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硕士“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3-08-20潘子彦王春燕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育硕士实践探索课程思政

潘子彦?王春燕

摘 要:“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教育硕士的学位基础课程,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是培养合格教育硕士的需要,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文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力求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教育硕士 “心理发展与教育” 课程思政 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员、全程、全方位”[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2]

教育硕士教育承载着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使命,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隶属于学位基础课,涵盖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富含课程思政元素,可将专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本文立足于教育硕士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希望切实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3]“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教师不仅要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讲好,还要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在课堂上随意宣泄负面情绪或发表消极言论。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過,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4]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最宝贵、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即自己的人格影响力。

课程思政的较高目标是使教育硕士在德与才两个方面全面发展,让更多的教育硕士永葆教育情怀,愿意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倾心为学生成才、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的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引领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课程思政是培养合格教育硕士的需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教师职业为背景,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旨在培养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它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教育骨干教师的重任,是未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风险挑战,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思想信念;面对繁重多样化的工作任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品质;面对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冲击,教师应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甄别、管理和使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信息素养;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数字时代的学生,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正是课程思政的核心。

同时,在“互联网+教育”浪潮下,学生的知识获取越来越不依赖于教师和课堂。基于此,课程思政是教师应对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挑战,走出“知识搬运工”困境,回归“灵魂工程师”角色[5],焕发职业生命力的重要选择。“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排忧解难、答疑释惑的心理和思想需求,而且可为教育硕士提供课程育人的教学参考样板,更好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合格的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

(三)课程思政是完善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硕士培养必须要坚守立德树人、前瞻引领、研究创新的初心,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头等位置。对全国31所高校研究生教育进行调研发现,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渠道认可度超过84%,而明显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仅为47%。[6]这意味着研究生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分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思政课程依然呈现孤岛化现状。[7]

教育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关键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掘和利用专业课蕴含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润物无声、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发展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课程思政存在两个相互递进的环节。一是“融道于术”,即如何通过塑造教学环境育人,借助于专业知识载体来加强学生的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8],避免附加式和标签式的生硬说教,就必须构建一定的育人环节和环境氛围,将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以精准滴灌、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使课程思政入微、入味。二是“铸魂育人”,即实现学生知行合一。传统课堂的知行合一主要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课程思政则要求学生对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盐入水、入脑入心,实现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协同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两个环节中,“融道于术”重在教师如何将专业课程讲出思政味道,“铸魂育人”重在专业课程如何实现学生对思政味道的理解接受和自觉运用。

秉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指导思想,教学团队就“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紧紧围绕课程思政育人使命,牢牢抓住“融道于术”“铸魂育人”两个关键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凸显课程思政价值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指标,规定了教学的预期学习效果。落实“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彰显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还包含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情感塑造三重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凸显情感目标是课程思政在全程育人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目标要具体、实在、接地气,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德品质、合作精神等,要细化为鲜活的语言、情感和行为。教育硕士对该课程的核心期待和诉求是有料、有趣、有味。“有料”反映了教育硕士对自我职业前途发展的关心,是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意指教学要有干货,能提供新的视角或解决实际问题。“有趣”要求教学好玩,则强调思政资源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眼球,不说教,不引起学生反感。“有味”指所教内容能在教育硕士身上发酵,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入微、入味,培养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和评价都是围绕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来展开的。教学内容不仅回答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团队主动探寻专业知识与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選择每一章节相对应的热点、案例及相关素材,基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的精挑细选既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反响热烈;还可以润物细无声,促进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理想信念入脑入心。

该课程精心选择热点话题、案例故事、影像资料来实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有用”“有趣”“有味”的诉求。比如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与教育部分,引入“云南建水女生被掌掴、拍打、踢踹”案例,引导教育硕士关注校园欺凌现象,深入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欺凌与被欺凌的规律与问题实质,以求深度化解问题,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入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案例,引导教育硕士向“时代楷模”学习,将他们豪情万丈无所畏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呼吁教育硕士坚守教育初心,争做一个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民教师。如此一来,教育硕士的理想信念就有了落地生根的着力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培养。

(三)教学设计:采用翻转式教学,促进思政资源内化

在课程的各个分支模块,教师主要运用了翻转式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资源内化。提前让学生订阅教材,把课程所有课件发到共享课程群,3—4人组成合作小组,选择某一分支模块进行深度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限时分享内容精华。其他小组可就没听明白的、疑惑的、好奇的部分展开提问,合作小组予以解答。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是可确保学生将精华内容讲授到位;二是可补充提问,深化内容讨论,确保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深度理解;三是可适当拓展实践知识,使学生深度掌握如何将理论用于生活,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思政资源内化。

个别专题允许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在辩论中求真知。以如何应对新时代手机、网络成瘾问题为例,教师将教育硕士分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和“弊”正反两方,激发学生在论辩中探寻真理,使学生明白网络发挥得好可以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利器,发挥得差则将引诱青少年走向深渊。由此,引导教育硕士健康理性使用网络,提升自身现实感,文明规范网络行为。

(四)教学过程:通过探究性问题,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融会贯通

学者高燕指出,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理论,还要能够通过教育理论反思教育实践;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要通过教学手段实现育人目的。[9]鉴于此,在“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中,教师精心把握教学过程,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促使教育硕士主动探究学习、师生协作,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融会贯通,进而实现教育硕士由知到行的有效转变。

在学习心理与教育应用部分,教师抛出“过度上网的厌学少年”这一案例,透过环环相扣的递进式问题,构成主线组织教学,教育硕士在“问”中学习和思考,实现了传统“句号”课堂向现代“问号”课堂的转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思想碰撞。具体课堂教学结构和问题主线见表1。

(五)教学手段:促进知行合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

“问号”课堂可以大大激发教育硕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否能够对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呢?“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中,教学团队采用“课上精练”“课后拓展”两个环节,促进活学活用,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以探讨案例“过度上网的厌学少年”为例,教师在教学伊始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期待教育硕士在案例教学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能够从心理学的视角观察青少年网络成瘾或厌学的案例,分析和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或学习困难等问题,能够从青少年视角、家长视角、教师视角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活学活用,“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能最终实现落实落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效融合,进而将教育硕士培养为能教善学的“四有”好教师。

(六)教学效果:注重评价导向,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也须注重教学评估,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教学评价的对象和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维度和指标。[10]

第一,教学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硕士,内容主要是评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硕士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如同其他课程对学生知识认知、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影响一样,教师和教育硕士可以感受到并表述出来,并借助一定的方式测量或评价。

第二,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借鉴教学评价的常规分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本课程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教育硕士的课堂反馈,记录教师的教学反思;二是教学结束后对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回顾课程中印象深刻、有所触动的内容、思想观念或情感态度,以及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深化运用的或念念不忘的部分;三是教师的总体回顾与总结,自评教育硕士在教学中习得了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和观念内化程度如何。

第三,教学评价的维度和指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个人层面和关系层面两个维度。个人层面包括全面性、发展性、积极性、乐观进取性。关系层面包括和谐性、合作性、共享性、服务和奉献性。对于教育硕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观变化,这些指标也许不能全面反映,但却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基础性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兵. 转变教师观念 落实立德树人[J]. 江苏教育,2020(50):45-46.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4):72-76.

[3]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4] 戴本博. 外國教育史: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85.

[5] [10] 朱平. 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激励与质量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23-27.

[6] 王庆,陈厚,李宁. 基于“研究”特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61-66.

[7]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8] [9]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心理发展与教育” (YJS2022KCSZ12)。

猜你喜欢

教育硕士实践探索课程思政
基于参与式工作坊的模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