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

2023-08-13林惠娟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丰山中心小学

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双减生活化数学知识

林惠娟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丰山中心小学

“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提出的减负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中的课业压力与课外培训压力,为学生预留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之余更多地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或体育锻炼,舒缓精神压力,促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后作业是“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减负重点,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调整作业结构与内容,减少不必要的低质量作业,综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与有效性,激发其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借助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巩固。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往往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与解题技巧,往往会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来达到课后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压力,也进一步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难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喘息的机会。在“双减”政策的推行和落实过程中,这种基于传统教育观念主导下展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展现出了明显的不适配性,也进一步放大了传统作业设计思维的弊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也剥夺了学生享受童年时光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也会阻碍义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作业模式与内容单一,教师缺乏多元化设计意识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学科,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阶段通过数学学科学习所打下的基础将决定他们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小学数学也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课后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陷入了同样的误区,认为课后作业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思维与应试技巧,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只会选择考试中会出现的题型,很少花时间与精力去设计一些实践探索类的作业。这样单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的作业设计,往往导致数学作业的模式与内容过于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与成长。

大量的低质量作业,严重压缩了学生课后自由活动的时间 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背景与原因之一,而这种课业压力往往就是大量低质量的作业带给学生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往往除了缺乏多元化的意识外,也普遍缺乏效率意识,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道理,选择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对作业本身的质量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而没有太高的要求。虽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记”下来,但同时也严重压缩了学生在课后进行自由活动的时间,将学生框在了作业的“泥沼”之中。虽然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高质量作业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的习惯却让他们逐步丧失了设计高质量作业的能力,仍然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探索。

强制的作业要求,造成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偏低 重复且单一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偏低的现象出现。小学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往往会因为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影响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但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要么偷懒不完成作业,要么完成作业的质量过低。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会选择采用更加强硬的态度来强制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而这样的作业也就变成不得不进行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完成做作业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吸收,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多种形式

“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要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回归生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前提和参考,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适配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其中,为作业赋予生活化特性就是课后作业设计和创新的一大方向。如果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生活化作业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体验探讨类作业、协作互动类作业、探索积累类作业和趣味拓展类作业几种大的类型,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社会环境出发,涵盖知识巩固、实践应用、兴趣提升和拓展积累等多个层面的功能,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多种个人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与品味生活,在帮助其提升作业完成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体验探讨类作业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十分抽象,对于思维逻辑能力还有所欠缺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具象化地展现出来。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并布置一些体验探讨类的作业,引导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学科中“厘米与米”这一内容的生活化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一厘米与一米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可以设计和布置一些需要实际操作完成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对不同物品的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自行探讨和判断什么时候用厘米做单位、什么时候用米做单位,从而自行体会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和彼此的互相转换。

协作互动类作业 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与数学概念都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验证,但很多数学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对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加准确的实践结果,教师需要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需要与他人协作和互动的作业,合作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家长。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学科“统计”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以“学校花坛里种了多少种颜色和种类的花,每一种颜色和种类的花又有多少朵”作为作业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实践活动,按照花的种类与颜色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请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汇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将收集到的数据借助条形统计图体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与细心,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探索积累类作业 数学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积累与巩固就是此阶段中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新路径。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查阅很多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未能深入探究的内容。对此,教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查阅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全面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的学习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程将涉及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请他们在课前查阅和搜集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历史与数学原理。教师再将学生搜集到的内容在课堂进行展示,请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用于检验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趣味拓展类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后作业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而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作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拓展类的作业,将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在提高作业设计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有关“位置与方向”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地图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带领学生认识地图的要素以后,请他们自行绘制一份自家小区或者附近公园的简易地图,以此帮助他们深化对于位置与方向的认识,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探索意识,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用来辅助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同时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其设计十分讲求方法与技巧。一份高质量的作业首先需要摆脱数量堆积的恶性循环,大量且反复的练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解题思维与解题习惯,但也会一步步固化学生的思维体系,进而不断消耗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让作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制完成的任务。“双减”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根本要求是“提质减量”,对此,让作业回归生活是提升作业质量的有效措施。而要设计好一份生活化的小学数学作业,教师的教学思维首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还需要对“双减”政策与生活化作业的概念具有深入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策略与技巧。

契合“双减”政策,实现作业设计的提质减量“双减”政策提出的两个明确的要求就是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与校外培训压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尽量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做到“提质减量”。对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的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时,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后合理规划课后作业的结构与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更加轻松和愉悦的心情,相对来说也能够更容易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

加强小学数学作业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生活化作业的根本就是“生活”两个字。对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作业内容和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合理运用学生生活中时常出现的元素,将书本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充分挖掘生活化场景中的数学元素,将生活化的情境应用于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解题,从而在降低数学学科学习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的习惯。不仅如此,将生活化的元素运用于作业设计中,还能有效拉近数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回归生活应用场景 数学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与部分人文科学内容的基础性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受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发展水平,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往往更加注重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作业设计时,需要注重让作业回归生活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代替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兴趣是学习的驱动,而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所依靠的武器与技能。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强烈兴趣,才会产生继续探索的动力与热情,而只有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才有可能挖掘出数学学科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小学数学作业时需要转换思路与目标,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巩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完成记忆,从而建立更加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

总之,作业本身属于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数学知识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却是阻碍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对此,生活化的小学数学作业结合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或感知的元素,能够有效拉近小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进行巨大的创新与改革。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配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不断的反思中探索新的作业设计路径,突破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面临的瓶颈,为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做出努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义务教育体系的更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