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农区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

2023-08-22彭小琴李大珍石永芳刘久波

湖北植保 2023年3期
关键词:害鼠鼠类灭鼠

冯 翔,彭小琴,李大珍,石永芳,刘久波

(1.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5;2.松滋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湖北 松滋 434200;3.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石首 434400)

鼠害是荆州市农田的主要敌害之一,危害农作物的根、茎、叶、果,严重威胁农作物产量。一些地块因为农田抛荒、种植制度改变,导致农田鼠害发生频率更高,严重时直接将植株咬断,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一些香米水稻品种,由于特殊的稻香,更易吸引老鼠对其造成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田鼠害防治刻不容缓。

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非常重视农田鼠害防治,强调做好灭鼠、防鼠工作,但是由于部分地区水稻作物种植结构、栽培技术的改变(如采取晒田、干湿交替的灌溉模式),给田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使田鼠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鼠害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灾害之一。因此,了解荆州市农田鼠害发生现状,开展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对农业生产保质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荆州市农区2022年鼠害发生情况及特点

荆州市2022年鼠害轻度发生(1级)。2022年1~12月份农区累计投放鼠夹2 975个,捕获害鼠20只,平均综合密度0.7%,与历年相当。其中室内14只,占比70%,室外6只,占比30%,总体趋势是室内大于室外。虾稻田累计投放鼠夹1 809个,捕获害鼠28只,平均综合密度1.5%。总体趋势是上半年密度较高,下半年密度偏低。全年密度与历年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2 荆州市主要的害鼠种类

2.1 褐家鼠

褐家鼠(褐鼠、大家鼠、沟鼠),俗称大耗子,体粗壮,成鼠体长通常为150~280 mm,体重约120~150 g,重者高达300 g以上[1]。背毛棕褐色或灰褐色,随年龄增长,背毛棕色色调愈深,尾部略短于体长。栖息地广泛,多见于居民区,在河边草地、灌丛、庄稼地、荒草地以及林缘池边均有分布,有群居习性,喜夜间活动,晨昏为外出取食的高峰期。寿命可达3年,平均1.5~2年,一年生6~10胎,每胎4~10仔,孕期3周左右,母鼠产后即可受孕,怀孕期20~22 d。褐家鼠食性庞杂,食量较大。2022年,荆州市室内外投放鼠夹后,上夹褐家鼠达17只,占总上夹鼠类的85%,是室内外优势鼠种;虾稻田放置鼠夹,上夹褐家鼠也有7只,占总上夹鼠类的25%。

2.2 小家鼠

小家鼠是小型鼠,体长通常为60~90 mm,体重为10~20 g。小家鼠的背面是黑褐色,腹面是沙黄色。小家鼠通常在田边、荒草丛或居民区附近的草垛中栖息。尽管小家鼠昼夜均会外出觅食,但通常在夜晚期间活动较为频繁。小家鼠冬季通常藏于农户家中越冬,春季转暖后部分迁移至田野觅食,秋末转冷时再迁回农户家中的鼠窝[1]。小家鼠食性杂,不仅会取食小粒谷物种子,同时也会撕咬破坏农户家中的衣服和书籍,对农户的器具造成严重的损害。小家鼠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主要以春、秋两季繁殖为主,冬季低,5~6月为繁殖高峰。在荆州市室内外出现,2022年捕获该害鼠2只,占总上夹鼠类的10%,虾稻田暂未发现该鼠种。

2.3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是中小型鼠,体长一般为65~120 mm,体重仅有20~40 g。黑线姬鼠的尾巴较身体短,因背部具有非常明显的黑褐色纵条纹而得名。黑线姬鼠一般夜间活动较多,尤其是清晨和黄昏,白天基本不外出觅食。黑线姬鼠的危害食物的范围广,尤其在水稻田和豆类花生地的发生密度最大,也会咬断树苗嫩茎,对树苗造成严重的危害。春末和秋末是黑线姬鼠的两个繁殖期高峰期,一般单头雌鼠每年生3至5胎,平均每胎产仔鼠约5~7只[1]。常出没在荆州地区的虾稻田中,2022年,虾稻田捕获该鼠种21只,占总上夹鼠类的75%,属于虾稻田优势鼠种。在荆州市室内外不常见该鼠种,2022年室内外仅捕获1只。

