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规模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对策

2023-08-10张锋雄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发展现状,发现该校集约式专业发展面临着大专业变小、特色专业做不大、“小微专业”依然“小”而“微”等专业规模增长遇阻问题,分析专业规模增长遇阻的外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专业所受的外部因素影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施策,有效做大专业规模。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规模增长 外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12-05

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增长,可以通过多开专业、增加专业数量实现增长,也可以通过少开专业、增加单位专业规模实现增长。2011—2018年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采取“减少专业数量,增加单位专业在校生数量”的集约式专业发展策略,将专业数量由最多时的24个压缩至16个,平均单个专业在校生数量随即由196人增长至595人,全校在校生数量也由4 711人增长至9 524人,实现了学院在校生规模的大幅增长。

在集约式专业发展策略指导下,学院集中人财物资源,聚焦建设仅有的十几个专业,不仅扩大了单位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而且提升了单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的软硬实力都得到显著增强,部分专业的综合实力甚至排到广西前列。2019年以后,学院集约式专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尽管专业实力不断增强,少数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却出现大幅下滑,少数专业的在校生规模遭遇停滞或负增长,极大地制约了学院在校生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研究发现,这些具备一定实力的专业,其在校生规模增长遇阻,受到不利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应该评估各专业的外部因素影响,根据各专业外部因素影响的不同,分类施策,大力发展那些外部因素影响有利的专业,择机发展那些外部因素影响中性的专业,有选择地放弃那些外部因素影响不利的专业,这样才能有效做大学校的专业规模。

一、专业规模增长面临的问题

(一)大专业变小

过去几年,学院非常重视大专业的建设,倾力打造大专业,大专业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少数大专业在校生规模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较大的负增长,导致专业规模严重萎缩。

比如审计专业,作为学院在广西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专业,办学的软硬件水平高,在校生数量名列广西第一。但是,该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却连年大幅下滑,由2015年的831人下降至2018年的125人,年复合增长率为-46.82%,规模越做越小。即使迎来高职扩招,到2020年,其在校生数量也仅略微回升至154人,仍不足高峰时期的[15](见图1)。

(二)特色专业做不大

学院不断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力求“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在广西、全国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然而,少数特色专业无论怎样打造,在校生规模始终做不大,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比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王牌专业,是广西“双高”建设专业群的主力专业,师资雄厚、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好、课程教学质量高。然而,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一直没有实现突破,一直徘徊在260人左右(见图2)。在校生数的增长也不尽如人意,不考虑2019年、2020年的扩招,2015—2018年在校生数年复合增长率为-0.9%,是负增长的。即使考虑扩招,2015—2020年在校生数年复合增长率也仅为3.7%,增速也非常低。

(三)“小微专业”依然“小”而“微”

对“小微专业”,学院多方尝试努力,不断加大投入,希望增强实力和逐渐做大规模,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专业在校生规模依然非常小。

比如,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学院连续多年高投入,专业师资雄厚、软硬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然而,在校生规模一直比较小,2016—2020年,3个年级在校生最多的时候只有81人,最少的时候有48人(见图3)。按照陈杰、李向红编著《高职专业诊断报告——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广西高校实证研究》中的标准,“在校生数小于120人的专业,为小微专业”,那么,该专业属于“小微专业”。同时,该专业在校生数增长较慢,不考虑2020年的扩招,2016—2019年在校生数年复合增长率为8.06%,低于全广西所有专业15.62%的平均增速。如果考虑扩招,那么2016—2020年在校生数年复合增长率为12.38%,增速似乎较高,但是仍远低于全广西所有专业26.75%的平均增速。

二、专业规模增长遇阻的外部因素分析

专业规模增长遇阻,可能是受到不利的专业内部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受到不利的专业外部因素影响,或者是受到不利的专业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笔者认为,导致上述这些专业规模萎缩或规模无法做大的重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产生了不利于专业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一)社会、企业对部分专业人才需求减少

