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物理核心概念“压强”突破“固体切割叠加”问题

2023-08-10杨莉常超牟银勇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压强重庆市

杨莉 常超 牟银勇

摘  要:以初中物理阶段的典型试题为素材,对以考查压强知识为载体的“固体切割叠加”情境类试题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类型总结归纳“切割”“叠加”和“切割叠加组合”三种典型情境的解题思路,并以重庆市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近三年中考试卷中相关的真题为例,梳理解题思路,展示固体切割叠加问题的解析过程。

关键词:压强;固体切割叠加;重庆市;中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7-0040-6

1    問题来源

课标对压强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课标对“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等概念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层次,可见压强内容在初中物理阶段中的重要性。重庆近年中考题都涉及到以固体的切割和叠加为情境的压强考查,考查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且都集中在各类题型的最后一题处,分值在2分至6分不等,可见切割叠加模型的分析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切割叠加模型往往组合考查,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都会发生变化,以“压力”“重力”“压强”“高度”等各种物理概念呈现题干,结合图像和数值计算或比值运算,要求学生读懂情境丰富的题目,掌握准确的物理概念,进行精准快速的运算,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故以典型试题为素材,对切割叠加类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解决固体切割叠加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再以重庆市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年中考试卷中相关的真题为例,展示固体切割叠加问题的解析过程。

2    结合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的基本类型

这类试题常以固体压强为考点,按照固体切割类型、重叠类型、切割重叠组合类型可分成三大类,各自继续细分,呈现常见的情境和对应的试题描述,如表1所示。

3    结合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的解题思路

分析引起压强变化的原因,需充分理解压强的核心概念。根据压强的定义可知,无外乎是改变其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两种类型导致,所以分析的重心始终是各类情境下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如何变化[2]。合理利用题干中的已知情境,例如初始状态两个物体的压强相等,高度和面积可通过图像直接看出,则应直接使用压强定义的变形式F=pS分析出两个物体的压力关系,进而分析出二者的重力和质量关系;同时把握柱形固体的特点,用p=F/S公式可导出柱形固体的压强还可以用p=ρgh进行求解,从而分析出二者的密度关系。反之,若是初始状态已知二者的压力关系,则用逆向思维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反推即可。具体分类总结如表1所示。

3.1    固体切割类型引起的压强变化

(1)判断:对于固体的切割类型,首先判断是竖向切割还是横向切割。

(2)竖向切割:无论是二者切去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还是相同厚度,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会随之发生改变,但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无论使用定义式F=pS或柱形固体适用的导出式p=ρgh,均可分析出竖向切割不影响物体对地面的压强值(未全部切完的情况下)。

(3)横向切割:横向切割题目情境需要具体分类,在比较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境地,例如图1中甲、乙两物体最初对地面压力相同,则可知ρ<ρ,切去相同高度时,对于剩余部分甲的高度虽大但密度小,利用常规思路p=ρgh分析发现无法比较二者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大小。故在横向切割情境下,对于切去相同高度往往使用公式Δp=ρgΔh分析出变化量,再用p'=p-Δp即原压强减去压强变化量比较两个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对于切去相同质量等效于压力变化量相同,则往往使用公式Δp=ΔF/S分析出变化量,再用p'=p-Δp比较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而对于切去相同体积则需要结合到两个物体的面积关系,将体积关系转化为高度关系或者压力关系,再按上述“切高度”或者“切质量”的思路继续求解。综上,切割类型引起压强变化的具体解题思路如图6所示。

3.2    固体叠加类型引起的压强变化

(1)判断:当两个底面积不同的物体重叠在一起后,新的整体就不再是上下底面积一样的柱形固体了,故推导式p=ρgh就不再适用。因此,对于叠加类型求解压强只能用压强的定义式p=F/S进行求解。对于固体叠加类问题,首先判断是上小下大还是上大下小类型,不同的类型对应的压力和受力面积不同。

(2)对照:充分理解压强定义中涉及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核心概念,对平衡物体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很关键。对于上方物体,支持力与重力二力平衡,故它对下方物体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重力;下方物体静止时受到自身重力、上方物体施加的压力(数值上等于上方物体的重力)、地面施加的支持力,故它对地面的压力就等于两个物体的重力之和,受力面积是指压力真正作用的面积。以图2和图3的情境为例,固体叠加类型的具体解题思路如图7所示,其关键在于找准所求物理量对应的压力值及其对应的受力面积。