2.4 黄胸鼠

黄胸鼠又称屋顶鼠、黄腹鼠,体长130~150 mm,体重75~200 g。与褐家鼠相比,黄胸鼠的体型相对较为瘦小纤细,同时黄胸鼠的行动敏捷、爬行速度快、具有非常强的攀缘能力,逃逸能力出众。黄胸鼠通常在夜晚活动,尤其在晨昏最为活跃[2]。黄胸鼠通常栖息在房屋、农舍内,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转移到田间活动,危害农作物。黄胸鼠是杂食性鼠类,尽管黄胸鼠会取食肉、鱼、昆虫与蜗牛等,但是黄胸鼠主要以植物(谷类、豆类、菜类和面粉与其制品)食物为主。黄胸鼠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3~5月和9~11月的怀孕率高达50%以上。而在12月~翌年2月,黄胸鼠的怀孕率只有不到30%[3]。

3 危害情况

3.1 对农田作物的危害

农田鼠类主要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期间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鼠类在越冬后处于饥饿的状态,春季回暖后,鼠类从洞穴中转移至田间大量取食危害下播的种子和幼苗,导致种苗基数下降,农作物成本上升;夏季鼠类主要危害农作物的幼嫩茎和叶,造成作物倒伏、同时也会取食未成熟的果穗;秋季农作物成熟期,鼠类偷食谷物、果实等,同时还将果穗搬回洞中作越冬之用[1]。

3.2 对仓储粮食和温室蔬菜的危害

食物种类的改变和季节的轮换是导致田鼠转移寄居地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鼠类可在大田、菜园、大棚和粮仓之间转移危害。蔬菜大棚和粮食仓库是冬季鼠害发生的主要场所,对蔬菜生菜和粮食储存造成非常严重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害。据统计,因鼠类危害谷物种子和果穗,导致玉米和水稻每亩产量的损失高达2~10 kg。而褐家鼠平均每年导致农户的仓储粮(玉米和水稻)损失为10~20 kg,严重者达100 kg以上,对农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00元以上;小家鼠平均每年造成大棚蔬菜的产量减少约5%,严重时达到10%以上,对农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元以上[1]。

3.3 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鼠类是流行病的载体,在特殊的情况下非常容易传播流行病。目前已知鼠类流行疾病有57种,主要是鼠疫、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目前,大部分害鼠均能够传播流行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4 农田鼠害的监测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

鼠夹法是农民及技术工作者采用的最简单高效的鼠类密度调查方法[1]。鼠夹法通常采用规格为12.0 cm×6.5 cm的中号铁板夹或木板夹,放夹密度50个/hm2,夹间距离一般为10 m × 20 m,均匀分布即可[4],遇到特殊地形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间距。以优势鼠种偏爱的食物如稻穗、花生等为诱饵,可以在农田旁边、水渠两侧、水沟附近、道路两边和闲置农田等鼠类发生次数较高的地方重点放置。晚放晨收,以平均每百夹捕鼠总量计算出鼠密度[5]。一般情况下,当春季农田中的害鼠发生率达到3%、秋季害鼠的发生率达到5%时,需要在农田实施灭鼠措施,降低农田害鼠种群数量。

农田鼠害最佳防治时期有3个:一是春季灭鼠。越冬后的田鼠进入非常饥饿的状态,同时春季又是田鼠繁殖和发育的高峰期,春季灭鼠是控制田鼠种群密度的最佳时期。二是夏季主要消灭怀孕期和哺乳期的田鼠。怀孕期和哺乳期的老鼠不仅食量大、出窝警惕性差,同时行动缓慢、对食物的警惕性降低,容易接触和取食释放的毒饵,有利于诱杀。三是秋季鼠口夺粮。秋季农作物丰收,夏季出生的鼠口数量增多,危害严重,需要大量粮食过冬,可以通过人工捕杀[5]。

5 农田鼠害防治方法

5.1 化学灭鼠

化学药剂灭鼠是最快捷、最有效控制和降低鼠害发生面积的一种方法。选用高效、低毒、安全的抗凝血性慢性杀鼠剂(杀鼠迷、敌鼠纳盐等),以蔬菜、玉米粒、大豆、小麦、麦麸等作为饵料,同时添加适量的香精等香料作为“诱食剂”,增强毒饵的诱鼠效果[5-6]。选择晴好天气,统一时间和投饵,投放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点,晚投晨收,避免家禽误食,远离儿童。同时,及时清理死鼠,第一次投饵后的4~6 d是害鼠死亡高峰期,要坚持每日检查老鼠的死亡情况,将死亡的老鼠回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畜禽误食,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化学灭鼠优点是效果迅速,但会影响鼠类天敌生存和污染环境。

