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研究
——以龙舟文化为例

2023-08-08陆小黑陈连朋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龙舟文化发展

时 磊,陆小黑,陈连朋

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获得和选择)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龙舟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老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嬗变,以其生动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一举一动都蕴含着诸多文化基因[2],已然成为一项凝聚中华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现象,深受各历史时期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国内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龙舟文化进行考察,令人遗憾的是,研究龙舟文化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甚少。基于此,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本文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背景阐释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全面理解和梳理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发展脉络,考察其阶段性特点,把握其精神实质,继而探析龙舟文化的社会演变动因,系统论述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观念对龙舟文化价值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从长时段纵向视野中考察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流变,做出系统性的学理性阐释。从一个侧面揭示龙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价值功能。

1 中华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

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文化演变表现为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单线进化的历史过程,并且各个阶段是沿着社会发展按前后相继的顺序逐渐演进,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3]。这也是任何文化演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样态都体现这一发展过程,其不同阶段的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研究也脱离不了社会发展,这里的“变”,永远是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下进行的,以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变”。为深入分析龙舟文化历史演变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视社会逻辑、需求逻辑、工具逻辑为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三重内在基本逻辑,有利于提升在新时代语境下对探索优秀传统龙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的基本认识。

1.1 社会逻辑:社会发展为龙舟文化历史演变提供根本动力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4]。龙舟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亦是如此,龙舟文化所呈现的状况也会为满足社会发展中这些变更了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而继续变更。所谓社会逻辑,就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根本追求[5]。强调文化生产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一旦有文化上的需求则更能推进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以此满足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某种文化需要。

(1)社会发展决定人民群众对龙舟文化目的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把人的社会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要[6]。对龙舟文化目的的需求并不是主观的、任意的,而是来自不同阶段社会发展所积累的全部实践经验所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众对龙舟文化所带来的享受、生存和发展等目的需求依然契合每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境况。

(2)社会发展决定人民群众对龙舟文化风貌的需求。从文化角度出发,风貌指特定文化对社会主体精神与主流意识的充分呈现,能够有力传达一定时代的文化风范和格调。古往今来,龙舟文化风貌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即原生状态下的龙舟运动,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其内容、形式与功能都体现出鲜明的生活性和生存性,以满足祭神祈福的自我精神慰藉。由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特定时代的精神、心灵等需要,龙舟运动又从自娱自乐、自我精神满足的娱乐手段转变至彰显现代性的竞技精神,在不同社会阶段都被赋予不同的精神价值和功能。这些事实都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龙舟文化风貌变迁的决定性影响。因此,社会发展是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根本动力,是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社会逻辑。

1.2 需求逻辑:文化需求为龙舟文化历史演变提供方向指引

人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以文化之”的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6]。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的“反映”。

(1)认知水平助力提升龙舟文化的品质。起初对龙舟文化的认知是通过采取龙舟运动带来的宗教祭祀和神话信仰的方式实现解释和把握世界的某种规律和法则,达到求雨、驱疫、禳灾等目的,以此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精神信仰需求,乃至认知领域的一些需求。伴随人类教育进程的发展,龙舟文化的意义和功能发生变化,主要满足人们娱乐精神活动和竞技精神文化体验的新需求。人类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种启发民智的过程,使他们在对龙舟文化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更高的需求中推动龙舟文化的品质提升。

(2)思想观念转化促进龙舟文化的延续。思想观念转化打破了思想禁锢、拓展了思想视野、开阔了思想心胸,把可以接受的文化界域由一元拓展到多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思想观念转化的持续深入,并伴随多元文化的涌入,社会在数量上对文化需要持续增长。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活态传承的优秀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意识形态、器物与制度上传承的记忆与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无比重要的文化符号。蕴含传统文化基因的龙舟文化已然成为在社会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文化需求是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需求逻辑。

1.3 工具逻辑:技术运用为龙舟文化历史演变提供基础力量

文化依赖于载体而存在。文化载体是客观存在,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文化载体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不仅是文化观念内涵的演变,也包括文化载体的演变;文化载体的演变也影响对文化观念内涵的承载,促进文化观念内涵的演变[6],两者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按照其逻辑,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动力也在于技术运用,技术运用是影响龙舟文化工艺审美方向和龙舟文化传播方式的实质性动力因素。

