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整体视角 优化作业设计

2023-08-22徐荣碧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变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徐荣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负提质”已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要真正落实“双减”就必须回归到对教学与作业关系的研究,“减负提质”倒逼教学改进,改变教学理念,以完善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是实现“减量提质”的重要前提,在完善作业設计的过程中,作业的内容能成为教学改进的补充,而通过作业设计的反馈,进行数据整合,也能为教学改进提供思路借鉴。综上,在教学与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从整体视角开展教学与作业设计,使教学与作业同步且一致,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针对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进行了实践研究,让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更好地融入教学中,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完整学习活动,打造高效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一、课前作业,撬动课堂

课前作业是上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布置的导学或者导思的作业。课前作业侧重于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重在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指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反思的学习。通过完成课前作业,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见、思考、问题走进课堂。有了主见,课堂上就能展示与辩论,有了问题,课堂上会更专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设计,重点解决学生课前作业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促使课前作业有效撬动课堂。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前作业:

1.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

2.试一试,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你可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图形?

3.问一问,关于三角形的面积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这样设计课前作业为课堂提供了实践支撑,课堂上学生争先展示,针对不同的剪拼方法找出转化后图形与原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在探索与交流中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对沿中位线剪开和折成一个长方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给予引导,从不同的剪拼方法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课中作业,成就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一定是精讲精练,以练促讲。“讲课+练习”的课堂结构才是高效的课堂,在课中作业我们要设计以目标为导向的作业,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来确定课时作业目标。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课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通过完成课中作业,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课中作业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课中作业我们设计了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及时调整教学,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决,不留到课后或下节课。巩固练习是以本节课知识为主,与例题相匹配,思考策略也与例题相同。变式练习是通过改变问题情境、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者图形的关系让学生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变式练习的核心是抓住不变的本质,围绕不变的知识点而变化,变式练习中要体现不变性、变化性、趣味性、思考性以及结构化。对比练习中,通过内容、方法、形式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从区别与联系出发巩固知识。

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中作业:

1.巩固练习。

(1)比较各组中的两道题,哪道计算起来更简便?

①28×68+28×32    28×(68+32)

②35×(124-24)     35×124-35×24

(2)你能使下面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25×(40+4)       245×15-45×15

2.变式练习。

(1)与99×101-99得数不相等的算式是(  )

A.99×(101-1)      B.99×101-99×1

C.(100-1)×101     D.99×(100+1)-99

(2)你能用生活情境来说明“45×38+45×62=(38+62)×45”是否成立吗?

3.对比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1)8×(125×9)      (2)8×(125+9)

这样进行课中作业设计,在巩固练习中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在变式练习中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对比练习中把容易混淆的题目逐步清晰,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通过课中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三、课后作业,延伸课堂

课后作业是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完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课后作业设计要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要求进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设计有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在课后作业中我们要设计分层作业,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计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为主,回顾与梳理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性作业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拓展性作业具备挑战性与拓展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深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和深刻性。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

1.基础性作业。

(1)我们这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①两个(  )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②将三角形按图示方法剪一剪可以拼成(   )形。

观察可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的(  )。

因为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2)求出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2.发展性作业。

(1)下圖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是多少?

(2)下图中,已知BC=CD=DE,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3.拓展性作业

同学在研究如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小明    小红     小亮    小浩

( )    ( )     ( )    ( )

(1)你觉得哪些同学的方法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名字下方的括号里画“√”。

(2)在你认为正确的方法中,你最喜欢谁的推导方法?请你把他的推导过程写清楚。

这样设计课后作业,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实际问题。作业设计的梯度由浅入深,让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推理能力和模型意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课后作业有温度、有梯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通过课后作业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发现与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把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学习中。

总之,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整体视角来看作业与教学的关系。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寻找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作业为支点撬动课堂改革,让作业和教学有机融合形成整体,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设计作业,精讲精练,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双减”,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猜你喜欢

变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三角形,不扭腰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