5.2 物理器械灭鼠

物理灭鼠法是通过利用物理方式和机械方式对害鼠进行捕杀的灭鼠方法。我们可以在农田旁边、水渠两侧、水沟附近、道路两边和闲置农田等老鼠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放置大量的捕鼠器械(如簧鼠夹、弓形夹、竹夹、鼠笼、电子捕捉器、粘鼠板等)灭鼠。物理器械灭鼠的优点是无环境污染,但投入人力、物力成本相对较高。

5.3 生物灭鼠

生物灭鼠是通过释放鼠类的天敌或者利用对鼠类具有单一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降低鼠类种群密度。生物灭鼠利用具有消杀、降低生育率的生物灭鼠药剂,降低老鼠的繁殖数量,同时可保护和利用蛇、野猫、黄鼠狼、狗、鸟等老鼠的天敌,具有一定的控制鼠害的作用[7]。生物灭鼠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措施,优点是可延缓鼠类抗药性和保护生态环境。

5.4 人工灭鼠

人工捕鼠是降低田间老鼠种群密度的一种辅助方式,主要是发动广泛的人民群众对田间的老鼠通过控制洞口、堵塞洞口、洞口灌水、洞口灌沙等方式进行等灭鼠。人工捕鼠可保护环境,但投入人力成本较高,且效率低。

5.5 智能设备灭鼠

智能设备灭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灭鼠方法,采用电子扑鼠器、红外线、超声波灭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老鼠密度,且操作方便,安全环保高效,适合在鼠密度较高的区域内使用,如餐饮食堂厨房、仓库、养殖饲料等,但价格较昂贵,农田间推广利用和普及程度不高[8-9]。

5.6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绿色环保,是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对鼠害发生比较猖獗的田间进行轮作,人为改变老鼠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环境。断绝田间老鼠的粮食来源、消灭鼠类的隐蔽住所,破坏老鼠生存的环境条件,让田鼠无法生存,降低老鼠的繁殖力和种群密度。二是在某一片区进行统一种植,这样也可以分散田鼠的危害。三是平时耕地时尽可能的深翻,破坏田鼠窝,作物收割后将秸秆、杂物清除干净,消除老鼠越冬的屏障,减少老鼠的栖息空间,恶化生存环境,减少鼠害带来的疾病传播和对稻田作物产量的影响。四是薄膜覆盖秧苗和谷种,既能够保护秧苗不被鼠类盗窃,又能保证秧苗的温度适宜。稻谷成熟时,快速收割和运输,以减少谷物被老鼠偷食的机会[8-9]。

6 小结与讨论

近年来由于养殖小龙虾效益可观,荆州市虾稻共育面积迅速增加,鼠害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虾农出入田间频繁,接触黑线姬鼠概率高,容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据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荆州市近10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5~7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农民为主,高危行为主要是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接触了鼠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常规的灭鼠只能短暂的降低害鼠的田间种群数量和密度,并不能将害鼠歼灭。反而当种群密度降低后,粮食储量增多,种内竞争减弱,田间的害鼠会通过高繁殖率,快速提升种群数量。荆州市目前采取的灭鼠方法主要是物理灭鼠和化学灭鼠,但物理灭鼠见效慢、耗工耗时,化学灭鼠又涉及到环境污染和药害问题,所以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灭鼠方针。各地应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防治方案,科学开展灭鼠工作。由当地相关的农技部门和农户互相合作,按时监测田间害鼠的种群数量和发生动态,一旦达到危害阈值,马上实施有效的灭鼠行动,快速降低田间害鼠种群密度,同时要重点防治难度较大的局部地区,确保整体害鼠防治的效果。

当下农田鼠害防治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部分地区老鼠对一些常见的鼠药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且人工智能灭鼠发展的十分缓慢且价格高昂,普及率低,对于农田鼠害防治新办法的研究和探索,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灭鼠知识宣传培训,以及如何推广利用智能化灭鼠设备,加强对老鼠携带病毒的传播机理研究,是接下来广大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害鼠鼠类灭鼠
新疆南部农区鼠害调查与成因分析
TBS围栏灭鼠技术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灌阳县稻田害鼠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调查①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甘肃省森林害鼠综合管理对策
灭鼠记
2015年云霄县农区鼠害监测结果
RNA干扰沉默STAT3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灭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