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阳市推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22郭贵东杨瑞清檀银忠王文刚

湖北植保 2023年3期
关键词:枣阳市植保病虫害

韩 波,郭贵东,吕 亮,杨瑞清,陈 斌,何 敏,檀银忠,王文刚

(1.枣阳市植物保护站,湖北 枣阳 4412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3.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湖北 枣阳 441200)

枣阳市是湖北省的粮食主产县之一,水稻种植面积约5万hm2,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5%左右,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30%,对全市粮食作物稳产、达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枣阳地处南北过渡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农作物极易受到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侵袭。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害虫防治方法[1],能有效控制和减轻水稻病虫危害,保障粮食丰收,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但化学防控措施如果应用不当,将带来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生态平衡失调等,导致害虫再猖獗和自然控制力减弱,威胁农业安全生产[2]。

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提倡病虫害防治要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通过统防统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将助推我国农业向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手段,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允许水平,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植物保护措施[3];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贯彻绿色植保理念,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关键措施。“十三五”以来,枣阳市农业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绿色防控水平,为百强进位背景下枣阳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取得成效

1.1 提升病虫害防控水平,减少粮食产量损失

积极开展水稻病虫害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做好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大螟和病害的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工作,采取以“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综合诱杀+生态调控”“植保无人机北斗精准作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主的植保措施,集成配套选用优质品种、水肥管控、科学防治等技术,有效控制了水稻“三病三虫”为害。2022年共计挽回水稻损失5.64万t(其中挽回水稻病害损失2.11万t,挽回水稻虫害损失3.53万t),占粮食总产的4.32%,有效减少粮食产量损失,有力保障了枣阳市粮食安全稳定供给。

1.2 降低农药用量,保障生态安全

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2022年枣阳以“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引领,以“一控二替三精四统”(一控,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二替,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三精,即推行对症适时适量精准施药;四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推广为抓手,聚合种子处理、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措施,农药用量由2019年2 246.1 t逐年下降到2022年2 023.7 t,年均降幅3.30%,同《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2010-2020)》种植业农药使用量年均降幅3.40%水平持平。同时防治过程中未发生人畜中毒伤亡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的药害事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全市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1.3 减少农业投入,增加生产效益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计入生产费用,是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以绿色防控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来,枣阳市水稻农药使用次数显著减少,生产费用大幅降低,农民增收明显。据调查,2022年枣阳市水稻绿色防控核心区农药平均使用次数减少2次,实现水稻平均增产46.2 kg/667 m2,节本增效120.1元/667 m2,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农药平均使用次数减少1.5次,水稻平均增产10.2 kg/667 m2,节本增效26.5元/667 m2。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工作组织领导,落实绿色防控措施到位

建立“一套领导班子+两个工作专班”(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以业务部门为主的技术指导专班,负责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的实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以政府、农业、财政等部门为主的督办专班,负责督促各地及时开展水稻绿色防控工作,并印发绿色防控工作情况通报)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的领导,科学制订工作方案,协助调配绿色防控物资,积极解决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矛盾与重大问题,加强专班工作督办与检查力度,确保绿色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2.2 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发布防治信息准确及时

准确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近三年来,枣阳市植物保护站立足大植保理念,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全力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系统监测预警工作,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报准确率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宣传、防治指导,发布《病虫情报》8期,录制水稻病虫害防治预报专题片在枣阳电视台农业科技之窗、综合新闻等栏目联袂展播30余次,通过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微信工作群指导各地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入户率达100%,有力提升了我市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

2.3 强化示范区域建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力

狠抓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吴店肖湾、西赵湖等绿色双减示范区,安装太阳能频振杀虫灯90余盏,辐射防控面积300多hm2;在南城后湖、李庄等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安放二化螟性诱捕器1 000套、生物导弹(赤眼蜂)18 000枚,防治(防控)面积分别达67 hm2、20 hm2,应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生物药剂对水稻“两迁”害虫、本地越冬害虫进行防控,应用植保无人机进行超低容量统防统治作业,在示范区田埂和田边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害虫,提高稻田生物的多样性,在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压低二化螟和大螟田间种群基数。积极考察学习宜城、宜都等地绿色防控工作,做好枣阳市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活动,依托农广校举办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班3期,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植保业务骨干,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基层绿色防控技术知晓率。此外,通过应用项目资金购买水稻病虫害防控药剂和飞防服务,对全市18个镇(办、区)示范片进行统防统治作业,有力推广了枣阳市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3 面临挑战

