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蕴雅藏华写新章

2023-08-20崔琦

曲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曲艺老师

崔琦

在“春至河开,绿柳时来”的美好季节,单弦表演艺术家张蕴华举办了题为《曲蕴华章—张蕴华带你走进单弦艺术》的发布会和捐赠仪式。这套艺术专辑,声、像、图、文、U盘并茂,集知识讲授,音像示范及文本介绍于一体,全景式展示了单弦的前世今生,为人们全面了解单弦这门艺术提供了具有收藏价值的宝贵资料。

发布会规模不大,档次很高,北京曲协、西城文物保护中心、西城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企业文化主管、曲艺家、书画家及媒体朋友济济一堂。书法家米南阳先生当天生日,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向张蕴华赠送了本文题目中所引用的“蕴雅藏华”4个字,并在横幅中写了如下赞语:“立品同白玉,读书到青云。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高寻白云逸,秀夺五岳雄。经纬涵万物,磊落冠群英!”张蕴华、李金斗接过横幅,非常感动,还礼致谢。

曲艺评论家常祥霖说:“《曲蕴华章》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华书局的音像出版物,很精致、很考究,设计装帧很有创意,是曲艺音像出版物品质的一次提升。《曲蕴华章》是张蕴华从艺60多年的心血结晶,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呈现给全社会的厚重礼品,也是这个项目传承保护的一个闪光成果!”常祥霖还称赞了张蕴华“择一事终一生”的曲艺界大国工匠精神。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姚振生虽因年事已高未能到会,在收到《曲蕴华章》这部专辑时十分激动,连连称道“太好了!”他对张蕴华说:“在你出《单弦岔曲五百首文集》时,我就曾想,你应该出一本更丰富、更全面介绍单弦的专著。现在好了,这套专辑,有声有像形式多样,其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超出了我的预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蒋慧明说:“我是作曲艺理论研究的,以前也接触过单弦,但并不深入,看了这部专辑的介绍、讲解及示范,感觉真的是走进了单弦。”多年来一直关注曲艺的《北京晚报》记者王润这样评价《曲蕴华章》:这是鼓曲出版物中第一部集音频、视频、唱段、文本及教学示范为一体的单弦艺术专辑。她说:“我是搞娱乐和文化新闻的记者,通过参加并采访这样的活动,我对单弦、岔曲、八角鼓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在业务上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联全委、梅花大鼓演员杨菲说:“我刚到北京不久,就拜识了张蕴华老师。正巧那时我需要排演一个反映两岸山水相依的一个新段子《半屏山》,当我找到蕴华老师向她求教时,张老师不仅爽快答应,还把我叫到家里,帮我分析唱词,告诉我怎样刻画人物,张老师说,剧中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什么长相……你心里都要有数,人物形象,你脑子里有,眼睛才能传递出来,观众才能感受到。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为了表现舞台调度,蕴华老师甚至在纸上画起了小人儿,帮我设计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怎样进退移步等,一打听,张老师年轻时曾学过形体训练和编舞,难怪她不仅演唱好,表演同样那么优秀!”提起张蕴华老师,骆派京韵大鼓演员张曦文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表示,在我学艺的道路上,张老师给了我鼎力帮助与支持,她毫无保留地教我表演和唱功。我原是京剧演员,改学京韵大鼓之后,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曲艺有很大不同,蕴华老师跟我讲,京剧演员上台就是带着身份的,就是一个剧中人,这叫“现身说法”;而曲艺演员,不论大鼓、单弦,演员本身只是个“说书人”,待段子中有人物出现时,再跳进跳出,要区分演员和剧中人,这叫“说法现身”。曲艺和戏曲,在表现方法上有本质的不同……张老师的谆谆教诲真是让我受用一生!

对于培养和扶植曲艺新生力量,张蕴华一直秉承“大曲艺”的理念,除了入室弟子和本团中青年演员,像天津的郑菲、李玉萍,河北的王红艳等,都受过她的指导、点拨,人们称赞她“诲人不倦”,她笑笑说:“这没什么,也很正常,当初我也是在前辈的悉心传授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张蕴华是曲艺行中的“娃娃腿儿”,即出了学校门,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曲艺团,专业从事鼓曲表演。1960年,12岁的张蕴华考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启蒙老师是弦师胡宝钧先生,这是张蕴华第一次接触并学唱单弦。一年后,蕴华调入北京曲艺团,师承“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先生,继续学习单弦演唱。“谭派”单弦特别注重字正腔圆和吐字发音,唱腔中有一种“盖弦儿”的唱法,即矮弦儿高唱,就是谭先生首创,这种唱法在《打渔杀家》【石韵】中最有代表性,使唱腔更有力度,让人听起来特别提精神,当然,对演唱者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名师的指点下,张蕴华从简单的小岔曲学起,慢慢又学习了大岔曲、腰截、单弦牌子曲。老師教得认真,她学得刻苦,而且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所以,基础打得特别扎实,几年下来,张蕴华已经能熟练演唱大小岔曲《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正反《风雨归舟》《潇湘寻梦》,还有新岔曲《草原即景》《绿野村庄》《小小菜园》等20余段;又学习了单弦牌子曲《花木兰从军》《金山寺》《打渔杀家》《孔雀东南飞》《黛玉焚稿》等经典唱段。