3.3    固体切割叠加组合类型引起压强变化

(1)判断:对于切割叠加模型,首先判断是一方被切割,然后将切下部分直接叠至对方的单向叠加类型;还是双方都被切割,然后将各自切下部分互相叠放于对方的剩余部分的双向叠加类型。

(2)单向叠加:单向叠加情境下,对于单方被切的物体,根据题目横切还是竖切,回到上述基本的切割类型解题思路;对于单向被叠加的物体,回到上述基本的叠加类型解题思路。

(3)双向叠加:对于两个物体都被切割,同时将切割下来的部分叠加至对方剩余部分上,情境是最复杂的。如果是竖直切割,则被切割的物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会发生变化,但由于是等比例变化,故一般设未知数表示被切下的比例,则压力和面积都可以用同一个未知数进行表达,更便于计算;如果是横向切割,则受力面积不发生改变,只有压力发生改变,此时设切去部分的压力或者比例为未知数都可以。固体切割叠加组合类型的具体解题思路如图8所示,对于该类型,其题目呈现形式无论是图像还是比值,其解题技巧几乎都是方程思想。

4    重庆中考固体切割叠加类试题解析

按照上述解题思路,以重庆市近三年来的中考真题中切割叠加类问题为例,展示固体切割叠加问题的具体解题思路和解析过程。

例1 (2022年A卷第8题) A,B两个质量均匀的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9甲所示,B的边长是A的2倍,将A沿竖直方向切去宽为L的部分,把切去部分叠放在B上,B对地面的压强pB与L的变化关系如图9乙所示。切割后,A剩余部分对地的压强为pA,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B的重力是50 N

B. L=2.5 cm时,pA:pB=16:21

C. B的底面积为100 cm2

D. A切去一半后,pA=2 000 Pa

解题思路 该模型属于上述的切割叠加组合类型中的单向切割,A被切割,B被叠加。具体来说A是被竖直切割,则其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始终不发生变化;B被叠加后对地面的压力变成两部分重力之和,受力面积不发生改变。结合图像两个特殊点,起始点是A未被切割状态,终止点是A全部被切割,通过特殊点分析二者的其他物理量。

解析 由图可知,lA=10 cm,lB=2lA=20 cm,SA=l=100 cm2,SB=l=400 cm2,故GB=pBSB=5×103 Pa×4×10-2 m2=200 N,GA=△F=△pBSB=1×103 Pa×4×10-2 m2=40 N,则p'A=pA=FA/SA=GA/SA=4 000 Pa;当A被切去2.5 cm时,根据长度比值知切去部分占A的1/4,故p'B=(GA+GB)/SB=(10 N+200 N)/4×10-2 m2=5 250 Pa,p'A:p'B=16:21。

答案:B。

例2 (2022年B卷第8题) 有A,B两个均匀实心圆柱体,A的高为5 cm、底面积为20 cm2,B的高为8 cm、底面积为50 cm2。若将它们按图10甲、乙的方式放在水平桌面上,A对桌面的压强为p1=1×103 Pa,B对桌面的压强为p2;若按图丙的方式放置时,B对A的压强为p3=6×103 Pa,A对桌面的压强变为p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的重力是20 N

B. B的密度为3.0 g/cm3

C. p3:p2=2:5

D. p4=1.6×104 Pa

解题思路 该模型属于上述叠加类型中的上大下小情境。p1和p2是二者单独放置时的对地压强,求解方法是用各自的重力大小除以底面积即可;上大下小重叠后,B对A的压强p3和A对地的压强p4的受力面积相同,都应取SA,二者壓力大小不同,前者压力大小等于B的重力大小,后者压力大小等于A,B的重力大小之和。

解析 单独放置时GA=FA=p1SA=1×103 Pa×2×10-3 m2=2 N,GB=FB=p3SA=6×103 Pa×2×10-3 m2=12 N,同时VB=SBhB=400 cm3,故ρB=GB /gVB=1 200 g/400 cm3=3 g/cm3;因为p2=FB/SB=GB/SB=2 400 Pa,故p3:p2=

