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画风景的意境营造

2023-08-16王人佼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表现意境

摘 要:“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两种方式。绘画的发展,是从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变为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体现了对于绘画内在情感意义的表现。以风景油画为切入口,探讨了将“再现”转化为“表现”的几种方式,分析在中国油画风景中如何传达画面的意境。

关键词:“再现”;“表现”;油画风景;意境

自从艺术产生以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一个突出而又难以回避的问题,从“艺术模仿自然”到现代“表现论”的产生,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并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美与情感。它既包含着画家对外界的体验,又包含画家对内心的自我写照,并把对世界的看法、对自然形态的认识和自我潜意识中形成的意念有机组合在一起,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一、关于风景油画

风景油画作为一种行走在大自然的艺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实用价值。它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古希腊的绘画主题当中,后来一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直到17世纪荷兰风景画派形成了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真正浓缩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几个大的变化脉络的是印象派之前的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和后印象主义。巴比松画派那田园诗般的脉脉温情、印象主义的光色颤动和缤纷、后印象派的主观情感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20世纪以来,画家不再客观地描摹物象,而是通过重组和创造来加强画面的形式感。野兽派对自然色彩的夸张,立体派对自然形体的解体,表现主义借自然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超现实主义对幻象的真实展现……这些艺术潮流既独树一帜,也互相影响,最终交汇成多元的当代艺术格局。

二、“再现”与“表现”

从西方风景油画的发展脉络来看,尽管西方绘画界对“再现”的表现方式依旧很认可,但它已不再是客观地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强、重组以及再创作,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色彩是油画艺术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从中世纪圣像画中色彩的幽暗与象征意义,到文艺复兴作品中色彩的真实与洗练,再到印象派在光学原理的引导下展开了一场色彩语言的彻底革命。绘画没有还原自然的客观色彩,而是逐渐探索主观情感的表现。野兽派以象征和单纯的方式,追求更为强烈的色彩表现,个性强烈而又自由奔放,很好地诠释了表现性油画艺术语言的特点。

由此可见,“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式。“再现”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自身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方法上偏向写实,即认识客体,模仿自然。“表现”则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寓于作品之中,在创作方法上侧重于主观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创作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总是互相渗透、彼此交织、辩证统一的,“再现”中可以有“表现”,“表现”中可以有“再现”,二者共同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营造意境的方式

(一)正确的观察方法

“再现”与模仿自然真实相关。“再现”并不是要复制原物,它含有再创造的意味。德拉克洛瓦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企图模仿照片的效果,就会成为由“另一台机器所带动的机器”。因此,常常困扰作画者的是怎样不受自然原型的束缚,创造性地模仿自然。让我们走进莫奈的后花园看一看,漂浮在湖面上的荷叶呈现墨绿色,叶大整洁,叶片清晰完整。而莫奈一直在寻找手法来避免叶子的单调平板,他用活跃的小笔触、冷暖色的穿插表现,使画面产生闪烁的、光色颤动的感觉,极具生命力。他采用了莲叶多重轮廓、相互错动的办法,使得景物的轮廓在微妙的色彩中隐没,给画面带来了诗意的效果。

一幅画展现的是画家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每个人观察的时候,都带有一种艺术的眼光。同样是对待一类景色或主题,有人会发现线条或造型的美感,有人会观察色块的构成与色调的美感,也有人会关注某一种光线的照射。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感受对于画家都适用。美无处不在,我们要认真地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微妙的、别人没有觉察到的美,有选择性地展开想象,并在记忆中保留,揭示并组织出有形式感的画面。比如莫奈的大部分画作都是他家和花园3公里以内的场景。干草垛是他在散步时注意到的主题,他研究如何在直射光线下捕捉它们的震动,注重整体色彩的和谐。可见,创作的灵感来自艺术家敏感的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感悟。

观察比较在不同画家笔下创作的同一个主题作品——音乐会。埃德加·德加的作品《巴黎歌剧院的乐师》(图1)如实地再现了剧场逆光下的乐池气氛,乐手的轮廓和乐器的轮廓交织在一起,弱化了体积感,突出了轮廓的表现力。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画的《管弦乐队》(图2)呈现出银灰色调,他感兴趣的是乐队演出阵容形成的色块大小、色阶渐变和色层叠加所构成的韵律。我们不能评价谁更胜一筹,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来支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绘画虽然在形式上远离客观原型,但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画家的内心。

(二)营造画面的形式感

构成绘画作品最重要、最先声夺人的因素是画面的形式感,而营造画面形式感的首要因素便是绘画语言。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往往是通过绘画语言的纯化过程来实现的。画家如果没有了与主体精神和意境追求相对应的构成形式,意境的创造则成为空中楼阁。在油画艺术语言中,主要体现为明暗与色彩、笔触与肌理、轮廓与形体、平面上的空间等方面。西方很多画家善于利用这些语言形式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有以构图造型突出表现主题的,有运用光线表达画面意思的,有通过线条表达画家深刻寓意的,有通过色彩传达主题思想的,有通过笔触彰显画家的审美理念的。灵活控制各种语言关系,能够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视觉形式。