击打八角鼓,是单弦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谭凤元先生在单弦演员中鼓打得最好,张蕴华在这方面出色地学到了老师的技能,在同龄演员中是八角鼓打得最好的一个。多年以后,张蕴华去北京大学演出,这些大学生都是第一次欣赏单弦,而张蕴华打出的鼓点儿与弦师马小祥的三弦默契配合,明快而清脆,真有珠落玉盘之美妙,台下的大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除了谭凤元先生,张蕴华在北京曲艺团还有一位重要的老师,那就是被称为“三弦圣手”的韩德福先生。韩先生不仅悉心为蕴华授课,还为她的新段子设计唱腔并亲自为之伴奏,这使张蕴华的演唱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1976年,张蕴华为了进一步深造,又向单弦名家赵玉明老师学习。赵老师台风典雅韵味甜美,包括表情动作,对张蕴华都很有启发,蕴华向赵老师学习了《宝玉探晴雯》《祥林嫂》等。赵老师因人施教,并未让张蕴华一味模仿自己,而是结合她的自身条件,让她本人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她在唱法和表演上受益匪浅。赵玉明老师当初也是学的“谭派”,与蕴华可称亦师亦友,却又情同母女,二人感情甚笃。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赵玉明、张蕴华即合作双唱单弦《北京山水真优美》,深得同行赞许和观众好评。赵老师去世前不久,还给蕴华打电话,娘儿俩叙谈了足有40分钟,赵老师说:“你12岁进说唱团,到现在60多年了,我是从小看着你长起来的,是单弦艺术让咱们娘儿俩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呀!”师生情、母女情,尽在温暖、贴心的话语中,李金斗在一旁也为之动容。

张蕴华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还得到了另一位“贵人”的扶持,那就是中铁文工团的曲艺大家张喜林先生。张先生是曲艺界的“老人儿”,博学多闻,多才多艺,相声、快板、评书、单弦无不涉猎,能说、能唱、能弹、能写,尤其在曲艺创作方面,经验丰富、技巧娴熟,佳作频出,代表作有《北京小吃赞》《孔子拜师》《三女夸夫》《避雨亭》《老舍大作誌目》《潘金莲巧遇西门庆》《彭祖输妻》《北京的桥》等,现在都是张蕴华经常演唱的保留曲目。

张喜林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在怹的提携帮助下,我从学习说相声、唱快板到学习写作,很多方面都有张老师的“影子”。张先生去世后,我接过了怹手中的笔,继续为张蕴华写单弦,如《改对联》《歌唱焦裕禄》《母女情深》《意暖情真唱单弦》等,经张蕴华的演唱,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蕴华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唱词的要求十分严格,比如,单弦【曲头】的落腔处应是“阳平”即第二声,如写成“阴平”,虽然也能唱,但就不那么妥帖,她要求,单弦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非达到平顺、流畅,唱着听着都舒服的水平不可,有些专用词汇,不便改动,也不好拆解变化,她就想方设法让唱腔做到字正腔圆。西城非遗保护中心应邀为北京老字号创作有关“六必居”的单弦组曲,张蕴华找到我,因为我们是老搭档了,彼此了解。经过采访,很快完成了与“六必居”历史、轶闻、酱菜文化相关的8段单弦,由我作词,蕴华唱腔设计,现已录制完成。这组单弦唱段由张蕴华和徒弟王晶、路晨等分别演唱,效果和反响很好,“六必居”负责宣传的徐立苹说:“用老北京的单弦,唱老北京的酱菜,形式和内容都充满了十足的北京味儿,是弘扬企业文化的好方法。”现在您若去逛前门大栅栏,或许能在“六必居”博物馆听到张蕴华演唱的单弦呢!

张蕴华对艺术从难从严,对待朋友真挚热情,她性格直率坦诚,她和李金斗两口子的古道热肠在曲艺界有口皆碑。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单弦的领军人物。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她,是国家级单弦岔曲、牌子曲代表性传承人,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第七届“金唱片奖”等,其他奖项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成就和荣誉的取得,对张蕴华来说就是实至名归。正是:

蕴雅藏华艺求精,

锲而不舍献毕生。

喜眷曲苑花似锦,

与时俱进再攀登。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老师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