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对颈肩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23-08-15代纯泽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活动度筋膜颈椎

代纯泽(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

颈肩综合征也被称为低头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常见慢性疾病中的一种[1]。由于工作学习,长时间伏案、低头或注视电脑等不良习惯引起颈肩部位肌肉劳损或颈椎曲度不良,导致血运受到阻碍,进而出现颈部肌筋膜炎、颈椎病、严重的甚至会伴有耳鸣眩晕等综合症状[2]。随着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导致该病的病发率也随之增长,且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3]。由于该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且发病机制一般较为复杂,其治疗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针刺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而针灸治疗作为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研究[5]表明,针刺疗法可通过患者疼痛门控理论进而缓解其疼痛程度,且对患者病灶区功能改善有显著效果。有资料[6]显示,约95%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存在肌筋膜触发点,且在临床诊断局部颤动或疼痛类疾病都和肌筋膜触发点密切相连。因此,本研究对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对颈肩综合征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颈肩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5.17±4.15)岁;病程5-10个月,平均病程(4.16±2.13)个月;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35.58±4.19)岁,病程4-11个月,平均病程(4.53±2.0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均符合颈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辨证标准[7];②所有患者知情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质性恶性肿瘤患者;②哺乳期妇女或妊娠期孕妇;③伴有言语障碍或沟通能力障碍患者;④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患者;⑤伴有针灸治疗禁忌患者;⑥因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此外,因骨质疏松类疾病引发的纤维肌疼痛不在本研究之内。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包含:①主诉局部位置疼痛;②主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且疼痛部位感觉异常;③疼痛部位肌肉触碰可明显触使肌肉紧张且带有疼痛感;④在测量诊断时,部分区域运动受限制,活动范围缩小;⑤沿肌肉紧张部位游走触摸,触碰某点具有强烈的触痛感。次要标准包含:①针刺或触诊肌肉紧张时,可引起局部颤抖反应;②游走触摸时出现触痛点或压痛点,患者主诉有异常感觉;以上诊断标准符合其中2-3条,即可被确诊。

中医辨证标准包含:符合血瘀气滞型辨证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主要症状表现为:病变处痛处不移、肿胀以及疼痛,有青紫瘀斑或较大血肿,关节处有活动障碍。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电针治疗方案,选取风池穴、肩井穴、颈百劳穴、膈俞穴、肩髎穴以及肩髃穴;针具选取0.32mm×40mm以及0.30mm×25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型号BT701-1A电针仪器(生产厂家:深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针灸前对以上针具以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患者俯卧位,其中颈百劳穴和风池穴选0.30mm×25mm的针灸针进行针灸,其他穴位选0.32mm×40mm针灸针进行针灸。其中肩髃穴、风池穴、肩髎穴以及颈百劳穴采取直刺方式,针尖刺入深度约为0.5寸,膈俞穴以及肩井穴针尖刺入深度约为0.8寸,患者微感到酸胀为最佳,在得气以后连接电针仪器,选择疏密波,把刺激强度调至患者能最大接受的耐受程度为宜,每次治疗持续30分钟,1次/2d。

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方案,对患者疼痛处肌肉组织进行触诊,病变部位肌肉紧张度明显增高的部位则是肌筋膜触发点的部位,且硬度最高点则为肌筋膜触发点,对其持续按压可引发肌筋膜区域疼痛。同样选取患者俯卧位,施术者左手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固定,右手持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直刺,针尖刺入深度约为20-50mm之间,对其触发点进行反复快速提刺动作,直至引发局部肌肉抽搐,致使肌纤维出现短暂收缩,当触发点肌肉停止抽搐以后停止提刺动作并留针20分钟,1次/2d。