(1)制作技术进步实现龙舟文化工艺的创新。龙舟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体现在对龙舟制作工艺的不断满足。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龙舟制作工艺是历史环境沉淀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受制于特定社会时期生产制作能力而存在的壁垒效应。制作技术进步能够不断突破龙舟工艺创新的壁垒,创新出特定时期最符合大众达到制作目标的策略以及劳动工具的操作方法,提升对龙舟文化工艺的满意度。纵观几千年龙舟制作工艺史,经历了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时期。据考证,手工时期的制作技法采用最传统的工匠技术,锯树、劈板、刨木等重体力工序只能依靠人力,劳累繁重、耗费时长,造出的龙舟身重体沉、吃水深、划行阻力较大;机械化时期的制作技法已从繁重的体力工序转变到电动机械生产,新型的龙舟现代化工厂从设计、下料、生产到成品出库完全使用电子化机械设备,舟身主要运用碳纤维、玻璃钢等合成材料,改变了过去以木料为主的造舟工艺,龙舟质地轻、外观美、寿命长、耐保养、划行快[7]。这种制作技术进步同样也蕴含着龙舟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龙舟文化工艺观念随着技术发展突破单一化审美壁垒的必然结果。

(2)信息传递技术进步丰富龙舟文化传播的方式。众所周知,文化传播途径从最原始的口语传递到文字书写传达再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方式,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文化选择的途径,且对龙舟文化的认知途径和了解渠道提供了多种可能。所以,在信息传递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各个时代传播特点,信息传递技术进步有助于不断推广龙舟文化,不断扩大龙舟文化的影响范围,拓宽其受众领域。因此,信息传递技术的不断革新“颠覆性”地改变着不同阶段人们对龙舟文化了解的途径,对于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具有阶段性的重要意义。

2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探讨

只有当我们至少能确定文化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才能成功地从事文化是怎样演变的研究[8]。就龙舟文化本体而言,将其看作整体进行研究发现,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不单纯是由简单、原始逐渐发展到复杂、高级的曲折的、演变的动态过程。可以理解为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所留下的“符号”,其中包含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因此,对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考察,应树立宏观、全面、整体的研究意识,从镶嵌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组织、物质条件、精神生活习俗等方面把握龙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演变历程(见图1)。

图1 龙舟文化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流变Figure 1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Dragon Boat Culture and It’s Value Evolution

2.1 以龙神图腾为缘起的原始性龙舟文化,凸显宗教祭祀的价值诉求

关于民俗活动的起源,大都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先人采取这种建立在非理性、模糊、朦胧意识之上的行动表现,以此用来达到生产生活的需求,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人类社会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动物图腾便被赋予神圣的意义,成为各个氏族重要的崇拜对象,即是自己氏族部落的标志,也从心理上寻求图腾保佑氏族平安。在此背景下,经历不同氏族部落集团动物崇拜形象的融合,最终综合成“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9]的九似虚拟生物,这就形成了原始的龙图腾形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先民学会制造更有利于水上使用的工具。早在《穆天子传》卷5 记记载: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晋郭璞注: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像也。郭璞认为,龙字后应有舟字。对此,张景阳《七命》注:凫舟龙下本有卒字。《太平御览·事类赋》注引,俱作“鸟舟龙舟”。君岛久子先生经过考证后说:“穆天子传中的这句话,应该释为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上。”其看法是正确的[10]。由此可见,以龙图腾装饰的舟船即龙舟,很早便产生了。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远古先民出于消灾免难的祈求和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尝试在实践活动中寻求对自然界诸多自然现象正确的认识、理解,于是先人虔诚的认为龙是一个带有神性的物种,可以控制大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所以就举行以龙舟运动为载体的巫术礼仪,体现对龙神的信仰与崇拜,借此满足征服自然力的现实需求,以达到保佑平安的目的。

生存得以保障后,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变得更为显著,又伴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耕地位的上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古代中国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继续保留祭祀目的外,祈年防滂求雨等目的逐渐增多。先民认为龙主雨水,要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须有“上天”保佑、“龙神”庇护,于是企图通过祈雨祭龙的原始仪式促成和影响农作物的大丰收。《殷虚书契后编》上卷30 页,第5 片记:……龙每启其启弗启又雨,说明在人们心中,龙已与天晴和下雨有关了。同时,先秦文献中有不少龙与水有关的记载。其中,《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载: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11]。这些记载都记录了春旱求雨时的祭典仪式。古人也正是在这种原始朴素的宗教仪式中逐渐产生龙舟运动这一习俗,透射出龙舟可致风调雨顺、丰收增产的原始文化信息,成为先民心中祈福平安的一种具象表达。这类祭祀图腾和巫术特征的仪式逐渐相沿成习、约定成俗,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12]。这便是最原始龙舟文化的萌芽,这一阶段由普通群众乃至下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蕴含原始文化经验的天真未凿、不加修饰、饱满而粗糙、单纯而简陋等特点[13]。也进一步说明,原始性龙舟文化价值正是依赖宗教祭祀得以凸显和推广,并以固定的形式和价值观念存在于原始社会结构中,拥有一定宗教价值和精神价值,普遍获得当时人们的价值认同。

