律189首,合计总诗篇4557首。《弇州山人续稿》有诗二十四卷(含拟古乐府一卷),古体诗628首,其中古诗570首,古乐府58首;近体诗1827首,其中律诗790首,绝句965首,排律72首,合计总诗篇2455首。而和刻版《弇园诗集》全书共八卷,诗318首,诗歌按诗歌体裁分类,卷一为古五言13首(其中有一篇为古七言错误收录至此),卷二为古七言17首,卷三为五言律诗23首,卷四为五言排律18首,卷五为七言律诗56首,卷六为七言排律5首,卷七为五言绝句76首,卷八七言绝句110首。首先根据和刻版《弇园诗集》的分卷方式,该诗集基本囊括了原稿中除了词和小令之外的所有体裁,对于绝句的收录量较大,占据了整个诗集的58%;而相比下,古体诗的收录相对较少,而排律的本身创作量就不多,基本与原稿比重一致。

关于王世贞自身的诗风,晚年时的变化可以说是比较大的。早年的王世贞,诗风重格调,题材广泛且不乏辛辣讽喻的诗篇,同时也可以从其诗歌中看出个人的文学及政治抱负。卷二中还收录了一首其十八岁时所作的《宝刀歌》,可见其少年之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源自家族的使命感。而在父亲被杀,多次出仕最终再次归隐之后,王世贞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创作上以绝句、律诗为主,诗歌内容主打个人生活中的游山玩水、闲适想乐,不乏与山人、友人间酬和所作诗篇。同时,晚年的王世贞,即便是在年轻时创作颇多的古乐府诗上,也达成了个人的新高度。王世贞于《艺苑卮言》中,对李攀龙的古乐府诗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⑧在《弇园诗集》的第八卷中,收录了《古乐府杂题二十绝》中的15首,这些诗篇出自《弇州山人续稿》诗部第二卷。可以看出,王世贞早年所作的这首诗,仿古倾向明显,引用典故颇多,有鲜明的古乐府诗叙事风格;而《秦女卷衣》这首诗,会将读者引入诗中秦女的视角,情感娓娓道来,回味悠长,虽然仍可以看出古乐府闺怨诗的取材,但是可以感受到其晚年时倾向于小诗的创作风格。这一风格,在该和刻本的其他收录内容中,也可以窥见一二,如第七卷收录的《为胡元瑞题绿萝馆二十咏》、《和张肖甫司马题王阳德使君阳湖别墅十咏》《弇园杂咏》等,在占了全书一半体量的后两卷中,编者一共收录或部分收录了王世贞于晚年与人应和交游所作的系列小诗共77首,占后两卷内容的41%。可见当时江户诗坛对于王世贞晚年诗篇及思想所抱有的学习态度。

除此之外,王世贞晚年的晚年创作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性灵诗。参禅礼佛的隐逸生活让王世贞可以避开复杂的官场斗争,在平淡自然中重新反思自己的文学倾向。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复古之流弊,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加入了清新自然的生活情趣及禅道思想。在《弇园诗集》收录的律诗及绝句中,有很多透露着隐逸志趣的作品,这些诗歌基本都源自于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和友人的酬赠、应和,以及游山玩水时信手拈来的咏物小诗,同时也有很多和佛、道有关的诗歌。仅仅用诗集的最后两卷举例,具有很明显的清新诗风或禅意氛围的诗歌创作就有近60首,这与王世贞早年的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些诗歌中,我们挑出两首具体赏析一下:

不爱天上游,不爱人间住。爱此半峰间,卧看云来去。(《半峰亭》)

这首绝句可以说是王世贞晚年清新诗的代表之作,风格清新洒脱,透露着隐逸志趣,透出的性灵志趣自然纯粹,而用词又飘逸奇巧,回味悠长。

丝竹由来非我心,未论山水有清音。空林宴坐幽深处,难道无弦不是琴。

《长夏无事避暑山园景事所会即成微吟得二十绝句(其四)》

音不出于本心,而出于自然,曲径通幽,静坐林中,美妙便自发而生。在无所事事的夏日,却能品出自然的韵律,悟出万物有灵,清新而富有禅意。而且,在以上为例的两首诗中,我们还能品出颇似苏轼、白居易的风骨,这也反映了王世贞自身思想上古色与自然的碰撞。他的文学思想,虽然是以“格调”为根基的,但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文学态度,个人的思想境界依然得到了升华。

通过本文我们能看到在江户中期的大阪,王世贞被接受的不同侧面。大阪的文化氛围更加开放、包容。菅沼父子在兼顾王世贞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同时,响应当时诗坛的需求,怀着录他人未录的使命感,倾注两代人的心血,完成这本《弇园诗集》属实难能可贵。同时反过来看,编者更加偏好王世贞且在该诗集中大量收录其偏向于性灵、隐逸、禅意题材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看到大阪汉诗坛对诗风的宽容和兼收。虽然该诗集较参考原稿来说收录内容不多,但其相对较大比重地收录了王世贞晚年的创作内容,基于当时的江户诗坛对于王世贞的主流认识来说,它对王世贞一生的诗风及思想变化做了很好的补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学堂.《王世贞与性灵文学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2002(04):50-53+87.

[2]李迥.《略论王世贞“晚年之定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18-20.

[3]郦波.《王世贞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4]刘芳亮.《日本江户汉诗与晚明公安派文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2):33-38.

[5]段慧冬.《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7.

[6]陈广宏.《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10,39(06):66-74.

[7]严明.《明清诗风之变对江户汉诗的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13(04):45-56.

注 释

①刘芳亮.《江户前期明七子派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J].许昌学院学报,2013,32(04):38-45.

②名古屋市蓬左文庫.《名古屋市蓬左文庫漢籍分類目録》[M].名古屋:名古屋市教育委員会,1987.

③大庭脩《東北大学狩野文庫の御文庫目録》[J].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1970,(3):9-90.

④荻生徂徕.《徂徕集》[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第28卷,第7页.

⑤(明)王世貞著,(日)源攀髯校.《弇園詩集8巻》[M].江戸:西村源六,大阪心斎橋南誥角,丹波屋半兵衛,延享五年(1748)[刊].

⑥(明)王世貞著,(日)源攀髯校.《弇園詩集8巻》[M].江戸:西村源六,大阪心斎橋南誥角,丹波屋半兵衛,延享五年(1748)

⑦饒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9.

⑧王世贞.《艺苑卮言(七)》[M].卷一五〇.

202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浙江学术对17-20世纪日本社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2NDQN264YB。

猜你喜欢

王世贞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管窥王世贞的书画交际与交易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
20世纪以来王世贞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