1.4观察指标 ①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级量表对颈肩综合征行中医证候评分。其中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时作时止)、中度疼痛(疼痛可忍)、重度疼痛(疼痛难忍)3个等级。按照等级计分为2分、4分以及6分;肿胀评分依据中心肿胀高度<0.5mm为轻度,肿胀高度在5mm-1cm之间为中度,肿胀高度>1cm为重度,按照等级计分为2分、4分以及6分;按压疼痛评分:用力按压时感觉疼痛为轻度,适当力度按压时感觉疼痛为中度,触碰按压时感觉疼痛为重度,按照等级计分为2分、4分以及6分;功能障碍评分:可正常活动且生活可以自理为轻度,生活可自理但无法正常劳动为中度,生活无法自理且劳动能力丧失则表示为重度,按照等级计分为2分、4分以及6分;瘀斑评分:瘀斑面积在2-4cm为轻度,瘀斑面积在4-16cm为中度,瘀斑面积>16cm则表示为重度,按照等级计分为2分、4分以及6分;以上各项评分相加则为中医证候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改善越差。②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采用关节量角器对两组后伸度、右侧侧屈度、前屈度以及左侧侧屈度进行测量。③采用疼痛问卷量表(SF-MPQ)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该量表包含:现实疼痛评分(PPI)、疼痛分级评分(PR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3项,评分相加则表示为SFMPQ评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疼痛越严重。④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瘀斑、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关节活动正常,中医证候评分降低95%以上,则表示为痊愈;瘀斑、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中医证候评分降低70%-95%,则表示显效;瘀斑、疼痛、肿胀以及关节活动等有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30%-69%,则表示为有效;瘀斑、疼痛、肿胀以及关节活动等无改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30%,则表示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平更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abP<0.05。

?

2.2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s,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abP<0.05。

?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MPQ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后的SFMPQ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MPQ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MPQ评分对比(±s,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abP<0.05。

?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详情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颈肩综合征是一种颈肩部位软组织损失的慢性疾病,其临床发病特征为病变处肌肉紧张且拥有多个触痛点,能够引发局部不同程度颤动反应以及牵涉疼痛。目前,临床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肌筋膜触发点[8]。随着病变区域肌肉的功能损伤,导致内部组织发生代谢异常,因代谢异常所产生的分泌物导致血管形成收缩,且在交感神经以及中枢神经作用下形成疼痛感。对于肌筋膜触发点的疼痛感并非是单一的触碰和按压时感觉到的疼痛,而是表现于疼痛感扩散至其他部位。

目前临床治疗颈肩综合征有多种方法,如外用镇痛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物理治疗法等。长期的服药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以及不良反应,物理治疗颈肩综合征则具有周期长、费用高等诸多弊端,而中医针灸治疗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且安全可靠等特点,被临床广泛应用。中医认为颈肩综合征的病因在于痹[9],在《素问·痹论》中提到“痹在于骨则重……于筋则屈不伸”,表明了筋骨以及血行对该病的影响。“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说明先天性不足或是后天性劳损导致的正气亏虚和痹证具有紧密关联,如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视伤血,正气不足导致气血凝滞以及瘀阻经脉,而经络不畅则引发疼痛,久不治则成痹。电针治疗采取疏密波对风池穴、肩井穴、颈百劳穴、膈俞穴、肩髎穴以及肩髃穴进行刺激,其中风池穴具有通经活络以及调和血气的功效;肩井穴属于胆经交会穴,具有通血气行以及祛风活络的功效;颈百劳穴是经外奇穴中的一种,膈俞穴属于血会之穴,具有通经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肩髎穴和肩髃穴具有疏散风热、通经活络以及缓解肩疼痛的功效[10]。针灸中循经取穴方法是针对颈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依据肌筋膜触发点而引发的疼痛进行精确取点,通过对其进行反复提刺,使其局部发生颤动反应,进而到达镇痛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证候评分能够将颈肩综合征的症状细致化,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各项症状的恢复情况,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皆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相比传统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颈椎活动度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患者颈部关节活动度以及活动功能,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观察组治疗后SF-M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能够有效缓解颈肩疼痛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颈椎活动度,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活动度筋膜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