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三重属性

2023-08-16王少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西藏马克思主义学科

李 丹 王少明 肖 铖

(①②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③西藏大学组织人事部 西藏拉萨 850000)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理论武器,为新时代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坚守提供科学思想指引,为高校把各民族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可靠知识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整体上综合开展研究的学科。[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涉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题中之义,也是确保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学术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西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任务和实践指向。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面临着同境外敌对势力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特殊矛盾,西藏高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爱我中华、爱我社会主义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重大的教育实践价值和深远的时代价值。西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需要认真思考在民族地区建设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属性

学术是学科的灵魂,强化学术属性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义,学术性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性的第一准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学科范式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架构的。这一学科的特质既在于能够科学的解释世界,也在于可以深刻的改变世界。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学说,也是指导我国不断推进无产阶级解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学科建设中凸显这一学科学术性的要旨在于,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把研究重点转向新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证据。对于地处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边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生发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认同、反分裂斗争教育、党的治藏方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提供学理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2]习近平总书记以上所指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运用、学科与学术发展等问题,实质上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涵建设尤其是在强化学科的学术属性上还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回应质疑和诘难,是提升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当前,在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术属性还不够凸显。在理论研究层面,现有的理论研究的大多深度不够,单纯的文本性诠释多,批判性的研究少,满足于现有的理论权威,缺乏有效指导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有影响力的成果产出,理论产出的科学引领性不强;在实践研究层面,运用科学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不多,能够结合西藏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有效决策咨询的成果明显不足。总体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属性,只能落实到科学研究上来,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学科的学术性。

一是以学术自觉引领学术性。“强化学科意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科学研究上来。”[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强化科研意识,深刻把握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坚持不懈开展理论挖掘和实践探索,强化学术能力锻炼,改变照本宣科、囫囵吞枣、全文传达、通读PPT而全然对学术前沿热点置若罔闻、不管不顾的状况。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满足于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员和播音员,实则无法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提供鲜活的知识资源,不仅很难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育人的实效性也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须知,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青年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向、知识储备丰厚,现有书本的知识已很难满足青年学生的“胃口”。因此,唯有不断强化学术自觉,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前沿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才能在原有的理论宣讲和阐释上深入浅出、厚积薄发,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内生兴趣,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要以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学术性。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属性不够凸显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与西藏高校现有学科师资力量薄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总量不足。目前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调研中发现西藏高校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面临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离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师1:350 或1:400 师生比配置有不少差距。多个高校存在多门思政课由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兼职讲授的情况;二是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历结构差异化明显。不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也不多。高端人才、尤其是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凤毛麟角。同时,各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背景也较为广泛,科班出身的教师稀缺;三是团队力量薄弱,平台建设滞后。调研发现,虽然各高校挂牌成立了一些平台和团队,但是存在团队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一些平台和团队学术活动少,成员之间缺乏共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平台和团队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平台和团队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西藏高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属性必须坚持人才第一原则,抓紧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针对西藏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选聘区内外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同时,通过专项学习培训、对口支援联合培养、思政骨干教师培训等举措,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科平台制度和团队建设,真正发挥平台拓展人才发展渠道、提升人才联合科研攻关、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形成良好传帮带氛围的作用;最后,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推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长期培养计划,用制度和政策激励人才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为鲜明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4]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高等教育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所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科学性,还应特别注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凸显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如果割裂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必然遮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政治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心议题,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提升,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新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突出意识形态属性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理论特质。其理论指向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中发挥地基作用,为强化各族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提供可靠理论支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科学性的学科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属性的知识载体,意识形态属性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辩证统一的。

