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广汉“保保节”民俗文化

2023-08-12宋思宇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广汉市广汉民俗文化

宋思宇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各个省份的文化也向其他省份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省份以及地区的民俗文化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对地区特有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保护被逐渐提上日程。现对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特有的民俗文化节日“保保节”进行深入探索与剖析,对该民俗文化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庆祝流程、蕴藏的文化内涵、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展现民俗文化的魅力,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有益探索,期望提升社会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在外务工人数增长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区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力逐渐增强。在此背景下,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迫在眉睫。

对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保保节”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挖掘与探索,有利于展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当地民众的生活与精神面貌,激发社会群众关注与保护特色民俗文化的意识,促进“保保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民俗文化的长远发展。

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与归纳分析法,深入研读与“保保节”相关的现有文献,对该民俗文化的庆祝流程以及内涵进行剖析与探索,多角度探讨该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环境下“保保节”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有益思路。

“保保节”的含义

“保保节”是四川省广汉市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日,包含四川广汉民间“游百病”与“拉保保”两大习俗。“游百病”流行于四川、陕西以及贵州地区,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的说法。“拉保保”是寄拜的一种形式,实质上为“拜干亲”,指长辈为孩子寻一个干爹或者干妈,结成一种亲近的关系,意在呵护小孩健康成长。“保”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是成年人曲背反手托住小孩的形态,因而在字义上保留了背负小孩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保护之意。此处的“保保”最初只指干爹,亦称“保爷”,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保娘”,最后两者合称为“保保”。广汉“保保节”是广汉地区一种独有的、奇特的民俗活动,起初为广汉人所喜爱,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每年正月十六,就是广汉拉“保保”的日子。如今,广汉“保保节”已成为人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寻求亲情、建立友情、共同关心下一代茁壮成长的特殊日子。广汉“保保节”已由自由的民间活动发展为有组织的民俗节日,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被誉为“华夏民俗一绝”。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广汉“保保节”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汉“保保节”于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

低迷阶段

1950年,在政府禁止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下,“拉保保”活动由明面上转变为民间私下进行。随着1966年“破四旧”运动的逐步开展,该民俗被认为有“拉帮结派”之嫌,进一步受到冲击。

回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文革”的结束以及极左政策的清除,“游百病”與“拉保保”活动逐渐由私下转为公开进行,参与人数与影响力度逐渐上升。政府也积极推动该民俗文化活动的复苏与发展。1991年4月,《广汉民俗志》编委会对该民俗活动做了详细介绍;2003年,在广汉市委以及市政府的支持下,“拉保保”被正式纳入地方节日中;2006年,在政府支持下,首届“广汉国际保保节”隆重举行;2007年,“保保节”正式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祝流程

选择“保保”

正月十六当天,父母及其亲朋好友会在房湖公园以及金雁湖公园为自家小孩寻找“保保”。选定“保保”人选后,需上前询问是否愿意成为孩子的“保保”。如若对方愿意,则初步确定干亲关系;如果对方拒绝,父母及其亲朋好友就会为孩子另寻“保保”。

“保保”戴帽

为“保保”戴上小孩虎头帽的过程展现出关系确认的仪式感。虎头帽亦称“猪儿帽”,大多颜色鲜艳醒目,因而方便作为“保保”已经被选定的标记,有效避免了该“保保”被多个家庭选定的情况。

登记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汉市新增了登记“拉保保”的程序,公园中设置了登记处。双方进行登记,是该段拟亲属关系得到官方认可的表现。

命名小孩

“保保”会为小孩另取一个名字,意在以新的名称冲刷清除灾祸,包含了“保保”对于小孩健康长大的期待。此名不作为孩子的正式姓名,多用于双方的日常交往。

后续交往

“保保”与小孩之间的拟亲属关系具有长期性。“保保”和小孩一家的交往体现在逢年过节的问候拜访以及日常的饮茶闲谈等活动中。

文化内涵

对拟亲属关系的彰显

“拉保保”实际上是“拜干亲”,属于保育习俗,是巴蜀地区仪式型拟亲属关系的一种形式。

拟亲属关系,亦称“虚拟亲属关系”“拟制亲属关系”,即与无血缘以及姻亲关系的社会成员通过歃血为盟,义结金兰等方式建立起的类似亲属关系的社会关系,作为对血缘以及姻亲关系的补充与延伸。这是对亲属范围的扩大,是将非亲缘关系亲缘化的体现。相较于先天形成的血缘关系,该关系属于后天形成的人为关系。历史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拟亲属关系的典例。

仪式型拟亲属注重通过仪式来建立与维系拟亲属关系,强调了建立拟亲属关系的仪式性与庄严性。以仪式确定和巩固拟亲属关系,提升该段关系的社会认可度,展现双方对亲属关系的重视,促进该段关系的延续与发展。

