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08-08李祖艳

教学考试(高考化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劳动化学技能

李祖艳

(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校)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有着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及显著的实践性,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与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相融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化学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研究理论知识的自然科学,存在着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天然优势。那么如何将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并在融合中相互促进?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化学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可按化学史类、实践类、探究类进行分类整合劳动教育的元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生产中的化学原理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虽然化学学科适合直接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但可以挖掘体现化学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隐性(间接)劳动教育内容,发挥化学学科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及劳动价值观等的作用,培养劳动精神与劳动态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创新,培养善于思考、严谨科学的劳动意识。每次实验结束,指导学生自主整理实验仪器,打扫实验室,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再如,通过炼丹术和合成氨等化学史和化学文化拓展化学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结合化学史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古代劳动成果和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成败案例,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同时,基于化学知识的应用、化学研究方法的迁移、实验仪器与劳动工具的相似性,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技能。在讲授蒸馏与萃取时,结合古代酿酒装置及屠呦呦对青蒿素提取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的艰辛及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

教师在挖掘了一定劳动教育元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将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及创新能力,铸造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获得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

首先,从课堂内容上渗透劳动教育。通过科学重大发现、科学家故事等的情境化内容设计,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通过生活化内容设计,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培养;通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及相关行业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进步如何推动社会发展,感受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通过恰当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方法开展劳动和实践,培养劳动意识。例如,开展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开展相关的劳动和实践。以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学习为例,设计通过蒸馒头的活动来探究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原理的微项目教学,对比不加添加剂、加碳酸氢钠、加碳酸氢钠和醋等三种情况下蒸出的馒头,引导学生得出碳酸氢钠的碱性,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等性质。

同时,课堂设置主题化问题,将劳动实践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情境问题,培养劳动观念同时收获知识。如学习盐类水解应用时,结合炸油条生活实践,提出“为何炸油条要用到明矾与碳酸氢钠”,还有给农作物施用化肥时“为何不能将草木灰与铵肥混用”等问题,用化学知识解释劳动实践中学到的技能,汲取劳动智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与劳动热情。

三、设计化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学生作业,实现劳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教师利用课后给学生布置融合劳动实践的化学作业,既能将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应用于巩固化学原理,同时又有利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拓宽化学教学的实践路径,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将二者统一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

以学习胶体为例,我们给学生布置了通过查阅资料,为父母做一份豆腐花或豆腐的课前劳动实践作业。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还让学生了解到豆浆中加醋、加石膏、加浆水等可以做出豆腐花及豆腐,上课时老师便可以此为问题创设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利于学生对胶体聚沉这一性质的理解。

再如,讲授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洗碗的家务劳动作业,要求学生用热碱水与冷碱水分别洗涤带有油的碗盘,对比二者的洗涤效果。学生在劳动中一是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二是要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入化学课堂,共同探讨得出温度对盐类水解的影响。

四、通过学科拓展课堂开展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在高中化学常规课堂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尝试创新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开设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可依据学科特点进行设计。比如我们开设了与生活知识结合,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拓展课堂,并融合了服务劳动教育和生活技能劳动教育。

在完成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日常学习生活区的墙面、桌面、地面所残留的不同类型污渍开展清洁处理的拓展活动。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考虑污渍的差异,对比清洁剂的去污能力;对于油性笔乱写乱画痕迹,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使用酒精或汽油等有机溶剂;对于难以清洁的顽固油污,懂得使用学过的碳酸氢钠调配专用清洁剂,最后分组完成清洁任务,并进行总结汇报。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了生活技能,巩固了化学知识。

同时,学习完油脂的相关知识后,利用拓展课堂组织学生用植物油、地沟油制手工肥皂,通过校园科技节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生活技能,感受到劳动与化学的美好。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废旧物品再利用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废旧衣物、塑料袋、塑料瓶等进行设计利用,学生制作出了创意时装、模型结构、花瓶等作品,教师将学生作品进行校内展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拓展课堂中教师一定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亲历劳动过程,研究在劳动过程中巩固课堂知识、促进知识积累、掌握化学技能的策略。如: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制作实验仪器和装置;通过家庭小实验自制消毒剂和酿酒等;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室内甲醛气体的检测、水质监测;通过“我为父母做道菜”实践活动,建议学生用紫甘蓝在家拌凉菜,从而发现紫甘蓝在酸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颜色,进而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活动。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化学知识,再从生活中走进化学课堂,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劳动创造价值

在普通高中阶段注重劳动的社会性、服务性、职业性,注重劳动内容及对象的选择性,适当与专业兴趣和职业定向相结合,注重在劳动教育中将通过劳动所领悟到的技能、经验与所学化学知识结合,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针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走进太白山”“参观自来水厂”“参观化工厂”等主题化、综合化的科技研学活动,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消毒液的正确使用宣传”等服务性活动和“走近消防队员”“职业体验”等体验性活动。这些课堂之外的劳动与实践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强化学习的迁移;同时学生又能在劳动实践中经历劳动锻炼,促使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养成,实现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劳动化学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