以凡·高的作品《奥维尔教堂》为例,这座中世纪罗马式教堂风格古朴,色彩沉稳,造型庄重,然而在凡·高的画面中我们却感受到截然相反的气氛。凡·高并没有再现它的结构、空间及色彩,而是将表现性体现在旋转的线条上。在画中教堂的形体上,屋檐、墙体都被扭曲了,整个建筑都采用了夸张变形的处理方式,帶有象征性的意味,强烈地表达了画家内心躁动不安的情感。因此,强化感受点,减弱其他因素,会使得形式要素更单纯,画面更有力度。

大多数人认为艺术,就是要看到更多的细节,但其实绘画中最难的是做减法。简是要凸显内涵的单纯性,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在微信等通信工具中,一个简单的笑脸符号就可以传递喜悦的心理活动,所以形象简化到只保留最基本特征的元素就可识别。中国水墨画就是放弃了丰富色彩,简化到极致的黑白,才获得悠远、深厚的美学意境。塞尚的作品强调绘画的纯粹性,强调主观感受,重视画面的形式结构,并对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因此作品画面显得均衡、肯定而又坚实。由此得来,运用简化的手法,对形体结构重新整理,在形式上删繁就简,反而能为创作者内心思想的深入表现和内在情感的充分表达留有更大的余地。

(三)强烈的情感与精神

如果說绘画的形式语言是产生视觉艺术的基础,那么它也是画家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表达方式的一座桥梁。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画家进行风景写生所需表现的核心。古今中外的优秀画家,其作品都包藏着作者真诚炽热的思想情感,这也正是他们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画家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有强烈的个性、思考和追求。从本质上讲,绘画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吴冠中强调绘画之“情”缘,在他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所起到的物与像之间的转化作用:“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而这无限的“情”正是透过有限的点、线、面传达出来的。

又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吻》运用了具象造型的方法,把人的形体结构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年轻恋人炙热的情感;而现代雕塑大师布朗库西作品《吻》给人感觉稚拙、原始,他仅抽取了爱情的伟大和永恒这样一个本质进行提炼概括,表现了内在强烈的情感,是现代雕塑中难以重复的好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形式语言经过高度的提炼、概括,能够反映出丰富的内在情感世界与隐秘的心理情感。

四、中国表现性油画风景的意境传达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风景油画的灵魂。油画在中国这片广博的沃土中得到滋养,势必要注入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抒发作者的情感,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中国油画家们将西方油画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式、韵味相交融,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气韵和特色的作品,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南北方表现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画家林风眠把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二者结合起来,并将文人画精神融入到油画创作之中,使油画展现出新的意境美与形式美;画家苏天赐将写意笔法延伸到江南自然景物题材的创作中,用明快的色彩、自然舒朗的形式表现,创造了一种诗意弥漫、韵味悠长的中国气象的油画;画家吴冠中擅长表现江南风情,其风景油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中国式的淡雅,将西方表现主义精神与东方古典水墨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重视在文化精神层面弘扬传统、探索创造,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

风景题材中的苏州园林景观反映着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甚至民族文化的精神。当代油画家张新权笔下的园林仿佛因岁月而沉去昔日的浮华与喧嚣,只淀出空寂与玄思。油画家陆庆龙创作的园林作品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造型高耸隽秀,具有中国山水园林的写意韵味。油画家赵开坤用奔放的笔触和自由的线条,再造了一个全新的江南图景。面对同一题材,他们不管是构图、色彩搭配,还是笔触渲染,都展示出不一样的意境。他们都突破了对园林景物“再现”的传统,而是将原本幽美、精致、古朴的造园元素,通过艺术的取舍、整合、提炼,构成了一幅幅曲径通幽的风景图,同时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涵,激发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对于全球化语境中本民族文化的思考与传承。

五、结语

从绘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上看,油画几百年的历史记录了艺术家在“在模仿中创造,为创造而模仿”的史实。它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为世人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综观中西方风景油画的发展,逐渐由“再现”转化为“表现”,既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表达了对于绘画“精神”的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明的正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岱.油画艺术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捷.试谈中国表现性油画的造型语言特征之笔简意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6):135-137.

[3]应一平.再现到表现的审美跨越:从传统绘画的“形”谈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98-100.

[4]李杰文.“再现”到“表现”:从“天使报喜”看西方绘画图像表现的演变[J].艺术研究,2015(4):46-50.

[5]张一平.油画中国化:风景油画中的中国山水精神[J].美术观察,2016(12):124-125.

[6]沈泓.生命的感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J].美术大观,2019(1):64-65.

作者简介:

王人佼,硕士,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表现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