新时代,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决定的,还是由高校作为复杂的意识形态交锋场域决定的。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崭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西方领导建构的政治模式、制度模式、民主模式、话语模式、文明模式构成全方位挑战。为遏制和打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西方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千方百计对我进行意识形态颠覆,通过网络直播、自媒体、短视频等大肆鼓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全面扩散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软实力积极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愈发激烈而隐秘。对于地处特殊边疆民族地区的西藏高校而言,既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也处于宗教对各族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任务更为迫切。目前,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尚存在“就理论谈理论”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不够凸显,围绕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藏传佛教中国化和新时代革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大命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针锋相对的理论斗争、理论阐释不够有力。另外,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及其薄弱,一些高校不仅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个别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挂靠在党委宣传部等行政单位下面。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凸显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在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尖锐斗争的同时,强化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族青年学生、说服各族青年学生、引领各族青年学生,不断提升各族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与分裂主义作斗争,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总之,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建设面向,都需要突出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聚焦。

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命任务,根据西藏地域文化特色特点,突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中的学问,其理论生发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斗争的需要、实践的成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余年、西藏和平解放70 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治藏方略,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完美诠释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价值典范,为全球治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此同时,伴随矛盾的变化、实践的变化、世情国情区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中回答好时代之问、发展之问,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开展历史学、政治学、边疆学、民族学、经济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攻关,推动西藏重大热点前沿问题与实践问题破题,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阐释力,批判的针对性,斗争的有效性,实现学科的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化,理论发展向实践发展转化、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化。

二是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本科专业目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全国已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18 所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作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场域,西藏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初级人才培养规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面向横向拓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建设层级,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跃迁,特别是要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学位点的数量。调研中发现,西藏目前仅有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其他高校至今尚未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这也是制约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瓶颈。

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检验学科建设成效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就目前而言,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方面,存在课程设置尤其是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不够规范、研究生导师队伍指导水平参差不齐、毕业考核不够严格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强化人才培养必须向教师自身能力提升和课程建设方面要质量。目前,西藏所有的高校都有对口支援高校,可以借助对口支援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汲取对口支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方法和手段,不断规范课程设置、拓展课程内容、强化课程考核,运用高质量课程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坚持不懈提升硕博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指导能力。一方面积要极支持导师外出交流进修,另一面要健全导师评价机制,对于无法履职的导师及时取消导师资格。总之,就是要通过课程科学保障和学术正确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的合格人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属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科学回答时代关切、发展之问中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的。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亦应凸显实践性一重要属性,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世情国情区情的形势变化,在意识形态多样、文化多元、认同多维的交融与互动中,就经济社会领域的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稳边固边强边、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安全稳定、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实践性研究和探索。唯有不断凸显学科建设的实践属性,方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价值,实现用一元引领多元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正是伴随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至今已走过70 多年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凝结和不断成熟就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而取得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要关注和深入理论问题,更要回答时代和实践问题。这要求西藏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必须凸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属性,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一要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中发展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回答好时代之问,以满足理论对于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6]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中不断得到发展和飞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始终坚持开放性、时代性的建设路向,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保持高度的同频互动,在回答时代所问中不断支撑和厚实学科的理论资源。对于西藏高校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更好服务于西藏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回答好社会主义新西藏“新”字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发挥资政议政和决策咨询功能。

二要在服务思政课教学中彰显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本身是为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设立的,是为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服务的。因此,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育人实际,合理调整学科建设的目标方向、课程安排、培养模式等具体育人环节,以不断满足服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思政课程建设尤为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纳入重要研究对象。”[7]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深入开展学术研究,而且还要细致探索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以西藏高校来说,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把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与西藏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根据西藏区情和特殊矛盾,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等各类教育。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推动专业课程建设。着重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西藏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主渠道,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课程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对于强化各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但目前,西藏高校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建设不仅研究生层面处于空白,本科生层面更缺失权威性的通识课程讲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关内容系统融入到现在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另一方面要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内容的科研攻关,把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为研究生开展更有深度的相关理论讲授;二是紧密结合西藏历史与现实,强化新旧西藏的对比教育,推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教学,打造具有西藏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同时要加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总之,新时代西藏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支撑和服务教学的意识,积极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二者的互促融动中实现统一与提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基础。[8]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是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三重属性,在建设中做到三者的辩证统一,对于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西藏马克思主义学科
都是西藏的“错”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神奇瑰丽的西藏
“超学科”来啦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