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之于民俗文物保护及利用的贡献

2023-08-12哇秀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民俗文化民俗

哇秀

现首先分析民俗文物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博物馆在保护利用民俗文物方面的具体价值,并针对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工保护、微观保护力度不足以及利用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出全面开展文物调查收集工作、建立民俗文物档案体系、进行优化整理和微观保护工作以及引入现代技术保护民俗文物等对策。同时,博物馆要想有效开发利用民俗文物,需要积极开展民俗文物的展览活动,并且要根据当地特色开发相应的文化创意产品,全面发掘民俗文物具备的社会教育价值。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民俗文物,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我国文物的重要保护场所,其中陈列的民俗文物和民族文物存在本质的区别,但二者也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及利用能使人们在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了解已有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目前我国各地博物馆虽然十分重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以及利用,但在人工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方式方面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使民俗文物尚未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故此,本文通过研究博物馆保护、开发利用民俗文物的对策,为今后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及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民俗文物概述

民俗文物主要特指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民俗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针对珍贵且具备一定历史的文化遗迹以及实物等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包括了较为正规的民俗文物,尤其是古代的民俗器物。在我国级别和等级确定的文物保护清单中,也包括诸多民俗器物,可以将其视为狭义层面上的民俗文物。广义层面上的民俗文物则以尚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范畴的民俗、民间器物为主。广义民俗文物概念下提到的经典性和代表性,是指具有特殊民俗事象的器物以及保存在民俗器物中的优秀作品。由此不难发现,民俗文物带有明显的历史年代感,和各个朝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器物的主题可以细分为信仰崇拜、友谊、民间工艺等,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以及朝代的文化生活。民俗文物也是记录历史和民族发展变迁的载体,相较于普通的文物,民俗文物更能反映特殊历史时代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传统的民俗文化却被人们遗忘,并且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尚未得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物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帮助各地的人们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前提下追溯其根源,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博物馆保护、利用民俗文物的价值

一是帮助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物本就来源于各个朝代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能够客观地展示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博物馆在保护以及利用民俗文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全方位调查、搜集当地的民俗文物,并针对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以及习俗变迁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是有助于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目前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文化内容逐渐传入我国。在这种外来文化的多元冲击下,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西方文化中的各种不良思想因素也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结晶,同样也是不同朝代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以及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不同的历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

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完善的人工保护

以目前博物馆的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来看,基础的工作要求是技术为主、人工为辅。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博物馆的展览及文物保护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减少了人工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博物馆里设置的现代化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民俗文物保护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博物馆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却出现了过分依赖现代技术的倾向,使得人工保护方法的应用频率明显下降。民俗文物通常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意味着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民俗文物的收集和保护,了解不同区域民俗文化的分布情况,并通过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及时保护和抢救民俗文物。这种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做法使得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比较单一,单纯凭借线上公告发布以及居民自觉上交,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能力优势发挥不出来,这同样会影响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

微观保护力度不足

民俗文物作为不同朝代民俗文化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民俗文物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掉色、破损等问题。正因如此,博物馆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促进微观和宏观保护工作的统筹发展。但实际上,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更加关注对民俗文物的宏观保护,在现代化防火防盗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的应用下,民俗文物的宏观保护工作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但在微观保护工作中,因为不同民俗文物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同,外界的温度、湿度、灯光、空气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博物馆尚未针对这些外界环境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也容易导致民俗文物破损情况的发生。

文物利用方式单一

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并非单纯收藏文物,而是通过文化活动使当地群众了解民俗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以此丰富我国的文化体系。总体来看,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保护工作,对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文物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拥有工匠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可以通過零件制作、材料选择等环节实现对民俗文物的规范化保护,但一些民俗文物本就是工艺技术的产物,在传承发展博物馆文化的过程中,对其工艺技术的延续也是一项核心内容。博物馆如果只是将民俗文物的利用局限在展厅展览方面,那么民俗文物的制作工艺将无法得到传承,这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博物馆如何有效保护民俗文物

