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的理论进路

2023-08-15黄世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交叉思政学科

□ 文/徐 飞 方 亮 黄世炜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人们对于社会历史与自然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内学科分隔与融合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的认识视野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为造成的学科分离也将逐渐消失。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了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与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探求新型发展模式,“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与时俱进,对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出应对,不断探索创新理论进路,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的现实背景

交叉融合是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基本态势。类似于黑格尔的“正、反、合”逻辑,知识形态从最初的、朴素的抽象综合深入到具体对象形成学科分化,再经由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性要求进入跨学科交叉融合。人类早期,知识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朴素性,学科划分简单,学科知识则是以经院哲学为主的总括性知识,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就只对理论科学、创制科学和实践科学作了基本划分。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认识工具的革新,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深度与广度均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基本的科学分类已经无法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科学知识不断以更为多样的学科分化呈现。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对对象知识探究的不断深入,单一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40年代以后,经过对知识的整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陷入瓶颈的各项研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知识形态逐渐趋向学科融合。历史与实践表明:近代以来重大的理论突破往往都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互相渗透紧密相关。因此,为加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形势下的人才支持,高校教育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逐渐明晰。

第一,学科交叉融合对课程思政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2],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他诸多学科指明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提出要完成“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到各门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涵养品行。因此,在实践方面,思政元素需要在对数量众多、难度较大,且专业性强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找结合点,以传递根本价值。而在理论建设方面,课程思政对持续构建特色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的要求更为迫切,如何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完善基本概念并拓展研究范式也是一大难点。

第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论进路具有重要价值。自课程思政推出以来,就一直呈现着学科细分与交叉互动的研究态势。既要在坚持本学科根本属性的基础上细分研究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又要借鉴相近学科的概念范畴与研究方法以丰富自身体系与研究范式。学科细分与交叉互动的统一性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普遍规律。因此,把握新形势下课程思政进路对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解决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政课堂教学长期“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推动形成育人合力,进而解决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为谁而学”的窘境。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更是基于学科交叉互动促进整体性的课程规划与设计,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资源,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论深度与形式创新,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中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蕴含

课程思政的产生建立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之上。作为建立于多学科综合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思政在其酝酿发展之初就内在地蕴含了同各类课程也就是各个学科的相互联系,揭示了其以价值统一性贯穿各个学科教学实践的本质属性。从发生学角度来说,课程思政中的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一种天然属性以其综合性与交叉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得以呈现。其交叉性就在于,课程思政本身的建立基点就在于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其囊括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门类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了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方法体系,从而实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根基、实践基础与核心要素的自由交叉,这是一种对学科界限的不自觉超越,具有多维度跨学科的复合属性。其综合性就在于,课程思政以多学科的基础与创造性、建构性目标实现了对理论、知识、思想的抽取、整合与再生,并以其自身所具备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统一了多个学科的本质价值,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呈现出综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归根到底,课程思政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从创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融合特性,借助于多学科的有益要素,以价值属性统合进而实现整合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课程思政的现实实践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断赋予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的时代内涵,也给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推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与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冲撞下,人们的思想活动与政治观念也逐渐出现了波动,在各行各业的人群中显示出思想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统一的思政体系、刻板的教学形式与重叠的内容方法,而是要基于客观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框架,从多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而这正是课程思政本身的实践需要。课程思政终究要回归课堂教学实践,归根到底还是要探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坐标赋予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需要,与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都决定了学科交叉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基本路径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新的生长点与突破点。我们应当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要求为基础,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在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统一,从而切实建构所有课程合力育人的新格局。

第一,要始终坚守思政本身的核心价值观念。课程思政,核心还是在思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提条件,其核心就在于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更是为思政实践提供着理论根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杜绝学科交叉融合进程中残存的“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现象,坚决反对借学科交叉融合之名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的行为。同时,在面对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环境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分析不同理论的前提假设、理论背景等,坚决杜绝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违背的观点、方法纳入到课程思政的学科交叉融合之中,这是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二,要灵活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资源。课程思政作为以交叉性为生成机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多学科的吸收虽然具有先天优势,但也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的,而是要基于核心价值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来进一步实现的。一方面,是要吸收好其他学科的理论视野与概念范畴。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要基于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视阈的深入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例如:课程思政对于哲学学科的融合与应用,就必须逐步拥有哲学思维,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将其引入思想政治领域,推动新时代青年在哲学的沉思中坚定理想信念,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等哲学概念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对象性、原初性的探索,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则是要吸收好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科对于不同社会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自身学科特性,课程思政要摸清楚各个学科的基本特性与研究方式,才能进入学科的话语体系,并向着方法论吸收靠拢,如定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型法等基础实用的研究方法就会在推进课程思政科学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克服自身所带有的说教性弊端。

第三,要系统推进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建构。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完善,课程思政作为其中的创新部分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形成有体系、有方法、有研究模式的思政实践。而研究体系与范式建构是一定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否则就难以真正高效实现体系化的课程思政发展。一方面,要以现实问题为立足点。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要引导新时代青年在各领域各学科中都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研究范式首要坚持的就是问题导向,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该聚焦的现实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与清醒的学科边界意识。课程思政体系的规范化本身就蕴含着对学科边界认识的要求,要在加强同各学科对话的基础上维护思政学科以及各个学科的本身属性,在学科交叉中树立学科自觉,从而真正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实现对多学科的融合,切实推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向前发展,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猜你喜欢

交叉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