2.2 以追念先贤为特征的节俗性龙舟文化,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情怀

龙舟文化依托在端午节俗的活动氛围中,呈现宣扬忠君爱国为发展的主旋律,但在主流社会,并未脱离原始的祭祀形式。相对于图腾祭祀的龙舟运动,不仅有基本固定的时间、场所,而且还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谈到五月龙舟竞渡的起源时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14]。至此,将端午节与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龙舟活动融合起来,用以抒发爱国情怀和恪守高尚的民族忠义气节,并得到当时民众心理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从深层的民俗信仰与民族精神的意义上丰富了龙舟文化内涵。

关于龙舟运动的纪念仪式,也有一些不同的文字记载,除了纪念爱国伟人屈原以外,还有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杜公赡著的《荆楚岁时记注》中记载,在“拯屈说”之后,又引汉人邯郸淳《曹娥碑》的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还有记载,在春秋时期的越地,为纪念越王勾践,源于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引《越地传》的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船是也。可见,端午迎伍子胥之俗源于吴国,但其流传并不广泛。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楚、吴、越等地都已盛行五月竞渡习俗。不难发现,那个时期纪念对象各异,且无法考证唯一且正确的说法,但都具有一点共性——采取在时间上近似偶合的历史事象的龙舟运动来追念先贤,以充满庄重的内容形式表达社会教化功能,使得朴素原生态的俗民文化风貌得到升华,把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让更多人去了解屈原等伟人的高尚品德、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社会意识的价值导向发挥重要作用。此阶段展现了龙舟文化以爱国主义意识为教育价值的时代传承,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完美结合。

2.3 以贵族与民间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娱乐性龙舟文化,彰显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唐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集权,使龙成为封建统治者威严的象征,龙文化也因此在历朝历代被赋予神秘的皇权色彩。特别是在宋朝,提倡要以安定团结为主,因此王权贵族积极推崇和倡导具备丰富龙文化内涵的龙舟运动也成为必然之举[15-17]。从这些对龙舟竞渡娱乐场景真实写照的史料和记载中可以发现,自宋代开始龙舟活动完全被王权贵族所接纳和推广,已是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随着宋代经济繁荣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认知也随之发生转变,开始注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加之王权贵族的大力推广,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使得龙舟运动这项民俗活动逐渐向民间扩展并兴盛。“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宋·杨无咎)”“看龙舟,看龙舟。西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黄公绍)[18],都勾画出一幅幅以龙舟竞渡为活动主题的民间娱乐盛会。

也正是从宋朝开始,龙舟运动开始向多样性与全面娱乐化方向发展,“戏龙舟”逐渐成为主要形式,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新的文化图式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逐渐弱化了对传统信仰的依赖,这也是每一种民俗活动自身从娱神到娱人的必然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发展到明清时期,除部分少数地区依然存在禳灾驱祸为目的的传统祭祀竞渡风俗,在多种文化盛兴的城市,基本都是以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呈现。清代王士祯的《竹枝词》详细描述了广州海珠石江中赛龙舟盛景:海珠石上柳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还有其他多种表演龙舟的形式,如船长十余丈,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有平台二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凡格斗、挑招、奔奏、坐立、偃仰之状,不一而是,咸皆有声有色,尽态极妍[19]。以上史料所述,都对那段历史时期龙舟运动的娱乐性进行了描述,尽管表演内容有所不同,但都以龙舟活动来娱乐观众,烘托激情洋溢的社会氛围,展现对龙舟运动娱乐化的真实写照。龙舟文化发展至此进入新阶段,成为以娱乐为主的综合性节俗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

