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的温暖

2023-08-18窦伟伟黎佩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初中生

窦伟伟 黎佩珊

关键词:人际关系;手机冷落;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3-0033-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本课选取“人际心理”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设计。

手机冷落行为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谈时只顾紧盯自己的手机,而忽略他人。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冷落行为越发普遍。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且自控能力不足,出现手机冷落行为的频率更高。手机冷落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而且影响其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孤独感强烈的个体多伴随着安全感的缺失,会强化手机使用过程中的沉溺倾向,以追求在网络虚构世界里更极致的体验。据此,引导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温暖或许能帮助学生体验更多现实中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在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在一起。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这就是“恒河猴实验”。

【活动背景】

初中生既有青春期发展的任务,又经历着过去几年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和其带来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切换等变化。中学生成为使用智能手机的新生主流力量,调查显示,初中生手机拥有率高达92.7%,使用功能包括聊天、学习、看短视频、玩游戏、听音乐、追剧等。手机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在让学生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对手机产生依赖和影响现实中正常人际交往的风险。

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初中生情绪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他们需要与朋友谈论自己的问题,交流想法,因此初中生逐渐看重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当面临人际交往问题时,部分个体会选择逃避。对此,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际交往,鼓励其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初中生在线上往往更乐于表达,显得直接和开放,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上往往显得腼腆害羞,冷漠和疏远,同学间的关心问候显得不足。面对社交,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选择刷手机,而不选择去关心和了解身边的人。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亲近感,因而到网上寻求安全感,缓解孤独感。引导学生关注和传递现实中的温暖,或许能帮助其打破现实人际中的隔阂,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促使学生体验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充满温暖。

2.能力目标: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毛茸茸”的温暖,并努力传递暖意。

3.情感目标:学生从现实“毛茸茸”的人和事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唤起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找寻现实中有哪些“毛茸茸”的温暖,并努力传递暖意。

活动难点:感悟生活的美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1.通过制作“温暖之心”让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的温暖瞬间和细节,并让温暖的感觉具象化;通过学生分享和表达感谢来传递暖意。

2.通过温暖故事的分享和暖心漂流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享受人际相互传递温暖的幸福感。

【活动对象】

初中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营造温暖

师:请两个同学为一组面对面坐下,一起边听老师念词边有节奏地拍手,当听到“我”字的时候就抱抱对方或拍拍对方的肩膀。

师:和同桌拥抱或者被拍拍肩膀的时候,不知道同学内心会不会感觉到温暖呢?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瞬间。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游戏调动班级氛围,让学生体验轻松愉悦的感觉。

二、展开阶段——探寻不可替代的温暖

(一)分享两则温暖故事

师:同学们给公众号留过言吗?公众号留言后会有人回复你吗?有个女生今年高考后很绝望,这时她给心仪的大学公众号留言,得到了西南大学学生的暖心回复,鼓励她在这个夏天生长出新的人生。故事的结局也很感人,女生说:“无论复读还是考研,有一天会真正见面的。”她们彼此承诺,再见面一定是更好的彼此。这是一份特别的温暖。

去年夏天我们的校园还有另一份温暖。在因疫情停止线下教学时,学校一名初三学生小卢因家住涉疫区未能回家,但他在校有专属的课堂、专属的体育老师、专属的小灶,他被暖心的学校照顾得很好,他说在校比在家还要好。温暖一直在我们身边。

师:课前老师让一些同学用画笔告诉我他心中温暖的一刻是怎样的,他们告诉我是“难过哭泣的時候,朋友陪你坐在楼梯上”“半夜肚子疼,室友陪你去医务室”“吃完午餐,同学买饮料也悄悄地给你带了一瓶”,还有“邻居朋友周末陪你一起做事”,这些细小的瞬间都是来自现实的温暖。这些细小的瞬间为什么让我们那么难忘呢?现实的温暖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实验。

(二)介绍恒河猴实验

视频中实验结果显示,小猴更喜欢绒布母猴,而不是铁丝母猴。视频播放后,老师邀请学生摸一下实物的毛绒玩具猴子和铁丝猴子。

师:铁丝母猴和绒布母猴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生1:铁丝猴是冰冷的、坚硬的、无温度的。

生2:绒布猴是温暖的、柔软的、毛绒绒的。

师:这两个猴子如果是你的家人的话,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3:喜欢柔软的、温暖的。

