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8-15孔令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山东山东省高质量

□文/孔令龙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微纳与智能制造研究院 山东·济南)

[提要] 自2018 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以来,山东省依靠独特的地理区位、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在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上取得突出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可以从强化中心城市引领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 年9 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继续探索经济发展转型之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自2018 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以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动力等指标上迈入新台阶,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但必须看到,当前山东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攻坚期,仍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面对时代赋予山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蓝图,山东仍需要继续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山东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南北位于北京与上海地理位置的中间,联结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东西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024 公里,港口运输能力达到16.1 亿吨,居国内第二位。截至2021 年底,山东铁路运营里程7,27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8.8 万公里、省内机场10 个,便捷的交通可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促进了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了地区经济的对外联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优势。山东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定义的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其中207 个中类中拥有197 个、666 个小类中拥有526 个,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2021 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83,09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 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齐头并进。

(三)消费市场空间优势。消费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对提高国民经济活力和韧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起到支持和引领作用。山东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是山东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优势。

(四)人力资源优势。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 万人,位居全国第三,通过打造“1313”实验室体系以及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人才,目前住鲁达到111 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4,300 多名,近三年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 万余人。同时,山东省拥有高校总数146 所,高校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三位。

二、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缺少核心城市引领。核心城市能够聚集全国、全球范围内高端的人力、物力资本,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从图1 可以看出,济南、青岛GDP 占山东省GDP 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对该省经济总量的贡献,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也相对较小。(图1)

图1 2021 年国内主要城市GDP 及其对本省GDP 贡献比例统计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降低研发投入成本和市场技术风险,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提升。2021 年,山东省GDP 突破8 万亿元,增速8.3%,位于全国前列,但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占比较低,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根据2021 年国家统计局重点调度的80 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山东省18 种产品全国排名第一,产量虽表现亮眼,但基本为化工、金属等传统产业或低附加值产品。规上工业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盈利能力也往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水平。2021 年,山东规上工业企业营收10.2 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落后广东、江苏两省6.7 万亿元、4.7 万亿元,领先浙江0.4 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269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落后广东、江苏、浙江5,659 亿元、4,089 亿元、1,520 亿元,不及广东一半;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5.2%,较广东、江苏、浙江低1.2%、1%、1.7%。

(三)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与参与者,能够优化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进而使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人才聚集将激发当地创业活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生力量。但山东在人才引进及培育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在高水平的创新龙头企业数量与竞争力上与广东、江苏、浙江相比不足,能够提供的与之匹配的岗位少;二是人才引进后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和项目支撑不足,人才发展遭遇瓶颈,难以体现出自身价值。通过分析2021年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9 所大学毕业生(本硕博)就业区域分布发现:(1)北京和上海仍然是人才流入最多的地区,但在复旦、南大、浙大等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中,广东人才竞争力优于北京;(2)在北方、南方及中西部地区高校中,山东对于人才吸引力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差距较大,在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中差距更为明显;(3)在某些重点高校中,如清华、复旦、浙大、西安交大,山东人才流入量不及四川,说明山东在全国各省高层次人才招引方面竞争能力不足。

(四)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在增强地区创新活力、增强地区经济韧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及实现共同富裕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检验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山东民营经济在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短板与不足:一是总量规模及占比与江苏、浙江相比仍有差距。2020 年山东民营经济增加值3.8 万亿元,占GDP比重52%;2021 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4.9 万亿元,占GDP 比重67%;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6.7 万亿元,占GDP 比重57%。二是山东民营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产业,资源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相比而言,2021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39.8%、47.5%;浙江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达8,348 亿元。

三、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强化中心城市引领,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2020 年,山东明确提出打造“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布局,但在落实过程中建议:一是强化青岛、济南的龙头引领作用,支持其对接融入京津冀、长三角核心经济圈,增强其对产业、人才、资本等各要素流的集聚与配置能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二是各经济圈差异化发展,各经济圈应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和战略定位,有目的、有选择地布局本地核心产业,避免互挖墙脚、恶性竞争,走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三是加强互联互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内容,实现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破除的障碍。长久以来,国内各地区对于山东总是存在体制不灵活、“官本位”意识严重的刻板印象,无形中降低了山东对外的竞争优势,因此建议:一是以“放管服”改革为重要抓手,深化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落实惠企政策不折不扣、及时地直达各类企业主体;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是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注重听取企业主体意见、真正切实耐心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让企业与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三是建设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理念,增加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贡献等内容指标,同时应理性看待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并不均衡的现象。

(三)坚持绿色发展观,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坚持绿色发展观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山东目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更应把握发展机遇期,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一是针对化工、有色、化纤、建筑等重点行业,完善碳排放评价体系,加强城市层面碳排放核算与治理。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对现有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企业开展专项整治与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严格投资准入制度,限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三是加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纵观近代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为构建山东省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保障,保护原始创新提名权及重大科研成果专利权,增强研发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的动力。二是加强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围绕主要城市建设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减小中小企业前期成本压力,支持高校、研究院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成为创新高地。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成立成果转化机构,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中来,打造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五)引导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凝聚发展蓬勃力量。民营经济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民营经济质量、规模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为壮大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反不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规,保障个体工商户、民营中小企业的核心利益;落实公平审查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等桎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证在各领域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合法地位。二是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爱护企业家的舆论氛围,让每一位正在创业或已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收益、财产权不受侵犯,增强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信心与预期。三是鼓励民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金融政策及财政补贴上加大对民营企业工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技术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与产品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变革。

(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提供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但山东在高层次人才吸引上与江浙省份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川渝地区,因此建议:一是转变人才引进思路,针对应届毕业生等基础性人才,加大人才引进普惠政策力度,同时围绕山东省重点产业布局,根据国内学科排名而非学校排名,有目标、有重点地加强标的高校招聘力度;针对国内外领军人才、顶尖人才,用具体项目撬动人才团队,实行“一人一策”,侧重项目组人才团队整体引进。二是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加强人才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离岗创业相关制度与流程,健全在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时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相关制度。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差异化考核,转变唯论文、唯职称等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多角度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在人才居住、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生活配套等各个领域的建设,不断增强外来人才的幸福感、归属感。

(七)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不仅承担着稳岗保就业的重要责任,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议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一是间接融资领域,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窗口或网点,推出更多中小企业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同时对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及考核要求。二是直接融资领域,完善中小微企业股改、中介服务、申报等上市各个阶段中的政策奖励制度,推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发展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有活力的省级股权交易市场,在项目路演、投融资服务、资源对接、上市服务等领域切实服务好山东省内企业。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功能,形成覆盖企业成长阶段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引导基金体系;完善引导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尽可能发挥投资基金的灵活性特点;在标的企业的地域属性上适当放宽,如将本地龙头企业核心供应商视为“省内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落户山东。

猜你喜欢

山东山东省高质量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山东图片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