2.4 以民族精神和现代体育为特征的竞技性龙舟文化,突出体育竞技的价值导向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并形成和发展于特有的社会背景。面临从传统到现代、单一到多元、封闭到开放的整体转型过程[20]。龙舟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式。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寻求能够对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调节作用的新体育形式,于是既能体现竞技精神又能调节生活功能的竞技性龙舟运动的诞生成为必然。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协作方式与情感记忆,传承和弘扬着“爱国、团结、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寄寓着平民百姓美好的生活愿望和理想追求。自此,成为一种高层次竞技性体育文化,这也是今日龙舟运动逐步走向现代化转型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龙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龙舟协会和国际龙舟联合会相继成立,龙舟制作材料日趋完善、制作技术日益精良,使龙舟运动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模式,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并为世界所熟知。先后举办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和亚洲龙舟锦标赛等系列赛事,表明龙舟运动作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逐步纳入全国性的大范围、大规模、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竞赛范围中,影响力逐年提高。随着全国各地龙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规模赛事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龙舟文化的竞技精神体现的日益明显,已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

3 弘扬中华龙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创造并经过长期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价值的身体运动文化[21]。龙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中华儿女对这一历史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总结和价值指引[22]。从历史视角看,龙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在不同社会阶段分别承载不同的价值内涵,有宗教性、娱乐性、竞技性等多种价值,同时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水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

3.1 增强龙舟文化认知有利于抒写中华文化自信

新时代,增强龙舟文化认知有利于抒写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这也成为我们认识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方法论[23]。龙舟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文化的积淀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才形成今天更为成熟灿烂的特色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准确认知龙舟文化就要从长远的发展考虑,需要继续大力普及和推广龙舟文化,促进龙舟运动进入群众体育视野,在回归节俗和娱乐的基础上成为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以此增强对龙舟文化所蕴含的宗教信仰、爱国情怀、娱乐精神、勇于创造、凝心聚力和力争上游等价值观的认知,进而充分认识龙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要义。同时,加大对龙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和推介,使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对龙舟文化了解、认知与感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夯实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自信。鉴于此,扎根本源,加大对龙舟文化的宣传,通过对龙舟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主体、发展演变、价值取向的认知,正确认识龙舟文化的独特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和价值,以此增强人民群众对龙舟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和自豪感,才能在继承和发展龙舟文化的基础上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夯实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进而展现中华文化之价值。

3.2 激发龙舟文化认同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觉

龙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元素。一直以来,龙舟文化受到高度认可与崇敬,从原始时期通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集体性信仰仪式传达祈福平安、保佑风调雨顺的价值意蕴,把民众聚集起来,构筑强大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行为,到如今在艰苦的龙舟竞技训练、比赛中逐渐找回昂扬斗志,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深刻表达了对于龙舟文化所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象和现代价值诉求的高度认同及崇敬之情,并逐步发展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这也正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并延绵不断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各地在端午前后均积极开展龙舟活动,为构筑龙舟文化发展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政府应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多方位考察,借助端午节日、祭祀活动等形式,开展以龙舟表演、龙舟竞赛等为具体内容的体育旅游活动,以此吸引各地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但能锻炼身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团结,还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华文化自觉意识。对龙舟文化做出肯定性价值判断,持认可、赞成、支持的态度,不断激发对龙舟文化认同的共识,自觉接受龙舟文化,在生活意义、价值信仰等方面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塑造中华文化自觉意识,构建良好的国民文化记忆,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3.3 促进龙舟文化传承有利于践行中华文化发展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发展过程实际是中华现代文化的生成、壮大和巩固过程[24]。龙舟文化的传承问题,实际就是其创新发展的体现。立足新时代,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龙舟工作者需要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对龙舟运动的表现形态进行适当优化,不断挖掘龙舟文化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竞技形式,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与现代体育运动进行融合,在不断创新中满足人们的现实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是龙舟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文化创新,进而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总之,以易于接受、适宜普及、大众化、通俗化的思维方式赓续龙舟文化,赋予龙舟文化新的活力与生机,在促进龙舟文化发展变革中践行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对中华文化创新转型发展具有关键指引性意义。

4 结束语

中华龙舟文化文史钩沉,是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内涵精髓的重要载体。立足新时代,解析增强龙舟文化认知有利于抒写中华文化自信,激发龙舟文化认同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觉,促进龙舟文化传承有利于践行中华文化发展理念等时代价值。为此,单从考察中华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意义上讲,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项文化研究,不但是一种特殊体育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动态产物,同时也是民族历史变迁、生活变迁、文化演进的重要见证[2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既体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体现对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因此,根植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意蕴,深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势能,彰显其文化生命力与价值活力,完成历史赋予它的文化使命和价值使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龙舟文化发展
屈原 端午 龙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龙舟
《金娃——龙舟》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