师:我们的家人和绒布猴有什么相似的感觉吗?请你和你的同桌说说看,你心中温暖的家人是什么样子的?温暖的友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具体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4:希望同学欺负我的时候,妈妈能对我说别害怕,而不是指责别人为什么欺负自己。

生5:希望当自己哭的时候,朋友别跟我说不要哭了,而是说想哭就哭吧,还能陪我一起哭。

师:是的,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些感觉,请你记住它。接下来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寻找你身边的“绒布母猴”。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温暖小故事调动同学们对现实温暖的关注和回忆。通过恒河猴实验中猴子对毛茸茸的触感和铁丝的触感所带来的两种不同反应,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可替代的温暖源于现实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心中的温暖的模样。

三、深入阶段——制作并感谢“温暖之心”

(一)制作“温暖之心”

师:试着找找你身边哪些家人和朋友给了你像绒布母猴给小猴子那样的温暖。在学习单中把温暖故事写下来,并对温暖的感觉赋予颜色,涂在心形图中。如果你乐意的话,还可以对心形图做一些装扮,代表它带给你的美好。活动时间为8分钟。

师:时间到,接下来让我们透过投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暖心作品吧。

生1:天凉时妈妈会来送外套。

生2:生病时妈妈百忙中来送药。

生3:发热时室友会关心自己。

生4:尴尬时朋友替自己慷慨解囊。

生5:难过时朋友抱抱自己以及闺蜜安慰自己。

师:这一系列的温暖都是我们身边摸得着的温暖,有接触带来的安慰感,也有多感官的积极刺激感。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暖心单的制作让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遇到温暖故事的细节和瞬间,通过涂画的方式把温暖的感觉具象化,进而促进学生体悟不可替代的温暖源于接触带来的真实感和安慰感。温暖故事的具象化也有助于暖心的传递,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现实中温暖的感悟。

(二)感谢身边的“绒布猴”

引导语:相信这一份份细小的温暖应该也温暖到了你们吧?或者也唤起了你们心中的某些美好?是的,这些感觉都是现实带给我们的美好感觉,即使是在手机刷屏的时代,也是不可被替代的。爱是温暖更是传递,老师想邀请你们试着去感谢你身边的“绒布猴”。

师:请找寻身边的同学曾经温暖到你的那一刻,走到他/她的身边并看着他/她,真诚地跟他/她说一句:“谢谢你曾经温暖过我。”去感谢同学们传递的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受到现实的温暖后,以感谢的方式传递更多的温暖。

四、总结与升华——暖心漂流

师:最后,请大家拿着你们学习单上制作的“温暖之心”和同学们相互传递,让温暖流淌在每个人心中。每个阅览过别人“温暖之心”的同学都可以在学习单的背面签上名字。完成后,老师将在校园设置温暖一角,让全校师生们都可以阅览、签名,共同感受现实中那些不可替代的温暖。

师:让温暖流动起来,我们每个人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要努力去传递温暖,让心充盈,让爱流淌。接下来的课程,老师会带着同学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去传递更多的温暖。一起期待吧!

设计意图:通过暖心漂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现实中的温暖。

【活动感悟】

首先,对活动做了两点反思。第一,活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充实,但有些太满,时间有些紧张,可以精简部分环节或控制分享时间。第二,主题强调的是现实中的温暖,课堂引导过程中可让现实中这种温暖的“不可替代性”更加凸显出来,或深入探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哪些差异,哪些现实温暖是虚拟世界中所没有的。

其次,活动有以下三个亮点。第一,主题新颖。通过探索和挖掘人际真实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第二,形式新颖。通过制作“温暖之心”的方式让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被温暖的心,有利于对温暖的感悟和传递。第三,理论创新。恒河猴实验多数用于育儿主题,课程选择从人际温暖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中不可替代的温暖源于真实感和体验感。

参考文献

[1]惠秋平,王振宏,何安明. 手机冷落行为量表中文版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5):1179-1182.

[2]汪婧,钱亚新,祁可可. 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校园心,2021(5):434-436.

[3]殷海伦,常国良.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J]. 心理月刊,2022(16):219-221.

[4]李月,郭琦,袁榕蔓. 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及依赖现状差异性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4):36-40.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