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仙女结缘传说的媒体化形态和传承方式比较

2023-08-22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樵夫牛郎牛郎织女

张 婷

一、引言

《牛郎和织女》传说在中国从20 世纪40 年代后期到80 年代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以反封建的社会意义为导向,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而备受瞩目。中国将每年的“七夕”节庆作为该传说故事传承的主要载体,同时以河南南阳、鲁山一带作为牛郎织女传说圈的中心,将当地祭祀、乞巧、庙会演唱作为牛郎织女传说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方式,向外辐射。牛郎织女传说在国内影响深远,传播到国外之后同其他民族的风俗相结合,演变成不同的版本。国内外关于牛郎织女的研究求同存异,不仅推动了牛郎织女的广泛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本国文化。韩国自1939 年《朝鲜民俗》第3 期登载林锡在的《朝鲜异类交魂谈》[1]为发端,开始关注《樵夫和仙女》的故事。相关研究大量涌现,韩国riss 国内外学术情报网站统计以樵夫、仙女传说为主要素材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共有200 篇,研究报告31 篇。李明贤以《仙女和樵夫》演变的漫画版《鸡龙仙女传》关注到以真实故事为原型的传统故事改编形式以及文化产品开发;何京淑研究了《樵夫和仙女》故事的形成和传承形式;杨敏贞通过比较“樵夫和仙女”型传说,研究了韩国、中国、越南、蒙古国的多文化家庭的家庭意识教育;金珠英研究了该动画故事的改编版本。综上所述,韩国方面侧重于研究本国故事的各类型版本和传承方式,与他国的同类型故事比较研究很少。本文通过比较以《牛郎织女》和《樵夫仙女》为素材的媒体化形态,了解中韩两国在该故事上的文化产品开发情况。

二、仙女结缘类故事的中韩版本考据及要素对比

(一)中国版的故事要素分析

《牛郎和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的。西周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已经出现了银河,而在战国时期的《夏小正》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竹简中已经出现了牛郎与织女相爱并结为夫妻,却因为银河的阻隔而不能相见,随后汉朝又增加了鹊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情节才逐渐形成:①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②她讨厌这种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③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座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传说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两人哭泣引发洪水。人间所有的喜鹊和乌鸦在七夕那天聚集到银河,用身体搭桥,让二人见面。因此,牛郎织女渡过的桥被称为乌鹊桥。此后,七夕便不再下暴雨,由于二人喜极而泣下小雨。相传七夕前后,喜鹊和乌鸦脱羽毛也是因为牛郎和织女。

(二)韩国版的故事要素分析

该故事在韩国有《仙女和樵夫》《老斗和樵夫》《救鹿的小伙子》《报恩的老鼠》《向老鼠行恩成为玉皇大帝女婿的故事》《金刚山仙女传说》《仙女的羽毛》《公鸡的由来》《公鸡啼鸣的由来》《花栗鼠的由来》等多个版本[2],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为止,在各种传说集类的版本资料达到了90 篇。大体内容为:贫穷的卢忠阁樵夫将降临天池洗澡的仙女翅膀衣服藏起来[3],最小的仙女没有衣服无法升天,只能跟樵夫结婚。婚后仙女找到隐藏的翅膀衣服,离开升天。7 月7 日,樵夫把儿子和女儿放在筐里,挑着扁担,乘坐天马升天,不小心掉下来变成公鸡,只能向天日日打鸣。传说只有在七夕之夜,樵夫在喜鹊的帮助下带着子女与仙女相见时,天上的天鹰座(樵夫和子女的变身)和天琴座(仙女的变身)才闪亮。故事中未能遵守“神圣婚姻”[4]禁忌的男主人公,导致婚姻悲剧性破裂。樵夫死后转生为公鸡和布谷鸟,所以现在有公鸡向天空哭泣、布谷鸟啼鸣的哭声作为该传说的证据。

(三)中韩版关于仙女结缘的故事要素对比

《牛郎和织女》和《樵夫和仙女》都是具有神话要素的凄凉爱情故事[5]。故事中男主人公无论是牛郎还是樵夫,都是生活踏实的贫穷男人;他们天性都很善良,都拯救了会神仙法术的动物;神物为了报答恩情,教男主人公秘密计谋,使其终于能和天上掉下来的女人结婚并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当男女主人公幸福美满之时却因为某种不可反抗的理由被分开,鲜有机会再次相聚。并且,在中韩版仙女结缘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樵夫(牛郎)和仙女(织女)都分别以地界和天界为中心,进行了“地→天→地”和“天→地→天”的空间移动,中韩版本的故事要素都充满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以《牛郎和织女》与《樵夫和仙女》为素材的媒体化形态

(一)以《牛郎和织女》为素材的媒体化形态

1.七夕节

中国的《牛郎织女》既是一段爱情故事,也是七夕的由来之谈。中国的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乞巧节”起源于汉代,每逢七夕,京城的乞巧市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并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在中国豫、鲁、苏、浙、粤、闽等地民间代代相传,但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后来,乞巧节慢慢发展成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2.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18 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以牛郎织女为素材的《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天仙宴》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天仙配》中的人物扮相俊美、唱腔华丽,通过“牛”和“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长的批判,以及对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赞赏。用黄梅戏舞台剧的形式表现,更加具有感染力。

3.电影及电视剧

中国以“牛郎织女”为素材,拍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与安庆电视台共同拍摄的35 集古装电视剧《天仙配》。剧情是由神话小说大师周濯街的小说《七仙女正传》以及民间传说《天仙配》的部分故事联合改编。影片最后历尽无数艰难,董永和七仙女一对恩爱夫妻结束为奴的日子,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调结伴归家。