5:2;p4=F'/SA=(GA+GB)/SA=(2 N+12 N)/2×10-3 m2=7 000 Pa。

答案:B。

例3 (2021年A卷第13题) 如图11所示,ABC是以O为支点的轻质杠杆,AB=40 cm,OB=30 cm,OC=60 cm,水平地面上的实心均匀正方体物块M重为80 N,用细线与C点相连,在A点用60 N的力沿某方向拉杠杆,使M对地面的压力最小,且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细线的拉力为               N;保持A点的拉力大小和方向以及杠杆的状态不变,要使M对地面的压强变为原来的8/15,可将物块M沿竖直方向切去的质量为               kg(忽略支点处的摩擦)。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内容是杠杆结合压强,综合切割类型的情境,比较新颖。首先结合杠杆知识,动力大小和阻力臂不变情况下,动力臂最长时,阻力最大,此时M对地面的压力最小,根据此时的压力和物体底面积求出此时对地的压强值。第二问为竖切类型,但有所不同的是拉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和受力面积不再成比例变化,故该模型属于切割和重叠组合的模型,只是“叠加”的是一个恒定向上的拉力而不是向下的压力。但重力和受力面积依旧是比例变化,故可根据比值建立方程思想。

解析 由勾股定理得,OA=50 cm,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知,60 N×50 cm=F×60 cm,解得F=50 N。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G-F=30 N。设切去后剩余部分占物体的n倍,n为分数,同时由于底面积未知,设物体底面积为S,则根据前后压强关系p'=8p/15,建立方程:=×,约掉方程两边的S,代入重力和拉力的数值,解出n=25/32,则切去部分占比为7/32,乘以总质量8 kg,得出切去1.75 kg的质量。

答案:50;1.75。

例4 (2021年B卷第8题)如图12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甲、乙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甲放在乙的中央。若乙的边长是甲的2倍,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将它们分别放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时上下表面都处于水平位置,正方体乙漂浮且有3/10的体积浸入水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解题思路 此题是浮力结合压强,综合上小下大的重叠类型的情境,比较新颖。首先根据边长关系可找出二者面积和体积关系,同时结合重叠模型的两个压强,可以逆推出两个物体间的重力关系。当重力和体积已知后,可求出密度和两个物体置于水中的浮沉情况,从而对浮力进行求解。

例5 (2020年B卷第12题) 甲、乙为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沿水平方向切去上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与切去部分高度h的关系如图13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4.0×103 kg/m3,则圆柱体甲的高度为

cm。当切去的高度为12 cm,将各自切去部分放置在另一个圆柱体的剩余部分的上表面时,甲剩余部分和乙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1,乙剩余部分和甲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2,且p1:p2=3:2,则甲、乙圆柱体的底面积之比为                 。

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该题型是以压强为考点,以切割重叠中的双向叠加为情境,由于题干的呈现方式是图像,将题目的难度再次拔高。先找到图像中的特殊点,当甲、乙未被切割时,各自自然放置对地面的压强已知,结合乙最终被切完的总高度已知,甲的密度已知,可利用柱形固体压强推导式p=ρgh,分析出甲的总高度和乙的密度值。当切去的高度已知并交换叠加后,只能用总压力除以总面积的思路建立方程,其中切去的高度会改变各自的重力,可以用切去部分比值表示,减少方程的计算量。

5    结束语

当掌握好压强的核心概念后,就能基于概念视角准确找到特定压强对应的“压力”“受力面积”,同时需要根据题意判断属于哪类的切割叠加问题,并充分理解上述的基本解题思路,以压强为核心考点、以切割叠加为情境的题型便能迎刃而解。在创新题型中,切割叠加类型可以结合到浮力或者杠杆等相关力学知识求解,情境多变,更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力学概念的核心要义,配合严密的受力分析,方能抓住内核以不变应万变。这也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物理最基础的概念教学和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各类题型中抽象出关键模型,发展科学思维和物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多提炼和反思总结,方能授学生以“渔”,更好地实现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栏目编辑    陈  洁)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压强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使两个均匀柱状体对地压强相等的方法探讨
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物理知识
“压强”教学的四个优化
压强概念教学案例剖析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