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时期鲁北与胶东地区的王朝一体化

2023-08-12曲晓晖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鲁北东夷胶东

曲晓晖

《东夷考古》一书中提到,山东泰山、沂蒙山以北区域可以分割为胶东地区和鲁北区域。鲁北主要指古济水周边,而胶东则指胶莱河区域。这些区域在西周时期是东夷人的活动区域,由此东夷文化也被广泛推行,后来周人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开拓,逐渐将该区域纳入了王朝一体化进程中。现主要研究鲁北与胶东地区西周王朝一体化进程。

西周在鲁北和胶东地区的文明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今天的考古遗址发掘分布来看,西周时期鲁北和胶东地区的文物遗址主要分布在古济水区域、潍沵河区域。其中,西周重要的重点遗址主要有长清仙人台遗址、济南王府遗址、唐冶遗址、章丘王推官庄遗址、高清陈庄遗址、广饶五村遗址等文物遗址。

西周时期鲁北与胶东地区文物分析

重点文物遗址

长清仙人台遗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五峰镇北黄崖村。这一遗址中留存的遗物从商周时期绵延到两汉时期,其中商周时期的遗存最多。1995年,考古学者在该区域进行了遗址勘探和文物挖掘,认为该遗址存在大量西周早期文物,遗址主要由房屋地基、窑坑等构成,还有墓葬6座。后来经过科学探测表明,该遗址所遗留的动物骸骨和人类骸骨距今已有3000多年,属于商周时期。根据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大多数文物都是陶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该遗址是邿国贵族遗址,还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邿国即古东夷国。仙人台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以三角纹的陶器、簋和小口折陶罐为主,这些陶器外形较为粗劣,但是已经初步呈现出文化符号的雏形。

济南王府遗址位于槐荫区段店镇王府庄,该区域在1997年被发现存在周代文物遗址。文物遗址主要为灰坑、基坑、水井、墓葬等。其中灰坑发掘227个,墓葬77座。灰坑的形制主要是圆形、方形、椭圆,出土了大量的陶片、角器、骨头碎片。一些陶器碎片呈红桃色、褐色,还有一部分呈黑色。该遗址还有罐盆、簋等。这些文物虽然具有东夷文化特征,但是当时的发掘报告分析认为发掘出的陶罐及青铜器等具有商周文化特色。

唐冶遗址位于历城区唐冶街道,该遗址于2006年被发掘。遗址中有大量的坑窖、房屋遗址、墓穴等,时间跨度从商周到两汉。其中西周的遗址主要是以坑穴、墓葬、祭祀坑为主,墓葬共有8座。在墓葬和灰坑中出现大量陶器残片,陶器盘口宽度较高,敞口呈碗状和盘状,是典型的商周陶器。从当时的出土分析报告可知,该墓葬遗址中呈现出西周文化早期的文化元素。

章丘王村官庄遗址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遗址中出现了大量陶器、骨器等,陶器被复原后,可以发现其以泥制陶器为主,陶器纹饰多以十字花纹纹饰为主,具有典型的商朝文化特征。

重点墓葬文化

鲁北和胶东地区还发现了大量墓葬群遗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济南刘台子西周墓、临淄东古城村墓群等。

济南刘台子西周墓位于原济阳县刘台子村,1985年对其进行清理挖掘。该墓葬经过挖掘,被判定为西周早期墓葬。因为墓葬里边有大量朱砂,而这些朱砂一般应用于西周早期。该墓葬群中还大量使用海贝还有陶器等进行装饰。分析报告显示,在刘台子西周墓中,6号墓被认为是昭王时期逢国的国君夫人墓。该墓主要的随葬品有青铜器、簋、陶罐、原始的蚌器、骨器等,还有一些玉器。

临淄东古城村墓群位于淄博市临淄区东古城村,1980年对其进行挖掘,后来又发现了灰坑等。分析该遗址中最早的骨头断代可以发现 ,该遗址形成于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该墓葬群共清理墓葬91座。发掘简报披露,该墓葬群延续的时间较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其中所包含的陶罐、陶簋等很可能属于西周时期。

