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成绩和问题 抓住契机寻突破

2023-08-22王闲乐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营商代表上海

王闲乐

7月21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代表围绕龚正市长代表市政府作的上半年工作报告进行评议。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的多项经济数据亮眼,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代表们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没有回避问题和短板,指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体现了市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面对下半年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代表们依旧充满信心,只要以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契机,抓好打开发展扇面、增强经济韧性、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就一定能顺利完成。

亮眼成绩为市场主体注入信心

报告指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上半年上海经济加快恢复,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曹立强代表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今年一开春,就看到上海的干部们忙着去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招商引资,上半年全市新增了3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3家外资研发中心。“上半年上海经济发展表现亮眼,投资、消费、外贸均走在全国前列,反映出上海经济韧性十足,也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打好了基础。”

亮眼成绩让众多企业界代表赞不绝口。张立军代表说,上海是国内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这让腾讯坚定了在上海长期投资发展的信心,“这么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努力,上半年取得好成绩也在意料之中了”。李永明代表也表示,企业在利用好上海提供的广阔平台时,也将继续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文新代表注意到,报告中特别强调,接下来要下更大功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为牵引,以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我觉得这一点抓得特别准,国际形势越是动荡,我们越要做好营商环境,用实际行动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诚意。”

吴坚勇代表表示,市司法局正牵头对照世行最新标准,制订细化具体措施。他认为,和司法裁判相比,仲裁效率高、成本低,在国际上更受企业青睐,浦东可以先行先试,给仲裁业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作为一名文旅行业的从业者,从逐渐多起来的客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经济正在恢复。”袁剑代表说,有些热门景点的客流量已接近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希望政府部门能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持续为市场主体注入信心。

多位代表指出,在经济快速复苏的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不少行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应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难解困。刘正东代表说,国家和上海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当务之急是落地落实。

吴少游代表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在履职过程中发现,不少中小微企业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举措的感受度不深,甚至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儿”。他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规则更加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切实实给广大中小微企业减负“松绑”,释放它们的活力。

深化改革开放 打开发展扇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代表们也指出,当前上海经济仍面临内生动力不强、需求总体偏弱等困难。在讨论下半年工作该怎么做时,多位代表指出,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上海一隅,而是要主动把发展的扇面打开,支持更多上海企业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也与报告中的内容不谋而合。报告指出,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当前主要是要推进“4+2”重点任务,其中的“2”就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2项重大举措,分别是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这半年来取得的成绩体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好衔接。”徐敏栩代表说,为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多多搭建平台,为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和帮助,“一些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其实很有竞争力,关键是怎么让它们能更好地走出去。”

代表们认为,能不能构建好服务“走出去”的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国际化服务的能力,是上海能否打开发展扇面的关键。

以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黄浦区为例,去年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101家、重点投资类企业20家、总部型企业4家。市人大代表杲云介绍,接下来将持續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主动对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创新力度,为更好发挥城区中心辐射作用积聚强劲动能。

朱林海代表谈到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一家企业在境外遇到了纠纷,想要寻求帮助时,却发现政策支持中不含法律服务。他说,上海有一支3000多人的涉外律师队伍,这是独特的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力量。建议将法律服务列入政府提供的服务清单,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承接了不少境外法律业务的陈峰代表对此颇有感触。近期,他所在的公司境外业务以离岸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持续攀升。他留意到,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中,强调支持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推动离岸贸易结算、海外融资服务等业务发展。在他看来,无论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监管等法律制度。”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培育内生动力

在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迈上4万亿台阶后,上海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量”的增长,而是更加看重“质”的提升。正如报告所言,要“大力提升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在代表们看来,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城市内生动力,增强经济韧性。

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土地要素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何大军代表注意到,报告中提到,要下更大功夫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张江科学城先行先试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政策。“对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城市来说,一定要在提升经济密度上下功夫。这项土地政策给了规划更大弹性,相信将极大促进产城融合。”他呼吁,试点范围可以扩大到张江科学城的存量土地上,并尽快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