社会、企业对部分专业人才需求的减少,将会减少专业人才的就业数量,进而减弱学校的专业办学意愿,从而导致学校专业开设的数量和办学规模缩减。

比如,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社会、企业对高职既有会计技能又有审计技能的复合人才需求较大,但是对高职仅具有审计技能的单一人才需求大幅下降。因此,会计与审计专业改名为审计专业后,相较于2015年,2020年全国、广西的高职审计专业在校生规模都出现大幅萎缩(见图4、图5)。

尽管学院的审计专业办学基础雄厚,仍然无法阻挡外部人才需求急剧减少的影响,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不可避免地大幅减少,由高峰时的831人降至低谷時的109人。

(二)学生报读专业的意愿不强

学生对专业兴趣不大,报读的意愿不强,也会影响专业的招生,学校招不到学生,专业规模自然下降。

比如,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不少粮食类企业、事业单位对该专业学生有较高的需求。笔者对广西区内粮食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90%的粮食企业有招收高职粮食专业毕业生的意愿,特别是对粮食仓储类人才有强烈的需求愿望,该类需求占比达到57.58%。

但是学生、家长对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报读的意愿不高。2015年、2020年全国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在校生数不到1 200人(见图6),而在广西不到100人(见图7),报读人数非常少。

受学生报读专业意愿不强的制约,学院尽管是广西唯一一所开设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校,具备足够强的专业实力,仍然无法把该专业规模做大,该专业在校生数始终不到120人,一直都是“小微专业”。

(三)替代专业多

如果有多个相近专业,都可满足社会、企业对某一类型人才的需求,都可满足学生对某一类型技能的报读需求,那么这些相近专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替代关系。

比如,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高职食品类专业中有较多的替代专业。这些替代专业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等食品类专业,它们都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与它进行人才需求、报读的替代竞争。

从广西来看,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规模不大(见图8)。同时,该专业还面临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质量与安全等5个高职专业的替代竞争。根据职业教育诊改网高职数据中心的数据,通过计算发现,广西高职学校这五个专业的在校生总数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校生数的比值,由2015年的1.3提高到2019年的1.7,说明这些专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确实存在一定的替代。

学院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尽管已是广西高职学校在校生数排名第一的专业,但是在广西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整体规模不大的背景下,以及替代专业较多的影响下,该专业在校生规模一直较难实现大的突破。

三、从外部因素来看专业规模增长遇阻的对策

受社会企业对部分专业人才需求减少、学生报读专业意愿不强、替代专业多等不利的外部因素影响,相关专业势必规模缩减或规模做不大。因此,要及时对外部因素影响进行研判,判断外部因素对专业产生的影响。如果发现这些因素对专业产生不利影响,就要谨慎决定是否要继续发展该类专业。另一方面,如果发现这些因素对专业产生有利影响,学校就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相关专业,把专业规模做大。具体的举措包括:

(一)建立专业吸引力指标,衡量外部因素对专业的影响程度

如果一个专业未来的规模足够大,且能不断快速增长,那么这个专业就非常值得学校开设并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建设,这个专业对学校而言就有较高的专业吸引力。笔者引入“专业吸引力”这个概念表述专业对学校的吸引程度。

专业吸引力可以通过专业在校生规模和专业在校生增速来判断。而专业在校生规模和在校生增速则受专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结构影响。这个结构由学生的报考意愿、用人单位的需求强度、替代专业的威胁、现有专业开设学校的相互竞争、潜在开设学校的威胁五个因素构成。这五个因素通过影响专业在校生规模和在校生增速,影响了专业吸引力。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如果学生的报考意愿强烈,将会使得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在校生增速高,那么专业吸引力强,反之则弱;如果用人单位的需求多,将会使得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在校生增速高,那么专业吸引力强,反之则弱;如果替代专业少,将会使得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在校生增速高,那么专业吸引力强,反之则弱;如果开办专业的学校竞争不激烈,将会使得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在校生增速高,那么专业吸引力强,反之则弱;如果潜在的开设学校少,将会使得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在校生增速高,那么专业吸引力强,反之则弱。

为了更容易、直观、定量判断专业吸引力,笔者分别引入一些指标来衡量这五个因素(见表1)。如用“人才需求增速”这一指标来衡量用人单位的需求强度。这些指标的强弱程度用不同的分值来量化表示,如指标程度弱,则分值为1分,指标程度强,则分值为5分。