从对重点墓葬考古发掘进行分析可知,鲁北地区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有大量的陶簋、陶罐,且这些陶簋、陶罐多数以奇数的形式下葬,其中大量为东夷的陶器,但是在后期逐渐出现了大量周文化元素的陶器。这表明西周时期,当地在受到东夷土著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鲁北与胶东地区西周时期王朝发展历史背景

鲁北与胶东地区发展中未独立构建国家形态

从考古发掘中可知,在鲁北和胶东地区,当地的东夷文化曾经极为繁盛,然而却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后期发展中,历经商之后到达商周交替时期,东夷族群的文化延续率大幅下降。东夷族群开始形成中心—边缘文化发展模式,即东夷文化由于没有实现一定地域和一定时间下的资源整合和政治力量整合,从而导致自身逐渐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区位。因此,东夷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最终向西部靠拢。

事实上,在东夷文化形成的早期,龙山文化曾经十分繁荣。从龙山遗址的挖掘内容中可以发现,龙山文化继承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将东夷地区复杂化的社会关系、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推向了新高度。这一时期,龙山文化中出现了文字,应用了青铜,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也具备了烧制陶器、制作彩色陶器的技术。这表明了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會复杂度,相比于原始形态的族群部落有了质的提升。大量的墓葬群如高清陈庄遗址、章丘王推官庄遗址、长清仙人台遗址等,都挖出了随葬的青铜器、玉器,以及黑色、红色、褐色的陶器。这表明在当时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已经出现。

龙山文化晚期,由于广大的东夷区域地域辽阔且长期分立,导致其政治上无法做到王朝整合,从而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后来的岳石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延续,但是其社会复杂程度、文字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影响力度已经大幅减弱,社会的复杂化演化趋势中断。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墓葬大都呈现出规模较小、规格较低的特点,而大规模的高规格墓葬遗址和遗物较少出现。这表明当时东夷地区的政治整合发生断裂,失去了进一步演化为统一王朝政治的能力,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组织动员力、资源整合力都与龙山文化时期相去甚远。

后来的珍珠门文化受西周文化的影响更深,这一时期出土的大量陶器、建筑形式等都带有明显的西周中原文化特色,东夷本地文化则呈现出散、乱、小的特点,国家政治整合能力明显弱化。在后续的发展中,西周文化正式占领了东夷文化,在鲁北和胶东地区的王朝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开始影响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最终,鲁北和胶东地区在发展中未独立构建国家形态,被西周文化逐渐渗透和占领。

西周建国:具备王朝一体化的能力

商周转换之际,周朝正式取代商朝后拥有了中原地区文化的统治权和政治的管理权。以此为基础,西周开始进行大范围的领土拓展、文化外延和政治整合。西周早期,周朝对周边地区的经略主要采取安抚的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很快被统治者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征伐策略。其中对东夷地区的军事征伐彻底摧毁了鲁北、胶东地区东夷文化的原有结构。经过成王、康王的统治,西周巩固了自身的政治整合能力和文化传导能力,大范围向东部进行势力扩张;在周昭王、周穆王时期,西周基本完成对鲁北、胶东地区的政治整合和文化统领。在这个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值得关注。

一个是周公亲自东征,征伐东夷。在西周灭商之后,西周在殷商王室所在的地区设置了三监,用于监视其活动。在周武王去世后,三监作乱。为此,周公开始向东征伐,许多青铜器都记载了本次东征。例如梁山七器中的大宝簋等铭文,对东征事件就进行了记载。此次东征,不仅对殷商所在的安阳等地区进行了征讨,甚至推进到了鲁地,包含梁山一带。

另一个是在东征结束之后,为进一步巩固西周的政治统治,西周统治者对东部地区进行了大量分封。鲁北地区主要是以姜姓为主,分封为齐国。在周成王时期,又再次进行了东征,对殷商地区进行震慑。后来,东方仍然有许多小国政治动荡,为此周朝将齐国分封在了鲁北、胶东区,以镇抚当地的族群。《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候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这反映了对齐国的分封主要是为巩固鲁北、胶东等地区的统治权,镇压当地的东夷族群。