对历史文化的敬意

房湖公园位于“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的广汉市的西南部。作为“保保节”的举办地之一。房湖公园建设在唐代丞相房琯开凿的“房公湖”遗址旁,有“川西明珠”之美誉。北宋熙宁年间,湖旁建有文庙。古代不少名家曾游历该地并挥笔写就诗文。杜甫于房公湖题下《官池春雁二首》:“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名相司马光亦在《玉徽亭》中写道:“风流俱寂寞,结构尚萧森。松竹含虚籁,犹疑弦上音”;大文学家苏辙的《房公亭榭》中大赞:“此行真胜成都尹,直为房公百顷湖。”由此观之,该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保保节”选址于如此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反映出当地人对历史文化的崇敬,彰显了文化自信。

对平等观念的表达

亲属关系中有长辈晚辈之分,人与人之间亦有经济基础、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距。然而,在传统的“拉保保”活动中建立起的拟亲属关系与社会地位等无关,是一种抛开经济、认知等世俗差异,可以让双方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的社会关系,彰显了广汉民众对于平等的诉求。

对社会温度的追求

陌生人社会即在经济和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际交往层面的道德冷漠,人与人之间存在“内在的屏障”,彼此之间存在疏离感与距离感。“保保节”活动具有高互动性的特点,从最开始的选择“保保”到后期的交往,每一个环节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在陌生人社会逐渐盛行的现代社会,该民俗活动以高互动性让陌生人之间形成关联,促进共同文化记忆的形成,帮助个体拓展社会关系,提升个体对于社会的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的温度。

对儿女双全的期盼

中国讲究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然而,受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拉保保”能让百姓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建立拟亲属关系使官方意志与民间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与诉求达到相对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方政策与民间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存问题

“职业拉手”的出现

近年来出现了收取佣金并于正月十六当天专门为家庭“拉保保”的“职业拉手”。“职业拉手”多身材魁梧,迫使被选中的人答应成为“保保”,其出现是“拉保保”职业化与强制化的表现。该情况在由广汉政府牵头组织的“文明导拉队”维护现场秩序后有所好转。

功利心态的滋生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工业文明等的发展,贫富差距开始加大,民间对于财富的追求催生以及加深了一些人的功利心态。如今,不少家庭选“保保”时更注重从对方的衣着打扮以及周身气度等角度判断其经济实力,渴望与富人建立拟亲属关系以获得人脉资源,达到跨越阶层的目的。这是“拉保保”功利化的体现。

未来发展

政府进行正确引导与适当干预

1.引导民众提高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传承意识

当地政府可以对“保保节”进行重点宣传,通过投放广告,拍摄“保保节”宣传视频,发布政府公示文件以及组织“保保节”相关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保保节”知名度,提升民众对于该民俗文化节日的关注度。

2.引导民众热爱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

以“保保节”建立起的共同文化记忆为契机,向民众宣传、阐释“保保节”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逐渐培养文化自信,培养以及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众对于该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意愿。

3.引导民众文明有序地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维持活动秩序

广汉市政府已经为解决“拉保保”活动中出现的“职业拉手”等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例如广汉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专门的“文明导拉队”,对现场民众进行劝导,维护现场秩序。该专业队伍的成立虽然使传统民俗活动的秩序得到一定的保障,然而并未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当地政府还需联合民间组织,通过宣传教育等诸多手段,逐步提升民众的素质与修养,树立和提升人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尊重他人合理合法的意愿,引导民众文明有序地参与社会活动。

民俗文化与教育结合

传统民俗文化与教育结合已经有诸多可供参考的经典案例。例如镇远县青溪中学将传统民俗文化“花灯戏”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让“野蛮其体魄”与传承民俗文化完美结合;黄山市仙源中心学校将省级非遗“轩辕车会”引入学校,特聘非遗传承人担任督导员,积极开设相关专题课程,参与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教育范畴。上述两大案例都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成功案例,深度契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笔者认为,广汉市政府可以分析与借鉴上述以及其他经典案例,将“保保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等引入教育范疇,着力培养有文化自信心的青年一代。

科技助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汉市政府在此方面已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当地政府官网发布了“保保节”当天民俗文化庆祝活动的相关视频与图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保节”知名度的提升。除了政府的记录外,还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对“保保节”的情况进行记录,提高社会关注度。

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于“保保节”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与再创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融合,是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可以对“保保节”中出现的“猪儿帽”进行文化再创造,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再如,杜甫等人于房湖公园留下的千古名篇亦可印发成册作为周边文化产品。

“保保节”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与挖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文化传播速度加快的当代尤为重要。本文对四川省广汉市“保保节”进行研究,期望推动大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广汉市广汉民俗文化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发明告密筒的西汉名臣
赵广汉治理盗贼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政绩毁于私欲
“三三五”工作法促使干部能上能下——广汉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