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3-08-21汪苗苗黄晓野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汪苗苗 黄晓野

摘 要:产业学院建设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改革的新型组织形态。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普遍面临教学课程体系与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不匹配,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思路。

关键词:产业学院;应用型民办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17

0 引言

2015年10月,為应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切实缓解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现实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要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调构建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构建与产业集群联动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数字化、技术智慧化蓬勃发展,相对于物流产业发展变革,本科院校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却明显滞后。当前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巨大,但物流管理人才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却明显呈现出不匹配的态势。因此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缺口不对称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在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中差异化并不明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不够明确,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以及教材选用等诸多方面与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着显著偏差,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脱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比较盲目,物流人才市场供需结构不对称。

1.2 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要求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培养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扎实、善于沟通、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然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常毕业即入职从教,另外虽然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越来越大,但大部分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资格是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认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余而真正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专业建设需求,这也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1.3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课程体系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最主要的依据,其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并辅之适量的实验实训环节。然而实验实训环节多为课堂实验或假期分散实训,与企业物流岗位实践的结合度不高,甚至严重脱节,不能真正满足物流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外教学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物流产业环境,注重对不同物流职能的运作原理以及具体作业方法进行介绍,与当前物流产业的发展实践相脱节。而当前热点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自动识别技术、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及物流系统仿真技术、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等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原理却涉及较浅,虽然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完备性较好,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却不明显。

1.4 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努力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然而不少院校在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仍然还是停留在合作协议层面,虽然学校积极推进与合作企业的对接,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但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热度明显不足。比如,校企合作模式比较传统,多是以企业相关人员以行业教师身份开展相关专业讲座对学生进行培训,或者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相对较大,实习实训预期效果不够理想。尤其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领域相对较单一,多为终端物流节点企业,劳动强度较大,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较小。因此为使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其实际作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从宏观角度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国家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一种高质量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是为对接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尤其是对接当前新产业、新技术以及新经济形态的改革创新需求。从微观角度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模式,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现代产业学院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创新,是基于传统的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实行对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培养方案等合作形式的升级。产业学院强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侧的高度对接。因此,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及时捕捉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强化统筹协调区域内产业、科技以及教育等相关资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学科发展建设,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20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年7月30日《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正式发布。作为与新文科建设结合度最高、专业布点数量最多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代新命题、新科技、新需求、新手段实现学科融合。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系密切,加快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十分迫切。在产业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理念,同时要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与物流智能装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进行物流系统一体化规划以及运营管理的实践能力。首先,应以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管理、物流系统规划、智慧物流技术与装备为核心知识基础模块,从而构建出全面的、系统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框架体系,以培养具备服务于智慧化、数字化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素养人才为目标。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革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需求。再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智能物流设备控制技术与物流供应链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工业4.0背景下智能物流、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新兴岗位胜任力要求。

4 基于产业学院建设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注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与社会产业、行业以及企业进行深度融合,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产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推进的结果,是实现校企利益共赢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一方面体现学校的运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由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紧密相连。民办院校的办学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灵活,更容易融合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二者的契合度更高。依托社会企业力量进行产业学院建设,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实施深度变革,是当前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实施是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竞争力的关键。鉴于此,基于产业学院的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4.1 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产业学院建设直接对接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对标物流行业、企业人才标准,匹配合作企业的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实践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物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例如,京东物流作为国内物流行业的领头者,是业内最早布局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企业。通过与京东物流的合作,融入企业对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岗位技能的规格要求,从而修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京东物流相关人才需求的偏差,保证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充分模拟及应用京东物流的企业具体实践场景,实现校企全程共同育人,通过嵌入式培养,使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具体岗位工作。另外由于不同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实践能力要求可能不一致,在培养方案中可以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应对差异化的岗位需求。

4.2 依托企业运作管理实际,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加深专业认识,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融合教学需求,依据对接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构建校内虚拟仿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解决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依托对接企业建立校外岗位实训基地,探索“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模式,构建具有前瞻性、持久性、开放性,兼顾物流管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产、教、研、用一体化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4.3 融入企业实践案例,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开发基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制,尤其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能更多、更广、更深度地关注到当前物流领域创新发展的最新动态,促进实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全面科学地对接物流管理的行业标准、技术、流程、需求以及发展前沿等各个方面。融合企业运营管理实践,开发教学案例、教学数据等课程资源,更新完善教学内容,融入物流“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标准,建设基于对接企业项目实践任务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依托行业企业的运营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分析课程,使学生真实进行对接企业运营大数据的各个实际指标的分析、应用,同时支撑教师科研课题分析,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反哺企业。

4.4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产业学院师资的基本素质要求。依托产业学院,打造行业专家型师资队伍,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比如选派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交流,积累实践经验,企业可提供物流技能培训及职业能力认证,专任教师则能将企业实践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能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且能拓展专任教师的行业视野,进而促进专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企业提供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内容以及负责相关实习实训任务指导工作,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

5 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上的升级,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是高等学科专业教育与相关产业领域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产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伴随着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也应保持同步,以满足符合产业需求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学校的核心主体作用,以现代物流企业的先进装备、技术与管理实践为依托,协同育人,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物流行业最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清.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郑州财经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9):5052.

[2]张碧榕.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6):125128.

[3]朱丹.工业4.0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物流科技,2022,45(06):171176.

[4]阎浩,邱硕,曲爱妍,等.基于“四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2,(19):14.

[5]欧志敏,邱珊珊,邱秀芳,等.数字经济背景下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与研究——以广东工贸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2,(06):131133.

[6]许忠荣,庄子萱,杨秋明,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宿迁学院京东商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20,(11):145147.

[7]葛彩红,蒋菡,鱼亚洲,等.“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1,(07):143144.

[8]祝靜静.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研究——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9597.

[9]李作聚.京东供应链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4):3640.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