从这一历史趋势看,西周建国之后,逐步具备了对东夷地区的王朝政治整合能力,并逐渐将鲁北、胶东等地区纳入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系统中。

鲁北与胶东地区西周时期王朝一体化进程

《诗经·小雅》中有“小东大东,抒柚其空”之言。有专家认为,小东、大东反映的是东夷地区。这表明西周时期对东夷的统治已逐渐确立,商周王朝的更替对东夷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武王伐纣打败殷商之后,西周为巩固统治,开始在山东地区对大量诸侯实施分封。而这一阶段,魯北、胶东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商人势力。东夷群人也希望借助商周交替扩大自己的利益。出于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武王伐纣之后,在殷商国都地区设置了三监,但是并没有彻底消灭商朝的旧贵族势力,后来三监叛乱,在东夷地区以博姑、奄等为核心的势力也加入叛乱中。这反映出在西周早期,周朝对鲁北、胶东地区的统治仍然不够稳固。这一地区还有大量的殷商旧势力和东夷族群等土著势力。

成王继位后,命周公加强崤山以东的经略,开始征讨四夷。其中,对东夷主要是征讨博姑、奄等势力,这些势力被彻底征服之后,周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分封,在鲁北、胶东地区封齐国,以震慑东夷势力。可以说,周公东征和在鲁北、胶东地区分封齐国,强化了周人对鲁北、胶东地区的政治统治。

东夷人对周朝在鲁北和胶东地区的王朝统治,一直都有各种对应性政策。在周朝早期,周王朝东征之后,在鲁北、胶东地区分封齐国,同时也将中原王朝文化带入了东夷地区。但是,这种文化的影响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在底层东夷族群中实现彻底的文化统治,所以在西周早期,鲁北、胶东地区出现了东夷族群本地文化、商周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的局面。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如青州赵浦庄遗址、临淄河东遗址等,其中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的陶器纹理装饰,也有东夷土著文化的陶器形式和纹理结构。这表明在西周早期,鲁北、胶东地区的东夷人尚没有被完全政治同化。

在后期的发展中,东夷族群面对西周政治和文化的统合采取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持续的抗争,另一种是积极的融合。

积极的融合主要体现为与西周通婚联姻。在周朝宗法制和周朝礼制推行的过程中,周朝统治者十分看重宗法婚姻,并赋予了其政治含义。因此,东夷族群通过与商周各大小诸侯通婚来表明文化融合和政治统合意愿。如西周的虢季鬲就是典型的通婚铭文内容,邿国是嬴姓国家,在青铜器铭文中记载了东夷土著国王向周王朝提出将邿国的嬴姓女子许配给自己的请求。这反映出东夷地区对周人文化的接纳和融合。

当然,还有一种模式是持续的消极反抗。《诗经·小雅·大东》中曾说“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反映了随着西周王朝势力的扩展,原来的东夷土著人士因为不满而不来进贡,产生消极反抗情绪,一部分东夷人屡屡进行反抗斗争。然而,面对商周王朝的强大政治文化统合能力,东夷土著人还是被不断地吸收到了中原王朝权力架构中。然而,这并不表示东夷人完全进行了归顺,东夷人仍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知。

总而言之,东夷人对周王朝统一化的政治统合和文化统一持有不一致的态度,有些希望积极融入,有些持消极反抗态度。然而,无论怎样,鲁北、胶东地区的西周王朝统一化趋势都无法阻挡。

经过长期的政治统合和文化吸引,鲁北、胶东地区的东夷族人逐渐被融合,被纳入了西周王朝统一化、一体式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中原王朝一体化统治格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早期的历史基础。

(作者单位:烟台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鲁北东夷胶东
流泪的羊
胶东面塑——花饽饽
一些羊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仙君泡妞记
忧伤像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