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2023-08-16张林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0期
关键词:林鸣海潮神舟

张林

入乎其内

生活中,有很多或平凡、或伟大的人值得我们关注,他们身上的品质、精神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写作时,对人物精神要通过聚焦典型事件来把握,生动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典型事件,是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作品主题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生活事件。可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能是一件平凡小事。

那么,通过记叙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件来写一个人,反映人物精神,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精选典型事件。“见事,见思想。”应选取典型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质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为突出袁隆平重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文章选取了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和扎根农田,在实踐中发现水稻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等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精神。另外,选择几件事全方位表现人物时,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注意主次、详略,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2.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描绘人物的个性和特点。抓住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景或物进行细致描摹,就会使人物形象生动。当然细节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依附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张秉贵典型的职业特色和细心周到的服务态度。抓住这一细节,更好地突出了主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

3.善于运用联想。写人叙事离不开联想。在记叙事件时,加上恰当、丰富的联想,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不但有利于把事物或人物写得充实、具体,避免空洞无物,而且可以使人物精神更突出,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如《“探界者”钟扬》中,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使钟扬的形象真实地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其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文中对他的评价——“不安分的人生”。

出乎其外

奇迹的创造者——林鸣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时间拨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但现实情况是,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无法达到国际水平。这个重担,落在了工程师林鸣身上。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因为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咨询费用,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林鸣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2013年的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在第15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他们碰到了最恶劣的海况,珠江口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顶上。

第15节的安装计划就此搁浅。第二次安装在2015年大年初六。但是当大家再一次出发,现场出现回淤,船队只能再一次回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偏差16公分,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但林鸣说:“不行,重来!”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还是算了吧!”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他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选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改)

◆赏析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修建是一个奇迹,但其中的艰难险阻之多可想而知。作者选取港珠澳大桥33节沉管的安装一事,集中笔墨,着力表现了林鸣的工匠精神。

1.敢于担当,自主创新。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技术空白的现状,林鸣肩负使命,自主研发,成功攻克难题。

2.精益求精,追求极致。33节沉管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成功安装,偏差测量结果已达标准,但林鸣却要求重新安装,最大限度地减小偏差,做到质量零隐患。既“严”又“细”,精益求精。

3.坚持不懈,坚守初心。10年的坚持,面对困难绝不妥协,为了强国筑梦,林鸣从未放弃。

本文聚焦典型事例,使林鸣这一人物形象立体丰富,其工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戴眼镜的博导“上天”了

——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

“我导师出差了!”“去哪了?”“太空!”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公众正式见面。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面孔——桂海潮的亮相,引起网友强烈关注,也让他所执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师生热血沸腾。

今年36岁的桂海潮,目前任该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次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中,桂海潮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出生于云南一个贫困山区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005年,桂海潮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大学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之后,桂海潮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三年后,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幸运地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于是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经过层层选拔,他从众多参选人员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历了八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为“出征太空”做好了万全准备。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

2023年5月30日,浩瀚太空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三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飞天,这其中就包括桂海潮。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正式开启。

(选自“人民网”2023年5月29日,有删改)

文中的桂海潮具有哪些航天精神?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林鸣海潮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柳永·望海潮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花开挫折中
林鸣:在伶仃洋上建造中国梦
林鸣: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不可不知道的秘密
望海潮·八里湖
望海潮·枫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