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京东美团们花大代价“回暖”

2023-08-19任建新

记者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团巨头阿里巴巴

任建新

近日,互联网行业,冰火两重天。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2023年一季报的披露,捷报频传。5月26日晚间,拼多多发布2023年Q1业绩,收入376.37亿元,同比增长58.2%,而市场预期为319.81亿元。

业绩发布后,公司单日股价大涨18.99%。在此之前,各大主流互联网巨头们纷纷交出了2023年一季度成绩单:腾讯控股重回高速增长;阿里巴巴扭亏、大赚235.16亿元;京东、美团扭亏为盈;快手难能可贵地保持了整体增长,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阳光背后,阴影犹在。

各大行业面临“存量时代”,互联网巨头们最先感知到危机。

腾讯控股和拼多多,确实靠着海外市场重新寻回了增长动力。但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们,为了提升业绩表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增长换盈利,对生态链内的合作伙伴进行压榨,甚至大规模裁员。

所以,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财报披露后,不仅没有迎来掌声,反而一片冷清,阴跌数日。当大家以为互联网巨头们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此前一直卯着一股劲准备重回王座的阿里巴巴,也曝出了各大业务线优化人员的传言。此时此刻,到底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那漫长的钝刀割肉的中局?

难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互联网存量时代的危机,陆续在各行各业上演。

电商平台活跃用户此消彼长,短视频用户早就不够分了,连游戏行业的用户红利期也彻底结束。2022年,中国市场游戏玩家总量由上年6.66亿的峰值回落至6.64亿。

无论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还是新—代王者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出行或今日头条、美团、拼多多,都曾在这场全行业的危机中感受过增长瓶颈。但是,短暂的调整之后,腾讯控股和拼多多,率先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以《PUBG MOBILE》(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为首的海外市场游戏业务,成为腾讯控股备大增长极中,最亮眼的存在。

这几年,中国游戏行业在海外市场逆势增长。网易如果不是游戏业务强劲,在内有云音乐和有道拖累、外有暴雪背刺的处境中,可能撑不起如今的基本盘。拼多多的表现,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Ternu(拼多多海外国际版)在北美市场的走红,肯定会拉动公司的业务增长,但大家没想到的是,居然涨了这么多。

另外那些没有新故事的互联网巨头,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削减营销费用的方式来提升业绩,阿里巴巴、京东、快手,莫不如是。

一方面,互联图狂飙突进时代,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故事无法继续,市场要求它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审视公司业务。另一方面,互联网增量用户有限,“烧钱”也不灵了。拼多多用户量超越阿里巴巴和京东,给后两者打了几针鸡血,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突出。

这导致的结果是,用户增速下滑或者是直接负增长,公司收入增速也开始犬幅下滑。于是,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用户增长数据不佳的背景下,渐进式地取消了用户数据披露。美团2022年Q4首次出现用户量同比下滑之后,2023年一季报也不再披露用户数据。

2023年Q1,阿里巴巴收入增速仅为2%,京东1.4%,美团收入增速21.4%,皆远低于此前的水平。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已经对京东这几个季度的表现做出了反馈。财报发布当日,出任CEOO仅1年的徐雷“退休”,原CFO许冉接任。

平台压榨

当用户增长无法继续,首要措施便是通过提升服务能力,丰富业务价值。客观来说,这几年各大互联网巨头都有进步。比如京东和天猫的高阶品牌化;美团开辟的新场景,如下午茶和宵夜,可以大幅提升用户的消费频次。但是,这些业务技巧上的提升,在存量时代的行业大势面前,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互联网平台们便只能借助自身在行业内的强势地位,挤出业绩增量。最简单粗暴的模式,就是滴滴、货拉拉、快狗打车常用的提高抽佣率。

美团与之类似,因为对商家和外卖小哥的强势,美团曾广受质疑;2021年遭遇反垄断调查并被处以巨额罚款,也与此相关。后来,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公开承诺,将继续扶持商家,并照顾好外卖小哥。可从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不断提升的盈利能力来看,这一点,做得并不突出。

2022年,美团即时配送交易笔数176.702亿,同比增长14.0%;公司配送服务产生的收入700.64亿元,同比增长了22.7%;同期,配送相关成本(主要为骑手成本)801.90亿元,同比增长仅11.3%。这意味着,商家们付出的单笔配送金额在增加,而骑手获得的单笔配送费用在减少。2023年Q1,这一趋势继续:实时配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9%,配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8.8%;配送成本数据,则并未披露。同期,美团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同期的13.8%增长至22.0%。

人员优化

互联网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最大的成本,除了销售及营销费用,便是人力成本。一向以高薪著称的腾讯,每到发布财报时,都会因为“人均月薪xx万元”而登上热搜。最近几年,存量时代、互联网监管等原因之下,大厂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备大互联网巨头纷纷传出裁员的消息。

围绕裁员这个社会化的议题,各种杂音交织,还演变出了“员工毕业”“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等说法。无论当事企业如何否认,这些传言到最后几乎都成了既定事实。而且,从后续几个季度的业绩来看,这一举措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2023年3月底,腾讯控股员工总数为106221人,较上年周期减少了9992人,一个季度就为公司省下了20亿元薪酬成本。

大部分互联网巨头,纷纷选择在人员非正常变动时取消披露雇员人数,具体减员和影响公司开支的情况,外界不得而知。被裁员工反抗的声音,往往只能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小范围共鸣。只有哔哩哗哩披露了雇员人数,其在2022年Q4财报中明确表示,终止若干游戏项目造成4167亿元开支,优化相关人员产生遣散费2.517亿元。

在此次曝出人员优化的消息前,阿里巴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减员现象。截至2023年3月31日,其员工数量235216人,较2022年底的239740人,減少超过4500人。

网传的重点优化板块,正是近期业绩表现不佳的淘宝天猫和阿里云,以及一直拖集团后腿的本地生活和大文娱。为了重新擞活增长,阿里巴巴的内部调整已经开始,阿里云分拆、国际商业寻求融资、菜鸟探索上市流程、盒马实施上市计划;最近,旗下淘菜菜和淘鲜达合并,更名为“淘宝买菜”……调整与优化,往往又是相伴而行。大厂们的一粒尘,落到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摘自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

猜你喜欢

美团巨头阿里巴巴
海里的巨头蝌蚪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美团点评和拼多多体现了对数字中国的兴奋之情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石化巨头35年成长记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
美团、大众点评抱团御寒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