4.动画片

2010 年,青岛新旋律传媒有限公司与青岛动漫研究院联合制作了《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在共同的成长中建立起美好的爱情,虽然天上的神仙、人间的一些人对此充满嫉妒,为这对情人制造了无数的障碍,但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连喜鹊也为之所动,为他们搭建起会面的桥梁。

(二)以《樵夫和仙女》为素材的媒体化形态

1.音乐出版

在韩国,以“牛”和“女”为素材的音乐作词多种多样,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是《小白船》。这首童谣原名《半月》,原本是朝鲜作曲家尹克荣为去世的姐夫创作的歌曲,记录失去亲人的寂寥,同时也抒发了当时痛失国土的痛苦。由于这首曲子具有强烈的童谣色彩,1950 年被翻译成《小白船》传入中国。中文填词为尹克荣,歌词大意不变,但传达出的意思是希望儿童们积极探索,勇于追求美好未来。此外,韩国歌手金昌南于1994 年发表的个人单曲《仙女与樵夫》也深受大众喜爱。

2.绘本故事

韩国以传统童话《仙女与樵夫》为素材,出版的儿童绘本和启蒙故事众多。自2004 年桂林出版社发行绘图故事《樵夫与仙女》以来,迄今已有超50 部图书出版。最新版的儿童绘本是2021年9月由人北出版社发行的《仙女与樵夫之爱的故事》。绘图风格各具特色,丰富了儿童读物市场。

3.舞台剧演出

韩国以《樵夫和仙女》开发的音乐剧版本多样,比较出名的是 2001 年6 月在大田市立舞蹈团推出的以樵夫和仙女传说为素材的作品《汉城新娘》及2012 年9 月在仁川莱美儿童剧场举行的《仙女与樵夫》音乐剧的演出。通过戏剧性的动作和舞台布景,生动地表现仙女和樵夫相爱的场面和飞上天的樵夫被赶下凡间的场面。运用现代技术使舞台和背景音乐相融合,故事情节栩栩如生。

4.其他媒体

韩国以传统童话《仙女与樵夫》为素材开发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如 2012 年KBS 2TV 推出的电视剧《需要仙女》、网络游戏《樵夫与仙女》等,同时还制作了游戏戏剧、儿童剧等表演剧。此外,韩国还开发了“仙女和樵夫山庄”等休闲旅游设施。

四、《牛郎和织女》与《樵夫和仙女》的传承情况比较

仙女结缘型故事长期流传于中、韩两国的大众之间,自古以来一直深受民众喜欢。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中、韩两国都发源于农耕社会。樵夫和牛郎是百姓的化身,每天勤恳地围着田地转或进山砍柴,即使辛苦也努力生活,但依然穷到没活路。劳动人民憧憬和某个天上来的好女人结婚生子,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这个故事引发了中韩两国劳动人民的共鸣。

第二,劳动人民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相信有机会从底层生活中挣脱出来。坚信只要能像樵夫或牛郎一样踏踏实实做事,一旦遇到好机会就会得到启发,获得贵人相助,命运就会改变。而这个好结局只有通过修行、积德才能得到。因此,这又属于劝善惩恶的教化性故事。对于这种题材,中、韩两国人民都喜闻乐见,认同感强。

第三,从中、韩两国的文化艺术风格上看,两国都追求有缺陷的东西。虽然该故事在中国是大团圆结局,但其中曲折的爱情让情节更加丰满、令人回味。在缺陷美的追求上,韩国不亚于中国。韩国的“恨”[6]是其特有的文化风格,这是基于韩国人的特殊现实情况和作为普通人不得不面对的局限性,因此“恨文学”在韩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虽然两国故事的结局都有缺陷,但两国民众仍将它奉为经典佳作,传承至今。

第四,从两国的传承方式来看,中国版的仙女结缘故事中,因“织女”从天界下凡为贫苦劳动人民带来手艺,同时有延续子嗣、共度男耕女织美好生活之意,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七夕节”当天有祈求富贵、长寿、丰收乃至求子的习俗。特别是牛郎织女传说圈辐射的地区,隆重程度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因此,该故事在中国主要是以节日为载体,以民间风俗的传承为主流传播形式。除了节日传承和传说风俗之外,迄今为止中国版故事最有名的开发媒体作品当数黄梅剧。近年来也逐渐增加了童话故事、动漫和古装电视剧等作品;而韩国版传说《樵夫和仙女》作为口碑文学,因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同时寄托了人类追求幸福的共同愿望,而得以代代相传。不仅流通版本众多,作为素材改编的动画、编舞、曲艺等各类文化产品也层出不穷;开发的媒体文化产品偏向年轻化、多元化。有面向儿童的童话故事、漫画书、动画片,也有受众为成人的音乐、电视剧,还有大大小小的舞台剧、音乐剧[7]等演出类节目,可以看出韩国一直重视并有意识地加大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传承和保护力度。

五、 结语

“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中国,因情节故事简短易于同世界各民族风俗相结合,进而融合发展成为他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不仅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所共享的文化资源与精神传统[8]。各国学者都把牛郎织女的研究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挖掘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本文比较了中、韩仙女结缘传说故事《牛郎和织女》和《樵夫和仙女》的传承形式和媒体文化开发情况,发现两国在文化产品开发上都具有本民族的偏好和创意性。虽载体不同,但在本国文化保护、发展和传承的目的上却是一致的。基于本研究,可以探索更多故事类文学的媒体化开发情况,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为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樵夫牛郎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樵夫的剑
神使墨丘利和樵夫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樵夫与赫尔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