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汤阴县跑帷子”之呈现

2023-08-12龚慕凡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汤阴县阵式舞蹈

龚慕凡

河南省汤阴县传统舞蹈“跑帷子”历史悠久,在发展变迁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形式古朴,场面壮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帷子”作为道具的舞蹈。2008年6月7日,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现根据两次深入汤阴县西隆化村对国家级“跑帷子”传承人侯俊老师的采访,通过现场调查以及事后相关文献研究等方式,对“跑帷子”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我国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舞蹈——“跑帷子”。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跑帷子”主要分布于汤阴县及周边县市,主要活动在河南省汤阴县的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

笔者于2022年8月30日和2023年2月9日两次来到汤阴县拜访国家级非遗舞蹈“跑帷子”传承人侯俊老师。在老艺人的带领下,对汤阴县西隆化村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跑帷子”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做了详细记录。该论文以侯俊老师的口述内容、古县志和相关论文等为基础研究资料,以“跑帷子”的具体形式与文化传承语境为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详细梳理与呈现。

“跑帷子”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春秋时期起源说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率军于县城东部于白营镇、胡营镇、东西隆化村一带作战。齐桓公娶了卫女为妾,卫女随军一直侍奉于帐前,爱兵惜将,深得军心,但因长期随军,积劳成疾死于军中。由于战事紧张,齐桓公只能将卫女葬于此地。清乾隆《汤阴县志·地理志》记载:“魂城,在县东北隆化社,按《图经》,昔齐桓公娶卫女为媵,道卒于此,招魂葬之,今有墓存,周回二百步,高一丈。”这记录了将士们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妾卫女,以戈、钺挑起衣衫、铠甲做幡,招魂盟誓,以振军威,表明它最早是一种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种祭祀活动演变为模仿行兵布阵的娛乐活动。其在秦汉时期逐步完善,到唐宋之后逐步演绎成一种壮威风、鼓士气并兼有娱乐、观赏性质且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近代以后发展为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活动。

2.殷商时期起源说

商末,周武王在战乱中杀死了赵公明,惹恼了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她们决定为兄长赵公明报仇雪恨,便驻守在汤阴县,招兵买马,集资兵力,整日整夜地训练。但是她们的身体被消耗殆尽,大仇未报便已丧命。当地的村民们目睹了三姐妹报仇未果却丧命于此的整个过程,被她们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为她们修建了“三老奶庙”,用“跑帷子”来纪念她们。虽然这个传说现在还不可考,但“三老奶庙”在当地却是真实存在的。

根据上述两种传说,不论是何种起源,“跑帷子”都是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一种历史悠久、神奇、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据传承人介绍,目前比较认可第一种起源,因为有古文献和县志的记载。

发展

按照春秋起源说,“跑帷子”是源于春秋,成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并在1937至1976年间经历了两次衰败。

“跑帷子”的内容与演出顺序

基本内容

“跑帷子”是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双重特点的团体型、广场性民间传统舞蹈。古时由72名青壮年组成,舞者手持用木质长杆——杆染,以红、黑两色为主,杆顶上是用彩色飘带做成幡状的“帷子”。如今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通常由近200名舞者按照如“炮打香烟城”等古时战争阵法进行队形变化,气势磅礴。

随着时代的发展,“跑帷子”逐渐成为每队24人为1“蓬”,共有3蓬72人构成的“帷子舞”。列队以屈膝微蹲的姿势,兼富有节奏的小跑步前进,并随着音乐节奏变换各种阵式,而且每种阵式形成后,会有一定时间的定格。

演出顺序

第一,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土炮(民间俗称“三眼镜”)声中,大鼓、锣、铙、唢呐等乐器同时奏响。两名衙役打扮的开道者手提大筛锣鸣锣长呼“开道了”,锣声跑帷子拉开表演序幕。

第二,两名手持令旗的“报马”者骑马奔驰,开拓场地。古时也有告知“战争”即将开始的意思(“报马”者开始时在队伍最前,表演开始后穿梭在场地外围)。

第三,锣鼓、笙、笛等乐声合奏,旋律铿锵、高亢,偶有悠扬婉转。在一片吹吹打打的热闹音乐中,烘托出“跑帷子”特有的传统艺术氛围。

第四,两名帷子头手持龙头帷子,带领帷子队和扭鼓队,在民间音乐中依次进场,分列两旁。首先帷子手跟随帷子头布阵跑场,其次是扭鼓队来到场中,打着活泼热烈的鼓点,跳起既粗犷奔放又欢快热情的扭鼓舞,具有黄河流域特色(扭鼓队的表演结束后,会分列在场地两旁继续敲击扭鼓,节奏欢快奋进)。

第五,伴随着更激烈的鼓乐声,72名身披各色彩缎、手擎帷子的帷子舞演员在头领的带领下奔腾入场。进场之后表演者们分三组,跟随旁边鼓乐队的音乐节奏,屈膝、微蹲,富有节奏地依照阵形来回奔跑。其间会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奔跑时,帷子上的彩带、铜铃在阳光下跟随动作飘舞,脚下的尘土随着阵势飞扬,场面十分壮观。

第六,在各种阵式表演结束之后,随着三声炮响,众人收拢队伍,恢复队形。一场盛大的帷子舞表演宣告结束。

传承人与传承现状调查

传承人调查

“跑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主要以口头传授和行为教习的方式传承,传承关系分别是社首与帷子头,帷子头与帷子手,帷子手师傅与弟子。

