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探究·交流·运用

2023-08-22陈华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棒新知三角形

陈华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數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阅读、去探究、去交流、去运用,获取新知。

一、阅读——促进自主学习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阅读能力。只有认真阅读课本,才能真正学懂课堂所学知识。而阅读能力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学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阅读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问”启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思考有了聚焦点。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先出示两个问题:(1)怎样求比值?(2)比、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阅读,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寻找教学难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以“问”引读,学生阅读就有章可循,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2.以“疑”导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思考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进行边阅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而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大胆地进行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之后,学生阅读课本“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语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一个最简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是否也行?并举出了不是最简分数的一些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例子,从而对结论提出了质疑。

3.以“趣”引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材中设置“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课后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价值。如,在教学“圆周率”之后,当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研究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后,教师出示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史料,让学生阅读刘徽割圆术的思考过程,了解古代数学研究的独特方法,领略古代数学研究的风采,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4.以“悟”激读。在学习新知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本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史,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促使学习方法迁移,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回顾圆周率概念怎么来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方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的?(2)教材是用什么方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测量发现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方法。

二、探究——促进探究学习

问题解决不是单纯的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而是学生不断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往往能直抵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以悬念性问题激发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它们在做什么运动,学生对停车场车杆及秋千是否做旋转运动出现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车杆和秋千没有运动一圈不能算旋转;而有的学生认为它们也是绕着一个点旋转,所以也是旋转运动。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产生了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以挑战性问题引领探究。小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学习欲望,总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挑战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宽畅的探究时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获取丰富多样的探究体验。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的面、线、角的特征后,剥下长方体的一个面,并提出挑战性问题:大家想一想,如何让长方体上的这个长方形“躺”在我们的作业纸上,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学生纷纷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尝试,发现利用长方体学具,可通过包、印、画等多种方法就能达成目标,经历了由体到面的过程。然后,教师再提挑战性问题:“观察自己创造的长方形,说一说长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内化长方形的边与角等感性认识。

3.以诱发性问题引领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创设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画圆,在画圆中认识圆。反馈时师问:“你为什么没有成功?怎样才能画好圆?”开始的问题和反馈时看似一样,但它却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连续追问,触及重点。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画圆的方法,更能思考画圆的关键。画完圆后,教师问:“你的圆有多大?”学生拿着自己的圆比划了半天,发现无法表述清楚。这时,教师顺势引入直径、半径的学习。在小组合作环节,要求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借助诱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以及“直径、半径关系是怎样的?”采取逐渐追问,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以操作性问题引领探究。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体验新知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动手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掌握所学新知。如,在解答“一张长2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这道题时,教师直接让学生进行解答,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如果先让他们动手操作,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许多学生就懂得如何解答。

三、交流——促进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1.先自学,再交流。自学课本是学生开启未知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自学课本,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要加‘都字?”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要加‘相同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要‘0除外?”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从课本寻求解答。这样,通过自学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先计算,再交流。计算教学不但要重视计算结果的准确,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说清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9+5”进位加法的算理,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结合操作过程进行口算。再结合操作引导学生说明“凑十”的方法,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先从格子盒外面拿出一粒珠子,并将这粒珠子放在格子盒中凑成10,然后把格子盒中10粒珠子加上外面的4粒珠子,就得到了14?因此,9+5=14。”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9+5=是怎样口算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凑十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3.先操作,再交流。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与动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形成过程。同时结合操作,说一说怎么操作过程。如,在教学“数与形”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可先出示5个三角形,并提问学生:“用了几根小棒?”“若只有5根小棒,要摆放2个三角形,你有方法吗?”让学生动手试试,引导学生摆出,师追问:“同样是摆了2个三角形,为什么6根小棒可以?5根小棒也可以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两个相邻的三角形共用一条边。”师:“遵循这种摆法,那么,要摆3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4个呢?5个呢?”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指名展示。

1个三角形     3

2个三角形     3+2×1

3个三角形     3+2×2

4个三角形     3+2×3

5个三角形     3+2×4

……

师问:“每次需要小棒的根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所写的算式会很快找出规律;小棒总根数都是3+2×(  )。这时,教师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增加2×(  )?”生:因为“3”表示第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2”表示后面每个三角形只需要2根小棒,所以括号中的数字是放置的总三角形数减1。即:“用字母n表示所摆三角形的个数,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从而得出3+2(n-1)的规律。为此,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说明理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4.先思考,再交流。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到有序地思考、有序地表达。如,在教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时,上课伊始。先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思考并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最后指名汇报,并出示如下图: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是1×1=1(平方分米),也可以是10×10=100(平方厘米),可见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要求学生说清道理,同样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是1×1=1(平方分米),也可以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它们的进率是100。

四、运用——促进问题解决

学以致用指向核心素养的时代意蕴,它通过对“学”与“用”密切联系,强调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以“用”为核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形成知识与运用能力。为此,学以致用不仅是为了掌握“双基”而做题,更是为了运用“双基”去做事,在运用中理解新知,也能内化为素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意识,才能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发挥出数学的作用。

1.借助实例,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宜的实际运用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入手,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象的实物,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即自行车的前三角架,斜拉桥的支架,高压铁塔的形状等,為什么这些都会选用三角形?这是因为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牢固地掌握所学新知。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走进商场、超市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场所的销售情况,学生尝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日常生活问题。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科所课题:“新课改视域下‘四元五环区域教学模式的探索”,批号:Fjjgzx2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棒新知三角形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