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2023-08-11刘奕辉段懿格向海飞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碳汇青岛市海洋

刘奕辉,段懿格,向海飞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 100070)

青岛市于2012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随后陆续发布了《青岛“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青岛市低碳发展规划(2014—2020年)》《青岛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青岛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青岛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文件,先后组织建设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零碳社区试点等。在中国人民大学对200多个城市进行评估后发布的《“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中,青岛市位列前十[1]。

2020年,青岛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了21.5%和27%,能源消费总量为3 187万t标准煤,较2015年增加216.5万t,煤炭消费量为1 388万t,较2015年降低98万t[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53.2万kW,发电44.6亿kW·h,占全市总发电量的23.4%。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年均增速1.95%,较“十二五”期间降低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工业、建筑、交通等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为0.38 t标准煤/万元,相比2015年下降26.1%[3]。

1 青岛市人均碳排放数据

人均碳排放是衡量城市低碳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经济总量、类型相近情况下,人均碳排放数据越低表明城市的低碳发展越好。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碳排放逐渐逼近达峰,青岛市人均碳排放常年呈下降趋势(见图1、图2)。目前,青岛市正处于碳排放总量达峰平台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降低。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预计青岛市将在5~8年内度过平台期转而走向碳中和[4]。

数据来源:《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图1 2016—2020年青岛市人口总量(单位:万人)Fig.1 Population gross of Qingdao City from 2016 to 2020(unit:ten thousand)

数据来源:《2020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图2 2016—2020年青岛市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图Fig.2 Changing situation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in Qingdao City from 2016 to 2020

2 青岛市单位GDP碳排放分析

单位GDP碳排放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相关性的重要指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都与工业化、城镇化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青岛市单位GDP碳排放曾长期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青岛市虽然在高新低碳技术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成果转化难、转化慢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部分传统重化工业仍占有较大比重,能源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青岛市在技术改革、创新能级、制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绿色环保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间也矛盾重重。近年,青岛市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等快速下降,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5]。

3 青岛市双碳目标落实建议

3.1 推进能源结构迭代升级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提高能效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当前,青岛市非石化能源资源使用严重不足,清洁能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比仍然偏高,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较低,且人口较多,冬季取暖污染严重。推进青岛市能源结构迭代升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提高以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占比,助力清洁能源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青岛的工业副氢优势,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等产业,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②拓宽能源获取渠道,加快部署陆海风电发展,聚焦太阳能电发展,创新潮汐电发展,加大对于海阳核电站的输电需求。③加快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控制煤炭、油气消费,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碳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

3.2 推动碳交易与碳金融的重点建设

目前,我国碳交易逐渐形成了国家和地区、初级和次级、现货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多层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碳排放配额和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2022年3月发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青岛市已经成为继“北上广深蓉”之后的全国金融第六城[7],这为青岛市充分利用碳市场、碳金融来达成气候治理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

1)应探索建立青岛市碳排放权交易所,以金融热度助推产业热度,促进企业减排,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碳信贷、碳基金等金融工具,利用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碳汇等金融创新工具,使更多的资金加入碳市场,为“双碳”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2)建立碳排放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限制和管理,促进企业减排。建立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制度,强制企业对碳排放量进行公示报告。

3)应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之间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碳排放的转移和调整,从而降低整体碳排放量,获取社会整体碳排放最优效益,切实激发碳市场活力,提高碳减排效率。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交易规则,防范异常波动与金融欺诈,确保碳交易市场公平、透明的有效运行。

3.3 深耕海洋碳汇特色优势

海洋资源在青岛市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湿地作为海洋固碳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溶解、生物吸收及光合作用等手段,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固碳,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碳的循环总量,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养殖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之出现,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其优秀的固碳能力受到极大程度的损伤,滨海湿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1)应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保护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海洋碳汇的发展。

2)大力发展海洋渔业与水产养殖业,促进海洋碳汇的吸收和储存,推进海洋碳汇的科技创新,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和人才,充分发挥青岛市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先进科技优势,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和储存机制并提高其效率,为海洋碳汇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海洋碳汇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学习、监测与评估,合理利用其规律,实现海洋碳汇的可持续发展。

3.4 锚准城市发展定位

在2022年1月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于青岛的描述已经没有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未来愿景[8],标志着未来青岛的发展重点将从国内跃向国际层次。在交通规划中,青岛也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节点成为衔接日韩、亚太与中西亚、欧洲的陆海空桥梁。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主场外交活动落地青岛,自贸区、上合示范区、RECP等优惠纷至沓来,青岛日渐成为中国进一步开放、走向世界的鲜亮名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未来五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到65%[9]。我国的城镇化率有望在2030—2035年到达顶峰,并在21世纪中叶进入新进程[10],可见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紧密相依的。青岛市作为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肩负着对周边城市的表率与带动作用,在未来继续城镇化建设中兼顾双碳目标成为重要的课题。青岛市应在其城市整体定位基础上加强城镇化与双碳目标相辅相成的统筹规划,更多着眼于国际合作与交流,深抓海洋优势、交通优势,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汲取国际经验。

猜你喜欢

碳汇青岛市海洋
四川桑园历史碳汇的评估工作完成
山西省碳汇造林及碳汇交易发展研究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青阳林场不同林分类型碳汇计量及碳汇价值评价
对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