3.1 植保工作面临人少事多困境

绿色防控是一项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天敌害虫释放、生物农药选择使用、防控效果调查等,对操作方法、使用时机等有严格的要求。植保站在职人员除完成作物病虫害系统调查、大田普查、灯诱调查、植保项目组织与实施外,还需抽空完成系统报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填报、农作物用药情况调查及承担其它临时性任务,尤其是基层“七站八所”改制,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后,大多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职工选择转行,据统计,2020年枣阳市18个镇(办、区)农技推广服务站在编职工235人,但实际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平均每镇仅2~3人,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严重失衡,如种植大镇七方镇,“十三五”末期拥有耕地2.24万hm2,按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人算,平均每人承担0.74万hm2的农作物病虫害调查任务,这给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和指导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

3.2 绿色防控指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考核、评价绿色防控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防治效果、提质效果、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方面[4],其中防治效果指标反映绿色防控的效果(如虫口减退率、病虫害发生率等)[5],提质效果指标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如优品率、农残检测结果等),经济效益指标反映应用绿色防控带来的经济利润(如节约成本、增加产值等),生态效益反映对环境的影响(如农药减少量、天敌数量与种类等),社会效益反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种植理念改变、安全用药意识提升等)。以上评价指标大多来源于野外实测或调查获得,通过选择恰当的指标就能对当地绿色防控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本身的特点,没有现成可借鉴的市场价格作为评价基础[6],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防控效果评价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防控应用效果指标体系。

3.3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一是市场主体主观接受意愿不强。与传统化学防治方法相比,以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措施存在短期投入大、见效慢、技术性强,市场主体较难短时期从理念上转变。二是市场主体选择性不强。绿色防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农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产品只有依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但因市场经济外部性(外部正效应、外部负效应)的存在,农业生产主体较难在市场竞争中因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补偿,也不因采取不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造成农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自然环境污染而买单,故在生产实践中,市场主体更趋于凭借经验选择单一的化学防治手段,而非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三是绿色防控经费少。2021年上级拨付中央农业生产救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170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其中水稻绿色防控资金29.55万元(生物防治21.43万元,理化诱控8.12万元),占项目总经费的17.38%,如按枣阳市2021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来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在每亩水稻上的费用较少,与实际生产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便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进一步开展。

4 发展建议

4.1 完善植保工作机制

以2022年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为契机,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专业性、公益性、兜底性定位,综合农作物种植面积、病虫害发生种类等因素,适时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途径,积极向市委政府提出植保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争取在人员配置、定岗定责、工作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积极组织专技人员参加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绿色防控、科学用药等技能提升培训,做好植保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作,培养造就一批实用型、技术型的乡土人才。植保部门协同农口单位党委制定适当的措施,将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向业绩突出、考核优秀的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倾斜,加强基层植保技术人才储备,提高中高职称比例。

4.2 加强绿色防控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需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一方面便于上级部门对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市场主体应用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便于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由于目前绿色防控考核、评价指标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5个方面,有些以定量评价为主,如绿色防控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些以定性评价为主,如社会效益,还有一些以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提质效果中评价农药残留监测结果和产品畸形率用定量指标进行评价,食物的口感则是用定性指标进行评价,但其中以定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很重要,主观性强,在生产中较难测量和评估,为此亟需加强绿色防控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探索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多模型融合的科学合理的绿色防控效果评价方法(如评价绿色防控社会效益的种植理念、安全用药意识提升等主观性强的指标,需要通过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评价,评价绿色防控效果的虫口减退率、病虫害发生率等客观性强的指标,可以通过常用统计方法分析得到),并对现有绿色防控评价方法进行改良或集成融合多种现有可行方法[3],建立适于从全域角度综合评价的绿色防控方法,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让绿色防控应用效果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为制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策略和方案提供政策理论依据。

4.3 着力提升绿色防控工作效能

一是强化绿色防控示范引领作用。绿色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要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为原则,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将农业药械企业吸纳到绿色防控工作中来。政府通过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向农民展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成果,提高农民参与、学习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制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政策,组织农技专家深入一线指导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促进绿色防控策略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应用绿色防控策略的种植户财政补贴力度,促进更多种植户选用绿色防控措施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积极加强同绿色防控产品公司合作,把企业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线,并将应用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促进绿色防控产品迭代升级。二是建立绿色防控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建立绿色防控项目验收的第三方评估和用户评价机制,建立绿色防控效果推广应用和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推广应用,全力提升绿色防控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的附加值。聚焦枣阳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因地制宜创建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争创国家及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基地、品牌推介、产品展销活动,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绿色防控产品附加值,进而释放品牌的虹吸效应。强化品牌区域效应,积极拓展媒体宣传报道渠道,提升品牌业内知名度,增强社会对绿色防控产品的认可度,让绿色防控基地生产出的产品卖上好价钱。

猜你喜欢

枣阳市植保病虫害
小蜗牛求救
聪明的小老鼠
会跑的胡萝卜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我家的老风扇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