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能德育”引领下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2023-08-21周冠祥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劳动教育中职

周冠祥

摘 要:中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潜能德育”引领下中职劳动教育课程以激发学生成长潜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宗旨,以培育学生自信、自律、自觉、自立、自强为课程目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本文针对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课程开发的价值,开发出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案例,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潜能德育;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50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目标。中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工匠型、劳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潜能德育”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积极引导,通过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方式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力,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劳动成长的实践场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 中职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现状

1.1 劳动课程过于形式化

在政策的推动下,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不清,导致劳动课程流于形式。首先,课程内容刻板化,只有在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劳动内容,没有实际的劳动内涵知识,忽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正确引导。其次,劳动课程设置简单,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统筹不足,缺乏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后,劳动实践课程缺乏。学校将实验实训作为学生劳动的场地,主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劳动的地位并不突出,导致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没有深层次的感知。

1.2 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职劳动教育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教育体系有待完善。首先,学校受到就业率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劳动价值的教育,很多学生以为劳动就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其劳动观念趋向功利化。其次,由于资金、师资的问题,导致劳动教材开发不够,劳动场地建设不足,劳动教师培养不力,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最后,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管理和保障机制涉及课程、平台、师资等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各方面都需要投入精力,但是限于人力物力原因,导致学校管理和保障不健全。

2 “潜能德育”引领下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

2.1 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念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劳肯干、无私奉献、劳动光荣是需要发扬光大的重要精神品质。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存在重学术轻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发生功利性的扭曲,中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结合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在勤学苦练中体会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价值,自己从内心觉得劳动是光荣的,由此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以崭新的劳动精神面貌面对自己的未来。

2.2 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长期以来,学校实训、工厂单位实习,安全是第一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会给学校、企业等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和习惯造成的。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制定计划—预设事故—选用方法—动手操作—反思总结等一系列的劳动思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反思问题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3 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体力劳动,而是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高质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劳动教育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学到新技能、新知识等,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集体劳动中,通过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等,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劳动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潜能德育”引领下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案例

3.1 实施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复合型劳动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劳动教育课程凸显其重要性。而且,现代教育背景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为重要,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提升。

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潜能德育”引领下,立足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学生自信、自觉、自强、自律、自立“五自”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训课程,推出“文化潜能德育、行为潜能德育、技能潜能德育”三方面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劳动教育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新时代中职院校的新风尚,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改进、职业素养的提升。

3.2 主要做法

“文化潜能德育、行为潜能德育、技能潜能德育”就是从文化、行为、技能三方面入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以校园文化浸润学生、以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以工匠技能提升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文化潜能德育劳动教育课程。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中职院校要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征,开发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道德发展潜能,争做“五自”品质好学生。

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借助青年节、国庆节、校庆日等节日,开展“最美教室评比”“校园艺术节”“校园梦想秀”等活动,组织学生布置美丽的校园,为校园文化建设选标语、种花草、环境美化等,通过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每个学生在美丽又充满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德性成长。

(2)行为潜能德育劳动教育课程。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最终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通过对接企业、社会的用人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劳动需求,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潜能,从规范规章制度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丰富道德体验,转化为内在的行为本质,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空有勤劳报国的理想,但是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行为不当。中职院校根据这一现象,开展“一人一责”规范学生劳动行为,以班级为单位,将劳动区域细化分配,在劳动委员的带领下,组织学生按照“一人一责”劳动制度,手拿扫帚、簸箕等卫生工具打扫教室及包干区,并规范人员安排原则、工具使用要求、卫生打扫行为等。通过“一人一责”劳动教育课程,有效改进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3)技能潜能德育劳动教育课程。职业院校主要是学习技能的场所,传统的技能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潜能德育”则重视立德树人,要求在技能训练中德技并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中职院校要以技能实训为契机,以评比为抓手,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技能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大賽”“文明风采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技能评比,在劳动中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挖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学生的一技之长进行家务劳动、班级服务、志愿活动等,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劳动品质,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3.3 经验与成效

(1)以劳育人。在“潜能德育”引领下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中,可以充分展示中职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学生就业后崇尚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通过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生产、生活劳动,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考核体系,激发学生的劳动成长潜能。

(2)以劳促赛。中职院校肩负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劳动教育课程磨炼了学生的专注精神和坚强意志,也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专业素养。通过各种竞赛的参与,学生的参赛水平越来越高,为学校、自身增光添彩。通过创新创业比赛的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以劳促建。通过文化、行为、技能潜能德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中职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行为都有所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用心体验,精心管理,从中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劳动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成果,并在创建中不断升华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开始的被动观望转为积极主动参与,拥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为校园文化建设、城市文明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在“潜能德育”育人理念的引领下,中职院校从文化潜能德育、行为潜能德育、技能潜能德育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规范日常行为,提升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昊年.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施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1,(06):8287.

[2]王庆超,孙芙蓉,章丽君,等.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9196.

[3]王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四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0,19(12):7681.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劳动教育中职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