“我们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接续性和竞争力。”瞿芳代表的视线落在了近来大热的人工智能产业上。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将对生产、制造、服务、研发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可能颠覆投资、贸易等现有模式。为抢抓新机遇,其所在的小红书正积极布局相关多模态模型,将研究成果与市场接轨,借此赋能现有业务。

徐建代表认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除了中心城区外,不妨也把目光投向城郊和农村。“近年来,不少龙头企业在青浦落子布局,更多远郊乡村筹谋起土地高效利用。”徐建代表说,各街镇、乡村应依托于资源禀赋和创新生态,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才能积蓄起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少代表长期关注科研成果转化率问题,他们在评议时指出,考察科研成果转化不能光看数量,还要聚焦于机制创新。应支持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让市场支撑科研单位研究,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形成良性循环。顾伦代表建议,政府部门要在硬科技上加大投入,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硬核企业给予更大支持。

还有代表提出,金融机构要调整评估标准,在融资方面给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很多金融机构仍然只看重企业当前的盈利情况,没有考虑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等”。

布局未来产业意味着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串联”。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禹宝庆代表看来,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必须拿出真正能打动人的好政策。“最近几年各地都在‘抢人才,上海也不能落后,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好政策来。”

刘志代表认为,吸引集聚人才,既要关注“塔尖”,更要重视“塔基”。然而,目前各项人才政策中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着墨不多。“希望进一步出台相关举措,集聚更多有能力制造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不是吸引过来就结束了,我们还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支持。”郑佩芸代表说,上海从海外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但仅靠他们个人单枪匹马是做不出成绩的,用人单位应该为他们配好团队,制定好相应的激励机制。

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

扩大“医教文体”等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无障碍环境提升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大便利,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报告中提到的一项项民心工程获得了代表们的充分肯定。

李皎代表注意到,报告强调要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这充分体现了上海政府帮助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决心”。作为一名企业家,潘晶代表参与了一部分新增养老床位的建设,他说,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付出的努力。

“这次的报告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写得特别‘实,尤其是新一轮民心工程的行动计划。”胡晓丽代表说,从热闹的菜市场到方便的社区食堂,从滨江公园锻炼的市民到市井路边演奏大提琴的乐手,无处不体现着上海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践行。“对一座城市的信心,不仅来自经济数据的提升,也来自市民感受到的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把市民身边的环境打造好,也是提振信心的一种方式。”

从“两旧一村”到公园城市,评议时,代表们不仅在意建得多不多、好不好,更关注其能否为城市发展带来联动效应。

“道路如果能体现人文温度,也能优化营商环境。”施政代表谈及调研中遇到的一条小马路。原本的90度直角设计容易产生视觉盲区,改造后有了弧度,车辆行人也有了缓冲带,不仅改善了交通出行环境,更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营主体互联互通。

類似的理念还体现在“两旧一村”改造和公园城市建设中。讨论中,多位代表提及,要找到推动城市更新和群众接受意愿的最佳政策平衡点。推进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可持续的更新模式。

寸土寸金的南京东路街道,林立的高楼大厦背后,仍存有大量零星旧改地块,还涉及不少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周明代表认为,改造中不应简单“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历史文脉肌理、周边居民诉求,探索宜居宜商的改造路径。比如,针对零星旧改地块,可考虑修缮、活化历史建筑,同时保留存量商业,将其打造为开放商业街,更好地保留“烟火气”。

公园城市建设也秉持类似逻辑。代表们认为,建设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张颂华代表认为,公园建设不妨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建议在打造公园花草馨香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赋能提升公园的人文内涵,可因地制宜嵌入当地文化活动,让公园兼具设计感和城市温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上海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胡霞敏代表说,当前仍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特别是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有些企业反而招不到人,建议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各方需求,更加精准地提供职业指导、求职实训等就业帮扶服务。苏梅代表认为,当前基层治理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可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

猜你喜欢

营商代表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四季的代表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