全面开展民俗文物调查、收集工作

在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实践中,思想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推广和普及,普通社会公众以及博物馆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也高度关注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发展。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时,只关注对珍稀和精致文物的保存,很容易导致民俗文物丢失、破损。故此,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对各种民俗文物做到一视同仁,全面记录、保存民俗文物。同时,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对文物资料进行详细调查、收集。博物馆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当地的民俗文物资料进行全范围收集和调查,考虑到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体系完善程度不同,有的地区与民俗文物相关的资料数量较多,这无形中加大了调查和收集的工作量,且投入调查的时间成本明显增加。故此,博物馆以及文物管理部门需要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分清民俗文物调查和收集工作的主次,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加大调查的力度,了解当地已有的民俗文化和文物信息。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关注民俗文物的技术和工艺价值,同时还要发掘民俗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因为民俗文物的品质较差或者是做工方面的缺陷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建立民俗文物的档案体系

在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档案是重要的基础。文物档案不仅详细、客观地记载了民俗文物的发展、起源、意义、历史背景和功能,同时人们通过翻阅历史档案,还能够详细了解民俗文物以及文化的来源。以目前博物馆的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来看,纸质档案是最主要的档案保存形式,但其很容易在信息记录和保存中出现信息记载失误以及文件损毁等问题,导致档案利用价值明显下降。在我国博物馆引入各种现代化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以及传承时,文物档案也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简单而言,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不仅需要将之前的纸质档案通过数字化扫描仪器转变为电子档案,而且在民俗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工作中,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检测、摄影设备,实现对民俗文物360°无死角的检测、拍摄,并在入馆之后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集成民俗文物的文字、图片、视频三类信息资料,帮助社会公众通过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了解民俗文物的详细信息。

民俗文物的整理及微观保护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质量与其管理工作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人员在调整和布置民俗文物区域时,需要全面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族发展历史,以此符合历史发展时间的文物布局。博物馆的相关人员需要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进行深入探索,对进度范围进行标注,避免出现文物管理纰漏。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当地民众自愿上交各种民俗文物,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随着历史的发展,民俗文物变得十分脆弱,这也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在馆内宏观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完善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微观保护环境的调整上。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需要对民俗文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文物最适宜保存的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指标数据,根据已有文物的保护工作状况,在拓宽文物保存思路的前提下,收集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文物和资料,从微观层面出发全面保护民俗文物,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引入现代技术保护民俗文物

與博物馆传统的民俗文物保护方法相比,以现代技术作为基础的民俗文物保护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博物馆和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需要协同配合,共同引入现代技术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博物馆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的数据库,将现有的文物信息分类储存到数据库中,以保证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搜索相关资料。

博物馆有效利用民俗文物的对策

积极开展文物展览活动

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并非单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通过对其的开发和利用,让当地人民群众了解已有的民俗文化体系,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物展览作为博物馆最为常见的文物开发利用方式,不仅能向当地的居民宣传民俗文物的价值,而且也能使居民近距离观赏民俗文物,并发掘其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价值。博物馆在利用民俗文物举办展览活动的同时,管理人员要深入挖掘民俗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重视其价值,科学安排展览的时间以及形式。博物馆在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支持下,应全方位搜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俗文物,并在文物展览的过程中以当地的真实状况作为基础,使用多元化的方式记录民族文物的外形特征,向人民群众展示最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即使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引入了现代技术,并使观众实现了对民俗文物的三维立体虚拟观赏,但总体看来,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的形式较为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博物馆要想全方位发挥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持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效结合民俗文物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推出相应的纪念品,向广大公众销售。博物馆可以开发与当地民俗文化以及民族器物相结合的茶具、手机挂件、书签等各种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为博物馆的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民俗文物的宣传推广效果。在现代技术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价值逐渐凸显。比如,在藏品的保存和录入过程中,每一件艺术品都形成了自己的标签,为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便利。

开发利用民俗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可以全方位发掘民俗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开展民俗文化的体验项目以及讲座,邀请当地知名的民俗学专家举办座谈会,使民俗文化进入学校,向中小学生普及民俗文物常识,引导其在了解民俗文物的同时进行手工创作,加深人们对其的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民俗文物制作技巧。

总而言之,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保护、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而且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自觉抵制各种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在积极转变传统工作思维的前提下,认真落实民俗文物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引入现代技术建立完善的民俗文物档案体系,针对各种微观环境因素进行调节,有效保护民俗文物。同时,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开发和利用要在坚持传统文物展览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民俗文物与当地居民生活的有效融合,发挥民俗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迭部县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民俗文化民俗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名胜古迹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