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改蓝图转化为育人实践

2023-08-18王凯

关键词:多路径时空方案

王凯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从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个方面部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而及时,系统而完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将课改蓝图转化为鲜活的育人实践,是学校落实《方案》的应有之义,其本质是在国家框架下,重新组织教育要素,重新分配教学时空,调整教学秩序,进而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的本质、跨学科的必要性和多路径的选择,引导学生穿越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过高品质的学校生活。鉴于此,学校需要落实“三种突破”。

首先,要突破“发展舒适区”,确立高质量落实改革的转型观。要利用落实《方案》的契机,建立与课程改革发展特征相适应的转型观。一是需要经验重构,学校既有的成功经验可能因为经济社会的变革、教育机制体制以及政策的调整而变得不再适用,客观上需要进行经验重构;二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要敢于、勇于和善于创新;三是需要策略转型,即对当前的改革状况和未来的改革趋势进行剖析,在坚守先进办学理念的同时,根据改革形势与内容,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其次,要突破传统的课改“加法法则”,以减少衰减、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切实做好《方案》二度转化工作。一度转化是制定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二度转化是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学校可以依据《方案》要求来破解“加法法则”:基于学生独立价值,重新确立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组织逻辑;基于新逻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课程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关联学生生活;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设计课程实施途径与方式。

再次,要突破传统“教学盲区”,依据数字赋能,推进教学方式的系统变革。真正从信息化发展中获得红利,需要学校找准“教学盲区”,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方向发挥作用,在空间建设上,由传统课堂向广域课堂转变,改造课堂时空,突破课堂边界,突破学科边界,推倒学校围墙走出去,在“云+端”情境中体验和学习。利用信息化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多元优质资源的多路径供给,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建立技术融入的新教學组织方式。精准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价,完成学生完整学习画像,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时间分配和“单调乏味”的教学空间布局,探索提高教学效率、激活教学空间、破解教学时间断裂和教学空间封闭的可行路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猜你喜欢

多路径时空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跨越时空的相遇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镜中的时空穿梭
基于5.8G射频的多路径识别技术应用探讨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时空之门
基于5.8GHz多路径精确识别方案研究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