目前,国家级“跑帷子”传承人是侯俊(1946),是第89代传人。1968年,他开始向老艺人杨守业学习“跑帷子”中布阵、步伐、手势等表现形式;向老艺人白秀英学习帷子的制作;向老艺人于田、王金英学习锣鼓、扭鼓的打法。他比较完整、熟练地掌握了“跑帷子”,也掌握了各类阵式、跑法。侯俊老师一生都在整理“跑帷子”的传统阵式、鼓谱,并对一些失传的阵法进行复原;同时也在积极参加“跑帷子”的传播教育活动。

侯老师介绍,“跑帷子”从古时传承至今,经历了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记载的老艺人共有21位,但这些年都相继辞世。2022年初,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后一位艺人乔文成也去世了。

演出情况与演员情况调查

河南省汤阴县古贤、白营两个乡的人民群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碧霞娘娘”生辰(阴历三月二十二日)以及农闲时都要表演帷子舞。

“跑帷子”每四年一次大换届,每四年的阴历三月二十二日就会举行一次最为盛大的帷子演出,演出会持续整整三天。第一天是接官员(神)、祭祀、演出。村民们会按照传统摆上猪头等贡品。第二天是游村,目的是让当地百姓许愿、还愿。两个乡、三个村帷子队的所有队员都要出发,围着古老的村庄走上一圈,走到庙前,并在此供奉香火。第三天要举行送官、烧架仪式。目的是送走官员(神),祈求平安。全县居民都会来观看这一活动,人山人海,也是对其内容的传承。在汤阴县流传的许多石碑都记载着每四年一次的换届活动,现存保留最早的一块碑是民国11年(1922)流传下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村里表演帷子舞的演员大多是靠种地养家的老人,且多为女性。青壮年由于上学、务工等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帷子舞。侯老师在采访时表示非常担忧下一代的传承问题。

当前保护传承措施调查

当前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由文化局局长、副局长监督,文化馆馆长负责日常工作。村里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党支部、村委会、帷子舞协会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请老艺人口传“跑帷子”技艺、表演技巧,并将其内容资料搜集记录下来。主要有:①对“跑帷子”历史沿革、舞步、阵法、乐器、道具乐谱、完整影像资料等资料建档保存;②复原失传的帷子阵型;③保证每四年一次的大型帷子活动正常进行;④发动人员参加帷子队活动,确保后继有人;⑤开设讲座,传承“跑帷子”的历史价值、艺术特点,提高帷子队文化素质;⑥增加地方演出活动,加大宣传推广,提高人员积极性。希望做到传承便利、有据可依、地域传承有活力。

建设“跑帷子传习所”。2013年12月,河南省文化厅成立了“跑帷子传习所”,之前的传习所建在“卫女娘娘”庙内,因年久失修,庙内漏雨严重。目前汤阴县政府已经将牌楼、传习所、娘娘庙、戏台、传习场地都进行了整修。并在庙的西南边建了一排房子作为新的“传习所”,“跑帷子”的相关古籍、碑刻、古老的服装道具等都保存在该传习所。未来准备对外展览,目前展览陈设馆正在进行场地建设。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在舆论,物力、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2021年3月20日,由汤阴县西隆化村村民委员会、东隆化村村民委员会、河岸村村民委员会共同建立了“汤阴县跑帷子隆化帷子记事碑”,并且每位参与演出的村民,都会有相应的演出、排练补贴。

“跑帷子”的文化传承价值

历史与军事价值

“跑帷子”传承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其中阵式的叫法与其他舞蹈不同,多是沿用古代某战役名称,如围魏救赵、炮打香烟城等,这有利于后人了解和认识古代战争的特点,学习历史知识。

帷子队伍称作“蓬”,蓬为古代门户,有利于人们了解古代军队编制,二十四杆帷子为一蓬,似为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跑帷子”阵式变化多样,或疏或密,或快或慢,表明了我国古代战争的多变性。

艺术价值

“跑帷子”队伍人员众多,变化多样,形成了严谨有序的舞蹈场面,给人带来震撼,催人奋进。

“跑帷子”步伐独特,时而直行前进,时而疾奔如飞,时而缓步趋行,瞬间形成方形、圆形等不同阵法,令观者目不暇接。

帷子是由彩带装饰而成的特殊物品,寓意祭祀理念,且色彩斑斓,彩带上装饰的花瓣图形具有民间传统技艺与艺术特征。“跑帷子”活动与其独特、古朴的打击乐、吹奏乐相辅相成。与跑帷子表演一同出场的扭鼓队,鼓点紧凑、铿锵有序,有打、蹲打、绕打、扭打、跨打、转打等系列打法,有张有弛,与“跑帷子”构成和谐的舞蹈场面。以上特点共同构成了“跑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俗价值

首先,帷子从议事演古,到迎驾送官的各个程序,既庄严又富有一定的趣味性,且队伍浩大,紧张有序,展现了当地民众团结友爱、淳朴善良、共同进退的民风。其次,“跑帷子”的请官(神)、奉祀香火、演练、送官等程序寓意祈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理念。另外,“跑帷子”源于祭祀卫女,表明古代人们崇尚因果报应,劝人向善之意。

“跑帷子”以古朴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厚重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保护。但调查研究发现,“跑帷子”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传承人老龄化;队形图谱流失严重;传承团队多以女性为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舞蹈本体价值;未来可能面临缺乏优秀传承者;缺少详细的舞谱图谱记录与分析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体现。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对非遗舞蹈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会继续对“跑帷子”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帮助老艺人建立详细图谱、舞谱、乐谱、整理舞蹈语汇、丰富文化传承语境,并将其融入地方高校及中小学教育中,为“跑帷子”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区域性、有针对性地解决。

2022年河南省教師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河南省非遗类舞蹈的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以高师课程改革及向中小学美育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为主”(项目编号:2022-JSJYYB-052)。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汤阴县阵式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汤阴县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翰墨书香飘校园——访汤阴县书法大赛
汤阴县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