结合目前学院专业建设的经验和判断,进一步用一些更具体、相关、可观察、可获取数据的子指标来测度表示指标。比如,用“人才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子指标来具体测度“人才需求增速”指标,当子指标“人才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以上,“人才需求增速”指标得分为5分,这表明人才需求增速非常高(见表2)。

有了专业吸引力衡量指标后,就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外部因素对专业的影响程度,进而判断专业吸引力。一般取各个指标的加总平均值,来衡量专业吸引力。

如果专业吸引力衡量指标的加总平均值达到4—5分,意味着专业吸引力强,外部因素影响非常有利,专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如果平均值仅为1—2分,就意味着专业吸引力弱,外部因素影响非常不利,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如果平均值为3分,意味着专业吸引力不强也不弱,外部因素影响比较中性,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明朗。

(二)对各个专业的专业吸引力进行量化评价

1.通过内外部渠道获取评价专业吸引力的数据、信息

内部渠道获取评价专业吸引力的数据和信息,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专业建设调研访谈等数据平台和信息来源,获取各个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增速数据,以及学生报考专业、企业人才需求等数据。比如,通过学校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可以掌握各个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和年复合增长率。

外部渠道主要通过全国、全区各学校质量年报、企业用人需求情况调研报告、学生报考专业意愿调查报告、相關专家访谈等数据平台和信息来源,获取全国、全区层面各个专业的开设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学生报考专业情况以及相近专业替代情况等信息和数据。比如,通过对全国、全区各相关高职学校质量年报的分析,掌握相关专业全国、全区的开设数、在校生数以及年复合增长率。

通过内外部两个渠道,全面获取关于专业人才需求增长、竞争激烈程度、替代性、生源充足程度,以及进入门槛(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对专业的吸引力进行量化判断。

2.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专业的专业吸引力进行量化评价

建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吸引力的量化评价,邀请5—7个专业建设方面的专家,在分析、研究已获取的用于评价专业吸引力的数据、信息基础上,利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集体智慧进行专业吸引力量化评价。

专家进行量化评价时,打分采取五分制,进行2—3轮匿名打分评价,最后综合专家的评价和打分,对每个专业的吸引力进行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和判断。

比如,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学院部分专业的吸引力得分见表3。

(三)根据专业吸引力的不同,分专业施策,有效做大专业规模

结合各专业的吸引力评价,对不同吸引力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规模,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對专业吸引力强的专业,要毫不犹豫地顺应趋势,乘势而为,大力投入,积极发展,做大专业规模。比如,室内艺术专业,专业吸引力为4.4分(见表3),吸引力强,广西对该类型人才需求大,学生报考意愿强,开办的学校还较少,竞争也不激烈,学院应投入更多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打造,做优做强,做成广西最大的专业。

第二,对专业吸引力不强不弱的专业,要择机把它做大,在外部因素影响还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积蓄力量,探索发展机会,一旦外部因素影响有利,则大力发展,做大规模。比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原“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吸引力为2.6分(见表3),吸引力一般,广西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趋缓,建议继续积蓄力量,强化专业实力,积极探索新的专业方向,找到增长的突破口,然后重点投入,在做强的同时,把专业规模做大。

第三,对专业吸引力弱的专业,需要审慎决定是否继续开设该专业。要进一步认真分析,影响该专业的主要结构因素是什么,未来是否会有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会产生有利影响还是更坏的影响。如果是不利的变化、更坏的影响,建议放弃这个专业。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原“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专业吸引力为1.4分(见表3),吸引力低,如果预测该专业未来增长潜力一般,且学院自身专业实力较弱,学院可考虑放弃该专业。

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吸引力强的专业,择机发展专业吸引力不强不弱的专业,有选择地放弃专业吸引力弱的专业,就能有效地做大学校的专业规模。

参考文献

[1]陈杰,李向红,韦胜强,等.高职专业诊断报告: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广西高校实证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规划制定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GZJG2019B028)、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高职专业吸引力和竞争力评价研究”(2022ZJY5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锋雄(1981— ),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高职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